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1/17 14:38:56瀏覽635|回應0|推薦1 | |
* 活下去跟死亡是分不開的,生命無時刻都受著死亡的浸淫。存活本身雖是在抵禦死亡,而且我們立意超越這種短暫的視野。其實是不能夠,因為死亡原本就在生命之中,還是生命只是死亡的暫時休止,是無從跳脫開的。人的整個一生雖是在逃避死亡,然而卻是一步步地向死亡走近。死亡是不會止息地永住在我們週圍。在時間的侵凌下,任何人都不會是強者。
* 想像力豊富的人,想法可能是錯的,甚至是愚蠢。但其方法卻值得我們研究、思考。 * 寫得太現實,或者太真實就沒什麼好,像報導文學一樣。一點也不好玩,全無藝術感。叢甦是蠻不錯的,「獸與魔」題材與內容是很可弄成一篇非常出色的小說,說教與否倒不是大礙,主要是她布置不當,糟蹋了大好題材,魔的部份並沒有很充足的材料,似乎只是為了湊合題目而編派。獸應單獨成一篇,最要不得的是她的冬烘,先來不來已派定之不是,為什麼要自己去價值判斷,為什麼不寫出來讓讀者來自為審判,為什麼老像國內政客一樣一天到晚地教訓群眾呢?似乎不應像她這麼聰明的人應犯的錯誤。手法非常不對。如果不是第一人稱,至少可將己處之為獸之情人,如果事事都保持乾淨不沾手,那能投入為好的短篇小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她整個寫法太見外,且太迂迴,糟塌了好題材。 * 莫泊桑的羊脂球確實是了不起,主要了不起還是對人性的体會(不只是觀察) * 小說起頭的俏皮話並沒有那麼重要,頂要緊還是裡面的內容,深刻與包含面是成敗的真正關鍵,手法、技巧和舖陳都不會是決定的關鍵。 * 民國初年的小說寫得比現在的好得多,(應該說是二,三十年代)那一代浮出的作家對人性的觀察,對環境的体會,反而是後來的追不及。他們的情感更植根於土地及其上的平民。更了不起的是對社會現象的反應,對人民大眾的同情與認同。魯彥「屋頂」葉紹釣「飯」老舍「柳家大院」肖紅,沙汀的「一個秋天的晚上」,蹇先文「在貴州道上」艾蕪「左手行禮的士兵」「回家」這篇尤其出色。吳組緗的「女人」「鐵悶子」「樊家鋪」羅淑「生人妻」都是很了不起的,在對生長環境的認同,與人與境遇的感同上,張愛玲絕無超過他們,為什麼他們逐漸被遺忘的,如果現今年輕作家對文學的雅好與熱情,實沒有理牌淡忘他們的成就。自己也該反省,實在缺少那時代作家的熱衷與使命感,現在的作家沒什麼好得意,有甚麼地方趕得過他們。 魯迅、沈從文或巴金就比他們好麼?他們比如今作家可以說下筆更殘忍,能客觀而且夠明確的把觀察所得冷靜的依層次的呈現出來,一點也不是用好玩的態度,完完全全是認真的幹。前面所提這幾篇作品,不但不輸自己所欣賞的 Lessing 甚至還有過至。如果有人試著翻譯成英文應可有接受的可能。好東西應不愁出版商不接納。 他們寫那麼多的男女尤其是夫妻關係,這是頂繁瑣且頂重要的人際關係。1949以前的中國現代小說家寫的作品為何以那麼陰鬱,是否那時的生活苦得多,窮得多,雖是無論。但真那麼淒涼麼?我自己也不是沒聽長輩說過,聽家人談論以前也蠻好玩的,也有那時的樂趣,張愛玲描述的的情景,偏重於都市也許接近我們的認知,情況好得多,生活的悠閒情趣比比皆是。 *張愛玲曾說過:「我確實愛好真實到了迷信的程度,我相信任何人的真實經驗永遠是意味深長的,而且永遠是新鮮的,永不會成為濫調。」 那些年代的作品真是都遲於寫實的自然主義。 * 達賴喇嘛迷惑並讓西方人著迷,是他提供出另種面對生活 的態度,對日常遭遇所生的出種種情緒,他不直接反應來應付,他提出平行分析的方法。像對付憤怒的情緒,就是對使之憤怒的原因,找出下面與反面的因素,從正面來解脫反擊的情緒。認是東方的智慧,可彌補西方純從心理解析方面著手 的缺憾。 * 也算是早夭的卡繆說過:「自殺也是種選擇」 而採用聳人手法自殺的三島由紀夫卻說:「對我來說,寫作並非一種使命,而是使我活下去的首要條件,作之於我,正像一個人正常的呼吸,我的其他活動,卻只能算是不正常的呼吸 ─ 譬如喘氣或者打噴嚏。」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