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30 16:22:37瀏覽411|回應0|推薦3 | |
《俎豆同榮》雖然描寫的是淡北頂下郊拼的慘烈內戰,讀完之後,卻令人感到十分爽快。台灣歷史長篇承載的嚴肅主題,這本書自然也少不了,然而因為作者以生動的對話鋪展小說,賦予龍頭、佑公、白董與林國芳等爭霸的領袖,互為對照的人格特質與魅力,將小說聚焦於人物面臨生存競爭的不同決斷,省略過多的歷史資料陳述,使本書不似同類作品,徘徊於歷史教訓或小說趣味的尷尬,而深具可讀性。 或許因為本書有將歷史傳奇化的傾向,作者在自序中也坦承:雖也努力史料考證,但考量故事情節需要,難免有作者想像的成分,願意虛心接受各方學者的指正。我覺得如此誠懇的態度,固然是創作者必備的品格,但作為一名讀者,畢竟期待從歷史研究與小說中,獲得不同的東西。如果說歷史研究給予我們鑑往知來、持續追索的知識脈絡,歷史小說對人性面貌的刻劃,則讓讀者能透過生活中相似情境的對照,與歷史建立情感性的連結,如此一來,回溯、思索若近若遠的過往,才不斷對後來者的生命產生意義。《俎豆同榮》在這方面的實踐非常成功,以傳奇演繹歷史,確實較容易幫助讀者進入歷史情境,達成作者創作的初衷。而此種書寫策略,也是台灣歷史長篇能夠持續發展的面向。 小說中,泉州三邑人、同安人、安溪人之間,泉州人與漳州人之間的競爭衝突,都是為了求生存求發展,站在各自的立場,每個人都有不得不戰的苦衷,也思索著不戰的可能性。後人雖然很難評判誰對誰錯,卻能從他們不同的生存策略,獲得一些省思。黃龍安壟斷地盤、趕盡殺絕的強勢作風,基於你不弄死別人,別人就會弄死你的心理,他的狠絕成就頂郊的勢力,缺點是如果遇到不可抗力的變動,可能無法獲得朋友救援。相對而言,林佑藻認為只要是為作生意,和誰都可以談,期待共榮的理想,顯得比龍頭心胸開闊。但處於相對弱勢的局面,要以武力達成理想,卻有些不切實際。然而他的開放也讓他獲得朋友援助,終能東山再起。安溪茶商白其祥和誰都能交朋友,能屈能伸,不用戰爭就能獲得最大利益,他的處事態度最值得學習,但講中立也可能被認為靠不住,當被強權威脅表態時,不是不可能遭遇無路可退的窘境。 在生存競爭中,三方人的處事態度各有優缺點,他們生命的起落,既受到不可抗拒的天災影響,也取決於對情勢判斷的正確與否。就好像每個人喜歡的三國人物可能不太一樣,不同的人所認同的求生策略,往往也不盡相同。作者一方面透過小說,展演幾種相異的生命情態,讓讀者自行判斷;另一方面,也由下郊領袖勇於承擔戰敗的罪過,另尋可生存發展的空間,從艋舺之內的強弱對抗解脫出來的情境,暗示我們:侷限於小框框之內爭權奪利,不免兩敗俱傷,許多時候換個角度思考,便可看見取勝的空間。 過往歷史中,如同「頂下郊拼」的分類之禍,總是一再重演,經歷家毀之痛的佑公,認為「這世上任何人都可能犯錯,頭腦清楚的人會努力不再犯同樣的錯」,打定主意未來將與各郊互助互利、和平共榮。由歷史回望我們所處的社會,感嘆相似的錯誤竟然重現之餘,也期盼身處此種情境的自己(與同代人),能擁有前人解開困局的勇氣與智慧。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