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9/04 21:08:43瀏覽861|回應1|推薦5 | |
空白的情書:電影《女朋友。男朋友》
時雨 延續前部劇情長片《囧男孩》的優點,楊雅喆導演的新作《女朋友。男朋友》同樣是一部兼具娛樂價值與情感深度的好片,電影內涵許多值得思索的議題,卻不會流於說教。楊雅喆說故事的方式,讓觀眾在電影院裡,隨著各種青春的嬉戲與反叛爆笑、流淚,離開電影院之後,回想那些期盼獲得,但隨著時間無奈失落的理想與羈絆,以及許多難以被正視的情感與生活,情感的渲染更是餘波盪漾,狂飆的青春之歌漸漸滲出苦澀的味道。 之後,我們就自由了? 電影的劇情講述林美寶、陳忠良、王心仁三個學生時代的好友,從高中到出社會,彼此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關係,簡單來說,又是一則我愛你、你愛她、她愛我的故事。在這樣尋常的青春敘事裡,有一個重要的關鍵詞是「自由」。影片中三位主人公身處戒嚴時期的高中校園,教官代表威權的律法,箝制學生的思想與表達自由,三人以各自的創意與態度,抗拒、反叛那種不把人當人,讓人不自由的權威,但行為的背後未必已經確立嚴肅、系統化的理論與核心價值。電影中爭自由的行動可說是一場青春的狂歡,是有些人在發展自我的階段必經的儀式,是以多年以後,三人的後代仍以相似的反叛姿態,與當時年輕的他們彼此呼應。
三人當中王心仁是最愛談論自由的一個,大學時期對學運的涉入也最深。在幾個重大的抗爭行動之時,他都向林美寶預言:之後,我們就自由了,諷刺的是因為他日後的轉向與粉飾太平,他與重要的人皆擱淺於現實的虛偽,從未真正活得自由。 儘管如此,王心仁等人的失落與困境,卻也點出學運和其他抗爭運動,在理想性之外,可能遭遇的一種情況,即是運動本身所欲捍衛的價值固然可貴、純粹,但當不同個體的慾望交錯其中,在那廣場凝聚的事物也不再單純。同樣高聲呼喊,有些人對理想、正義的堅持多一點,有些人則更像是參加一場青春限定的狂歡派對,在言說自由、鄙視界線的過程,逾越了旁人難以承受的界線,以自由為名的狂歡反倒造成傷害,而偏重狂歡享樂,但理想性不足的行動,似乎也預見了有些人將隨著時間漸漸偏離當初的理想。
被迫隱藏的同志情與等待正視的同志權益 當然,日後的背離並不能完全抹煞當下的參與,對民主化有形無形的推進作用,只是對林美寶、陳忠良這些並非真的理解、共鳴運動,但因為私人感情因素,始終在抗爭現場活動的人來說,無論是高中時的朝會舞會,或後來的學運,他們都未必真的要顛覆什麼。但跟隨友人歌舞、喝酒,讓他們暫時躲避不完滿的現實,暗中引渡不能言的心意,這樣的陪伴在三人間的情愛衝突浮現前,確實如玉蘭花香般撫慰人心。
由此也讓人聯想到本片另一個動人又讓人揪心的主題:「陪伴」與「守護」,很長一段時間陳忠良守護著林美寶與王心仁,為他們默默吃苦,離散後陳繼續為不能公開的戀情自討苦吃,美寶則與他扮演類似的角色。當中,陳忠良從青春到成年始終擔任守護者的角色,卻無法在任何一段關係獲得情感身分的正名,固然是性格所致,但也和他不能言明的性向有關。
為愛守護的姿態儘管很美,摯交間彼此陪伴也值得珍惜,只是連重要的人都刻意漠視他的心意,明明看見了卻假裝不存在,迫使他永遠只能隱身黑暗的衣櫃。這種令人內傷的狀況,即使擁有同志情人後依然,在社會環境未能正視同志結婚、領養等種種權益之下,他如同異性戀家庭的父親母親一般,擁有愛與守護的能力,卻總是被排除在家庭生活之外。
而我覺得電影最動人的畫面之一,就在於經歷那麼多隱藏自己的日子後,當他真的領養一對雙胞胎,扮演父親的角色,即使法律尚未正名,但他卻已不再閃躲,堅定地肯定自己作為一家之長的角色。即使這僅是導演安排的希望微光,卻讓人深深期待,現實中的同志父親母親,無論在法律或自我認同上,都能擁有如此坦然言說的空間。 空白的情書,無關乎慾望的牽掛 總結而論,《女朋友。男朋友》不僅是一部有後座力的電影,也如同導演在某場映後座談所言,影片彷彿一封空白的情書,凝聚各個角色的情感,不同經歷的觀眾可以將情感投射到不同角色身上,回溯那些對自己來說極為深刻的情感記憶,在眼淚與喟嘆中洗滌傷口,嘗試超渡曾為情愛死去活來的自己。對於我而言,無論情人或朋友的界線是否撲朔迷離,我愛你你愛他的情慾錯位是否留下遺憾或傷痕,那些嘗試去愛的心意如許珍貴,無論是否曾經說出口。而電影也讓人想起在老友之間比較容易遇見的情感質地:一種無關乎慾望的牽掛,那是成年之後較難遇見的深刻,也是對我來說十分接近救贖的東西。 本文發表於極光電子報.台灣文學ing專欄,2012/09/04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