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評王安憶長恨歌
2006/01/19 06:53:28瀏覽3786|回應0|推薦2
更新時間: 12/31 2002


才看過她關於上海的散文集,還滿欣賞她的見解與体會。很為文字裡的靈慧與犀利吸引。但再看了她這部小說,又釋懷了。

好像每一個還可以的作家,小品或散文都是世故與耐讀,也能讓讀者佩服作者的機智與博學。但是真難得有幾人能把小說寫得像回事。

我看王安憶的長恨歌,像看大多數的大陸作家作品,實在看不下去。從這篇小說乍得來的印象,讓人生出的感覺;就像她書中所描述的說明那樣;看事件與人情事故都似隔層紗。讓讀者再度認定成長於五、六十年代種種運動與文化大革命的那一世代的人,他們已摸索不出舊社會的價值觀與過往的生活体驗,那樣的生活與感觸在時空上,己由於理念的隔閡,只能追索於形似,裡面的感觸確己蕩然無存,真的可以說是隨時光演進而流失。事情確已遠非他們想像中能構築出來,她無從了然,她無法以一個概括包含深自体會的作家心態來体會含蓋那一度過往的真實,這一代大陸作家所受的代洗禮,使得己無能再能追及老一輩作家的理念與想法。

王安憶無論怎麼努力去描摹、去追繪,都無法再進入那種体認與生命與生活的認定。也許這批受過革命遺緒的一代的人,她們的社會階級判斷意識已經強烈到,無從再追摹解放前那種具個人意識的享樂主義似的感受,還是說已學不來那種語調與感受。

我認為書一開始,就像隔層紗在描摹創繪,王安憶的口氣無法讓讀者進入當年那時代人的感受與想法,所以她所描繪的情境從頭至尾顯得不對勁,是八、九零年代中國人的認識來仿照三、四十年代的中國的情境。

王確是努力在抓細節,但是真正的問題,從不同的方向與觀感浮現出來,時代在為自己說話,王的意識形態讓她不由自主的用她現代得到的印象來套故事。

人們說她像極張愛玲,同樣上海才女,同樣在描繪戰亂前後的都會仕女。可她們終歸不是一路來的,不僅時代的隔閡讓王安憶從逾越,更糟的是,讓讀者覺出能力的限制,讓她無從進入人性與事件的核心。

解放後的人看革命是正道,也許根深蒂固地已不慣於當時海派的浮華生活的描繪。那種生活己被定格為反動,雖然時代在演進,但經歷一長世代的体認與洗禮;新生出的價值評閱已深入後來成長人們的意識。由之而認定的概念,常無從迴避,也可說說教的意味無從避免。或許此類評判的口吻是自然的形成。因之,無從進入當時的問題核心之立場,讓人看來作家竟無法全身投入當年的十里洋場,會認為時代的消逝,讓共產過後的人摸索不出昔日的胭脂浮華氣味。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yumo&aid=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