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商店宛如零售業裡的變形金剛,想盡辦法貼近民眾的生活。
統一超商營運長謝健南說:「如果有一天,台灣近1萬家的便利商店一夕間消失了,試想那會有多不方便。」謝健南這句話,點出便利商店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方便」,要讓超商維持活力與吸引力,就要提供更多解決消費者生活中不方便的服務與功能。
代收服務旺 占全家獲利25%
最好的例子就是代收服務,1998年便利商店首創代收台北市停車費服務,迄今光是7-Eleven與全家便利商店二家連鎖超商,今年全年代收金額上看2,000億,金額相當龐大。
全家便利商店執行副總葉榮廷說,過去幾年,沒有人能想到可以在便利商店繳學費、停車費、瓦斯費、稅金,但現在已成為便利商店不可無的服務,各項代收手續費占全公司獲利的25%,且還在成長。 過去便利商店發展出相當多創新的加值服務,帶動便利商店業態革新,並成為推動營收成長的主要動能。但隨市場愈趨飽和,競爭也愈來愈激烈,便利商店年營收總額的年增率從過去6%,一路遞減到1%至2%,顯示產業已進入飽和期。
調查顯示,台灣有逾850萬人每天都要到便利商店報到,每2,500人就能分配到一家便利商店,堪稱全球便利商店密度最高的國家。目前便利商店主力客群以學生與40歲以下上班族為主,但便利商店已開始準備卡位,瞄準「未來商機」。
時光推進到2015年,現在正在高中就學的八年級生進入職場,九年級生也要邁入高中階段,第一代擁抱便利商店的六年級生也陸續跨入中年大關,便利商店業者預期未來消費者板塊將大幅挪移。
萊爾富行銷協理趙坤仁分析,八、九年級生看待便利商店並不像五、六年級生認為是新興通路,這一代從懂事以來就在便利商店消費,要滿足這群未來消費者,便利商店必須強化與生活連結的功能,加深便利商店與消費者的黏著度。
葉榮廷則認為,便利商店未來的決勝點不在店舖數多寡、或到店的方便性,而是在如何縮短品牌與消費者心中的距離,也就是當消費者要去便利商店時,會先到那家超商去。
品牌決勝負 與消費者搏感情
謝健南更直接地說,當7-Eleven店數已突破4,800家,未來勢必朝向5,000店邁進,單店營運績效如何維持成長,必須提高消費者來店數,這有賴更多差異化的商品與多元的服務支撐。
謝健南指出,現在的年輕人比他們的父母更會利用便利商店,最好的例子就是在便利商店兌換信用卡的紅利點數。當父母還停留在信用卡紅利點數換商品時,他們的小孩卻更精明的會使用便利商店裡的多媒體機,把點數換成現金。
什麼樣的服務能滿足未來的消費者,便利商店業者現在都在找答案。包括7-Eleven、全家、萊爾富等,都鴨子划水在測試不同的服務與商品,希望能在創新和創意先馳得點。
例如,7-Eleven相當低調地嘗試和康是美策略聯盟,想試試看便利商店增加美妝銷售的可能性。
謝健南說,超商也有美妝類商品,但商品種類少,若在特定的門市有美妝銷售的機會,不但能增加便利商店的商品強度,對康是美也有幫助,何樂不為。
全家則在極少數的門市測試現場販售炸物,包括薯條、雞排、雞塊等,還引進適合超商使用的小型油炸料理機器,操作方式就像微波爐,不會產生油煙。以重慶店為例,炸食尤其受到學生歡迎。
萊爾富則對現做現賣抱持極大的野心,今年積極投資在開拓現做簡餐與早餐市場。在台北內湖科學園區的兩家門市,不但有天天有現場現做的麵包,早餐也提供現做的台式速食漢堡與三明治,中午提供咖哩飯等簡餐。
趙坤仁說,消費者期待便利商店能提供方便購買又好吃的食物,如何在密閉的空間裡完成達到現點現做的熱食,這是邁向未來市場時必要的投資。
便利商店現有的服務將不能滿足未來客群。謝健南認為五年後的年輕人可能更倚賴網路,在網路使用便利商店次數可能高過走進便利商店,因此加強實體店舖與虛擬通路的串聯,是個可思考的方向。
未來,很有可能,只要在網路上點選好想要的飲料、便當、零食、書報雜誌,十分鐘後住家附近便利商店的店員就來按門鈴,把剛在網路上訂購的商品送到家中,這麼方便的服務,便利商店也在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