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格物致知
2008/01/01 16:00:30瀏覽490|回應0|推薦1
中國儒學原本講究忠恕之道,是完全的倫理學,但這樣的學術架構跟道學與佛學比較起來,在形上學的基礎,與心性的修練上好似薄弱了一點,所以宋、明朝的理學便吸納了道學的形上學,與佛學的心性修練,成了「新儒學」--理學。

理學中,王陽明的「心學」,可說是心性修練的典範,也自此開啟了中國「格物、致知、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雖然王陽明的心學與佛學的精神頗為相似,但王陽明以「格物」為心性修練的開端,與佛學以「禪靜」為心性修練的開端,還是極為迴異(雖然佛家也重視「作務」修養,亦即打理自行的事物,乃至飲食所需,但這在佛學的層次上,還不能算是真正進入修練。)

雖然「格物」在中國人口中朗朗上口,但終究何謂「格物」?話說王陽明被貶到南荒後,一日在竹林坐禪,一坐三日,最後竟然暈倒了,醒來後,便發覺,「格物」比坐禪更能明心見性。而所謂的「格物」,便是用心的觀察、體悟天地的事物,那怕只是一物、一理,只要能專心一意,無所旁鶩的洞悉,便能見心性、明天理。

譬如,不管那一行業,文學大師也好,工械巨匠也好,在從事創作的過程中,無不專心致知,心無雜念,如此才能見到凡人所不能見的境界,體悟凡人不能體悟的奧妙,從而才能創作出超凡脫俗的鉅作!所以,當一個人完全的投入從事某一事物時(格物),他的意識反而因為已經完全專注了,而與俗雜隔離,進入另一個玄妙的境界,這效果與禪在很多方面是神似的。

中國的「格物」之學傳到日本後,日本人確實更加發揚光大而且身體力行,不管下棋也好,泡茶也好,劍術也好,無不講求要完全的尊敬、完全的投入,以到達物我兩忘的境界,日本人稱這為「道」。日本人「道」的精神 -- 應該說是傳承中國「格物」的精神,確實也造就了日本明治維新後的強大國勢,並且在二次大戰戰敗後,能讓國家迅速復甦,並且以經濟再度稱霸世界的成就。不過或許是因為資源貧乏的關係,當初日本人相當可惜,他們學到了,也力行了「格物」的精神,卻沒有學到接下來「天下太平」的觀念,也沒有體悟佛家「慈悲眾生」的觀念。

不管如何,在這樣一個同時兼具「競爭」又要「悲憫」的時代,「格物」是一個在物質與心靈都能有所致知的方法!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nyoungorg&aid=1501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