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10 23:32:46瀏覽897|回應0|推薦1 | |
學習遷移一般是指『先前情境所學習獲得的知識、技能和態度,能影響另一個相似情境或新情境的學習的現象』。事實上,在學習過程中,遷移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因為孤立的、彼此互不影響的學習是不存在的。 一些學者將遷移定義為: 主要的學習遷移理論分述如下: 一、形式訓練論(formal discipline theory) 形式訓練說主張遷移要經歷形式訓練的過程才能產生,形式訓練論的心理學基礎是官能心理學(faculty psychology)。官能心理學主張人的心(mind) 是由「意志」、「記憶」、「思維」和「推理」等官能組成的,各種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樣,透過練習增強力量(能力)。 形式訓練論在歐洲和北美盛行了約兩百年,至今,這一理論在國外和國內仍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心的各種官能能不能分別地加以訓練,使之提高?教學的主要目標是不是訓練心的各種官能呢?形式訓練論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雖然十分肯定,但它的鼓吹者和信奉者並沒有拿出經得起科學檢驗的證據。 二、共同元素論(Identical Elements Theory) 心理學家在十九世紀末和本世紀初著手實驗以檢驗形式訓練論的遷移理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James 首先通過記憶實驗,對形式訓練遷移理論的懷疑,而在James 之後,許多心理學家紛紛設計更多嚴密的實驗,針對不同角度對形式訓練論提出不同的看法,其中以桑代克(Thorndike) 和Woodworth 的研究影響最大。Thorndike 為第一位在知覺方面進行一系列研究,他發現經過練習,受試者的成績顯著提高,其訓練確實可遷移到類似的活動中,其實驗結果似乎證明透過某種活動加以訓練可以普遍遷移。 而Thorndike 也提出共同元素論,主張二項學習之所以會有學習遷移的現象,主要是因為這二個學習情境中含有程序、內容、方式或學習態度、習慣等共同或共通「元素」,當其相同的元素越多,學習遷移的效應越明顯。而李堅萍(1996)也提到教學上,應重視「循序漸進」教學原則,才能在前後二個學習中,保留較多共通的元素,促進學習遷移的發生。 三、類化理論(generalization theory或共原則論) 類化理論主張某一場面的經驗被普通化(類化)而適用於其他場面,會發生遷移。教學的過程,能設計相似的問題,幫助學生作類似的推理,有助於學生產生學習遷移。 賈德(C.H.Judd)於1908年提出遷移類化說:認為在初期學習A中所獲得的東西,能遷移到後期的學習B,是在學習A中所獲得的一般原理,這種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運用於A、B之中,根據這一理論,兩個學習活動之間存在的相似成分,是產生遷移的必要前提,是學習者在兩種活動中類化或概括出它們之間的相似原理。所以賈德的遷移理論又稱「類化說」或「概括說」(generalization)。 賈德所提出「水下擊靶」的實驗,是類化(generalization)或概括理論的典型實驗。其實驗說明水中折射的原理,經由教過或未教過兩組學生,對於測試「標槍投擲」水下擊靶目標的準確性;發現經過教學「水中折射的原理」,比未教學的學生更能正確擊中目標。賈德在解釋實驗結果,發現學生在心理知識的背景上,理解了實際情況以後,就能類化去迅速的解決實際情境的新問題。因此,Judd 提出學習遷移的發生是起因於原理原則的「類化」,就學習情境中所習得的原理原則在新學習情境中使反應類化,形成遷移。故教學時除了教學生技術操作,也要包含原理原則的講解。 四、轉換論(transposition theory) 完形心理學家認為一個學習之所以對另一個學習有遷移作用,主要是由於兩學習間有類似的型態或特徵,使得學習得以轉換。他們認為遷移的發生是透過整個結構的轉移,關鍵在於兩情境間具有共同的樣式、形貌或關係,而非相同元素的零碎共享。如果兩學習間的整體型態或特徵越相似,則將會有越多的遷移,和同元素論的主張最大的差異在於,轉換論強調所有元素組織成的整體關係,因此,轉換論也稱為關係論(relationship theory)。 五、能力論(Ability Theory) Klausmeier & Ripple(1971)提出學習遷移的產生是因為能力的增加,而新學習情境中必須具備的能力,若已在舊學習情境或過去的學習經驗中已獲得培育,則遷移的效果,是幾乎可以預期的。能力論是主張舊經驗能否幫助新學習其關鍵在於新學習所需的能力能否於舊經驗中學習到其中的原理原則。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