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5/14 09:22:41瀏覽937|回應0|推薦21 | |
看來愛丁堡公爵一直就是個多情種子,女王長久的包容固然可看作為形勢逼著從大局著想的使然,但可別忘了女王是不愛江山愛美人為了愛情禪位的愛德華八世的姪女,身處的時代可是已極端開放的廿世紀英國王室,女王絕不可能會是古代的深閨怨婦,她是一國之君呀!想來也說明了是種泰然處之的現象,毋須照常情套入俗套,而這種情狀當然不必認作所謂「美德」,
人們通常所強調的愛情或延伸作感情、夫妻關係…等等,其實內中所表記的明顯特徵也不外是嫉妒與佔有以及炫耀的諸情緒。 我等平民看來身處榮華富貴包圍下的女王若要超越愛情的煩惱想像上似應有較多的移情借助。何況率土之濱莫非王土,普天之下一國之內包括王夫在內都是女王的子民,胸襟開擴,這些疙瘩看開了也不算什麼了不得,是嗎?所以似無須以小民之心來度女王處境。然而可能會是如此情況嗎?是呀,女王也是人,凡人總不外人情之常,時刻總處於情感的喜怒哀樂之中,單只光看女王家庭之內,女王之妹及子女之情海波瀾都一直讓英人和全球咋舌,他們是凡人,溫莎公爵更是較凡人更為凡人,而讀了上面這篇文字更讓我們得知王夫愛丁堡公爵就更別論了。
情與欲永遠就是人最為關注的焦點,也是人最軟弱的部份。華格納歌剧崔斯坦與伊蘇塔所描繪出之欲望及愛情正是極樂與痛苦交互折磨與渴想同時扺觸存在的深淵。人人盡其一切可能又展示一切所能來追逐愛情,可又不堪忍受其干擾及痛楚苦難。一但認識且穿透感情的孽障就會要設法抵禦其沈溺和干擾,試圖從事禁欲以及脫出情感的沼澤。若站開來以較客觀的觀察,人們面對情慾及處理情慾一向都 可說是粉偏頗。人類存活的動力若細察其生趣或說生存意志明顯的標的乃是為滿足快樂中樞,去除掉性欲,享樂至少少掉一半,這是在進入青春期後尤為人深致的生趣所住。」
當然情欲與人間世事過程都一樣有其週期性的高昂及低潮,可是人們花費大半輩子來參透体認的過程,當然穿透過後也不過人們最初所以為的那回事,然非得等到進人人生後期才能看淡或穿透其玄惑。亦即到了慾望薄了才看穿情事,甚或不動情。檢視人欲與對抗生理構陷幾乎 是一回事。僧人或教士所謂修行,究天理人生還在其次,在道貌岸然之下終其一生為之搏門與常人無異,人的存活過程皆在對抗人欲。是的人之一生即在於對抗目己的種種欲望,尤其是性欲,弘一法師以為走過世俗欲望,也即其後一生以之為炫耀之成就。所謂修行即絕欲禁欲是也,無欲則脫離身心操作,趨向人格及意志自由。當然這样的人生搏鬥過程是荒謬的,很滑稽矛盾的人生事蹟,三不朽立功立言立德,然所有的不朽是相對的不朽,如若不到,功德也就不值得去追逐,不朽畢竟也是空。或許我們也隨俗曰人世間的美妙在於有情世界,可這也不就是其認作荒唐不智的為之所在,也可認作是生理心理所侵蝕之人性之薄弱。
人追逐並佔有美好的欲望是如此強烈,美好的追逐也即是人類世界所認作罪惡與苦難之淵藪,追逐快樂亦即是苦難之源,此即人之最大之矛盾。生活太無意義,太無聊需要宗教及娛樂填補,否則何以自處。共產主義認為宗教是浪費,是無聊,但不管你統治多久,禁制多慘烈,一解放立刻死灰復燃,人活著固即是無聊之事,維生的重要性在於此。人或動物是按優生原則追逐綿延後代,對美好的追逐置入人的心身之內,追逐最美好的對象同時逹到傳宗接代之優生目的,當然這也說明現代人類社會事事之求平等之刻意平等可並不裝具在於天性內,這種求至美的原則同時也使之為滿足欲望的利欲橫流主義。人人在追逐自我滿足,反正人是天生不平等的,女性体質設訂定較雄性弱,個性及形象也柔弱,原則是吸引人愛憐,導致異性同性都利於偏好都傾向女性,男性由於較強是主動追逐的一方,佔有欲就發展出來,所以更傾向逐行個人欲望。
不論性與愛佔個人生命過程中曾佔据魂牽夢繫多麼重的比重,但在面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更現實問題纏繞下的人生,愛與欲無論究多麼地影響個人,皆成了並不那麼迫切需要問題,即使生理及心理的嚴重飢渴,仍只不過次要的問題。縱觀個人一生的起伏與衰,愛慾本身絕不會是個人主命之主軸。這裡面像是兩個層面,子日食色性也,它幾乎可說是人生的快悅愉慰面,是生命裡頭主要的生趣,是人存在追逐的一個面相,但另一面相較之下是直接攸關存在的面相。愛欲糾纏的面當然也是我們必得被置入身心內的機能與機構,是左右的生殖及生命及種屬延續之作用及功能,其因應而生帶出來的快慰效用是為使種綿延這天職地附帶或附屬之誘因部份,在生命的結構裡的使之產生動能的誘因。並非生之真正的沈重部位,生老病死才是人生真實面對的難題。
修行者之生命修行與宗教啟開者皆從事參透這一深層的体會。尤以生命因為從修行者著眼,對於每一個人作為一單獨存在体言,生命止於自身,一了百了,活著的一切表現就是他生存之所有。而面對其傳衍種屬的天職,對其個人存在言,那是自然附加在個人身体內的包袱,並非必要去履行去宗成之,對單獨存在世界這個範域的過客言,生命絕非是創造繼起的生命,愛情的苦澀也並不是個人貫穿生命之意義体會。人之為人己為其種種欲及念作踐的不復成人樣了,欲及意念是人之為人原始的苦難及修為。
佛學或較通常人生哲學更直接面對問題認識,佛家說生即是苦。生存即是物質消耗,由於生生不息,人類除了面對物質與環境雙重貧缺的生存競爭,本身天然結構上的困擾更是加劇所謂生與死之苦難,佛家歸納其主要成因為色與貪,提出解脫和解決辦法則是四大皆空,萬法皆空,如此人及其心靈即可得自由福祉。
\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