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余秋雨「霜冷長河」筆記
2006/01/19 06:54:31瀏覽2366|回應0|推薦2
更新時間: 01/11 2003


我在外國敝鄉結觸不到台灣現在熱火的印刷物,只偶而從網路報章上看到令人艷羨的書名,和文壇消息。自己只有在本地圖書館檢拾一些已過時和少得可憐的幾本書拿來給養唐突。

所以此種情形下,不自量力的來作些讀書報告,難免貽笑大方。但是有話就講,有屁快放終是件頂快活的事。能把讀書心得拿來東施效蘋一番,也一樂也,管他旁人笑我抄陳飯。


也不覺得自己的識見器少的淺見就那麼拿不出來。只要自認不是太過時,把胡亂抄的家常菜拿來來野人獻曝一番,也算書不白看,成天 東摸西翻的,總要交點差,對得起空自枉過的時光。


最近圖書館架上出現了些余秋雨的大作,趕快借回來拜讀,確實滋生不少感慨。剛看完的是這本霜冷長河。


想當年白先勇讀到余秋雨的文章,頓生驚艷之心,馬上熱烈地推薦給台灣的出版界,於是台灣文 化界造成「余秋雨旋風」。讓此地華文文化界終於等到了一位可堪與李敖一較長短的通俗文化大師。 ─ 引用「通俗」之名乃是就社會大眾間 的影響力而言,可沒有任何評斷褒貶之意。


相較於李敖,余秋雨的長處是顧及面廣,對文學、藝術、戲劇的体會鑽研與投入是李敖所無。而為文 不尚浮面的攻訏,也是余的文章顯得平實的地方。


雖則李敖那種睥睨群儒,詩書自華的氣勢與對史籍膾炙和鞭敝入裡自信決非 余秋雨所及。一般而言,余較李可提及的地方在於他對文 化探討上的返顧自省。使得他的探索與努力顯更具包容性。作為中國文化的誠摯研習者向內省視的力量總是滂薄於向外部攀緣印證的效用,甚至說可表達出種誠的力道。纏綿細膩地就著心 路摸索追蹤實較光就圖簡藉冊一一印證求實來得委惋真切。


余秋雨在台灣發行的第一本書 ─ 「文化苦旅」後對台灣文化界所帶動的興奮與熱烈,可說是廿年來提升中國文化與大中國意識最有力 的著作。也想必是李登輝在位時最不願見的一本暢銷書。


當然霜冷長河這本書不是余的力 作,若据此有所眨抑,是不當的。只是當作個人讀後心 得。對余先生更出色更膾炙人口的作品,絕無冒犯的意思。


這本書失敗的主要原因,乃失之空泛,余秋雨侃侃寫來一直未表現出他對引用論題的貼切体認,也就是說未曾呼應自身可以有的深切感應。我一邊看,一邊就認為是就他手邊的題目泛泛的一般的討論追究之著。有著一付為寫著而寫的架勢。整本 書讓讀者看來勉強為小標題造文應付,顯得他是以作家為職業,為文的態度就是這個樣子,根据另外兩本在台出版的較早著作那種磅礡氣勢,已有不可同日而語之嘆。


這本書的文字堆砌也在在顯得他能寫,滔滔不絕一個論題訴及一個論題。可是題材並沒有依附住具体事務舉證。有著在渺茫的記憶隨手抓下有仿佛匆促屬實的論證 ,似乎存心讓讀者生出 訴諸似曾相識的体認。對於道德或價值觀的題目,沒能提出体會確鑿的論證與根据。


書寫的文 字非常白,相當底口語化,很可能, ─  事實上字裡行間也不時表白 ─ 很多篇 是從演講稿彙集而成。缺少他當初感動讀者的「文 化苦旅」那本書中一貫地引經据點,精心查證後讓讀者驚佩感服的驚奇感嘆力量。看來作為從歷史觀點出發的演繹的著作,對典故知識的必要引證是有其必要的說服力量。



其次,所有論題的論證或探討都是用籠統的常識來引導至結論,完全缺乏面對這類材歐美現代作家所慣用的切片解剖來呈現問題的辦法。對人性解剖走向的大勢所趨,作家們已屈服於生化及 生理解 剖的權威地位下,余秋雨仍然用這種光憑文義及常識侃侃而述,衍生結論的辯證結論的辦法,在目前實已失去勸服力,更沒有為文特別需要的新穎感。因之吸注讀者的力量大大減弱。


反正,就是說對普遍而慣熟至無感的倫理名詞用訴諸經驗或想當然的追索探究,提不出實際數据驗證的證詞,探討的方法既非現代根据醫療實驗的心 理分析,也非 具体可供檢證的人性內部機能反應的論說。讓讀慣現代西方生化醫療作根据的心理分析探究作品的讀者失去與趣。


霜冷長河當然不是勵志 文 粹,雖然頗具苦口婆心 之效,但以余先生的 學養地位可不期望淪落至此。


結論是整篇文字寫得太順溜,長江黃河直灌汪洋,徒顯滿紙空泛。當然內中中仍不乏智慧,雋語與機智不時穿插出入,但贅語敖言也夠看的。真知卓見確不在乎多言 ,我們希冀看到的是在文 字表面的含義之外,一定含有 內 在的意義。最好的情況是含有更深沈的蘊含,一個句子甚至要能有 多重含義。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yumo&aid=154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