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王達三:中國文化遺產“被韓國”何時休
2010/05/21 10:59:30瀏覽1458|回應4|推薦4

“被韓國”正在成為一個新的流行辭彙,意指中國文化遺產被有些韓國人納入韓國文化名下或者申報為韓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該詞起因源于近日韓國首爾大學歷史系教授金秉德考證中國著名詩人李白、李商隱、李賀等唐朝李姓詩人為韓國人後代,並指責中國歪曲歷史事實,剽竊韓國詩歌文化,同時擬將唐詩申報為韓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另有消息說,韓國唐津郡也擬將中國傳統競技娛樂專案拔河申報為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李姓詩人和拔河只不過是中國文化遺產“被韓國”的最新兩個事例而已。有細心網友曾開列了近年來中國文化遺產“被韓國”的詳細名單,包括蚩尤、誇父、風伯等神話傳說,孔子、老子、朱元璋等歷史名人,渾天儀、活字印刷等古代發明,《周易》等哲學經典,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祭孔大典等禮典風俗,遼寧、吉林、山東、廣西百濟鄉等中國領土,還有漢字、中醫、道教、風水、豆漿甚至韓寒等等五花八門,不一而足。完全可以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文化遺產“被韓國”的名單還會越開越長,或者說,中國文化遺產有可能被全部“被韓國”。

不過,儘管古史記載往往語焉不詳,但上述文化遺產的起源地在中國,還是多數有史可證、案可稽的,中國是中國文化的母國,韓國是中國文化的受益者,也是為世人所公認的,很難通過隻言片語或者七拼八湊的所謂考證即能推翻。舉個簡單的例子,韓國某些學者認為李姓名人,比如老子(李耳)以及李白等李姓詩人是韓國李姓後代,是因韓國李姓歷史上曾到過中國或者在中國生活過(證據充分與否暫且不論)。但若按照此邏輯,中國李姓歷史上曾到過韓國,是不是韓國李姓就都是中國李姓的後裔呢?

筆者一向認為,文化起源與生成有國界,但文化傳播與共用無國界,主張中韓兩國宜本著朝前看而不是糾纏往昔的態度,一起分享和傳承共同的歷史文化傳統。不過,就目前情勢來看,有些韓國人似乎更願意把中國的文化遺產裝在自己的口袋裏據為己有,且其提法和做法愈來愈荒誕不經,並給世人造成了一種韓國是中國文化起源地、中國是韓國文化受益者的錯誤印象。

在這裏,為什麼有些韓國人會搶注中國文化遺產並樂此不疲的原因稍作分析——須知,近代以來,隨著中國實力的衰落以及中國文化的式微,韓國在語言文字、經典教育、禮儀風俗、價值信仰等文化層面,要麼是向西方學習,要麼是民族獨創,也就是說一直是採取“去中國化”措施的。韓國目前之所以又高度重視中國文化遺產,個中緣由,一方面和韓國人的一個內在憂慮有關,即隨著國家的迅速發展,一直處在中美日俄等大國夾縫中的韓國,意欲擺脫“受制於人”的歷史陰影,試圖通過文化自覺、文化認同、文化獨立來展現自己的民族自覺、民族認同、民族獨立——中國文化遺產正是其可資利用同時也方便下手的資源。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一度採用“揮刀自宮”的方式割裂與顛覆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彼時的韓國當然不會有其他國家和民族與自己在文化層面展開競爭的危機感,甚至會因自己是“儒教國家”和“典型的儒教資本主義國家”而深感自豪。時過境遷,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不僅國勢日隆,而且開始高調回歸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這無形中給韓國文化傳承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須知,現代民族國家體系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即使在無形的文化方面,也要儘量與其他國家劃出一條較為清晰的邊界,藉以彰顯自己的國家特性和民族特色,從而保持民眾的凝聚力和文化行為的合法性。

雖然中國文化“被韓國”只是韓國少數學者甚至是二流學者或者部分線民的一廂情願,但經過媒體和網路的放大以及現實層面的具體運作,卻產生了一些不良的影響。暫且不說端午節已然被搶注為韓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關鍵在於造成了韓國歷史認知和文化教育的偏差,引發了中韓民間互相猜忌甚至是彼此對立的情緒,乃至有可能因雙方各自高漲的民族主義而影響到中韓兩國的友好大局。事實上,近年來韓國媒體炒作的所謂中國人的“厭韓症”,很大程度上即是由於中國文化遺產“被韓國”現象而觸發的。

妥善處理中國文化遺產“被韓國”怪現象及其不良後果,除了需要韓國學者進行深入反思和努力糾偏之外——對於這點不宜抱太多的幻想,更重要的恐怕在於中國自己要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防範。首先,珍愛自己的歷史文化遺產,加大包括登記造冊、學術研究、媒體宣傳、身體力行等保護和弘揚的力度,不能等到韓國搶注或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才大喊“狼來了”的現象。倘能如此,則先前的中國文化遺產“被韓國”現象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至少它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國人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其次,中國文化遺產被外國搶注和侵害的事例絕非僅僅“被韓國”現象,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中,《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皆被日本網遊公司惡意搶注,中華老字型大小馳名商標如“王致和”、“白家”等也被德國被歐凱公司惡意搶注。因此,傳統國家主權概念的外延需要拓展,重點是樹立文化主權、文化邊界、文化實力、文化利益的觀念,並在必要時通過法律、外交以及民間對話等多種途徑來維護中國文化遺產的基本權益。 

再次,建立就歷史文化傳統問題進行交流探討與協商溝通的東亞文化組織和定期聯繫機制,一方面致力於推動東亞各國及其民眾共用和弘揚共同的歷史文化傳統;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學術研究與交流對話,並就有關爭議問題做出仲裁和解釋,最大程度上避免以訛傳訛、謬種流傳現象的發生。在這方面,中國學者不要抱著不屑一顧或者一笑了之的態度,而是應該積極主動地站出來,對一些問題進行相應的澄清。

最後,作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大國和現實中的文化遺產大國,中國有必要推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類文化遺產的申報和評定規則進行適當的修改。對於那些起源模糊不清和多國交叉共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對那些在起源和歸屬存在爭議的文化遺產,不予認定和審批,或者交由爭議方先行達成諒解或同意共同申報後,再予以認定和審批。果能如此,則中國文化遺產“被韓國”現象庶幾能避免或減少些。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fengblog&aid=4053282

 回應文章

= =
...
2011/01/17 18:43
那是假新聞啦= =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article?qid=1710080201951

溫哥華 千里傳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是誰的很重要嗎?
2010/05/22 14:37
誰能將 遺產 發揚光大,最有資格搶得 主播權。
不需替 中國 多擔心。

Victor..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人真衰 !
2010/05/22 12:15
本來附近就有一個"狗日"的惡鄰   現在又多了一個"狗含"的隔壁 !

麵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別掉以輕心
2010/05/21 12:12
咱們千萬不能對此事掉以輕心, 因為西方國家跟我們有很大的文化隔闔, 光是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同端午節是源於韓國, 就可以知道這事的嚴重性. 如果韓國偷竊中華文化的事例增多, 全世界相信的人也會越多, 過了一百年之後, 恐怕中國人也會相信這些鬼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