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吳祚來:春節與中國人的信仰
2010/02/22 15:33:12瀏覽458|回應2|推薦3

東方早報  吳祚來

     比較東西方的節日,我們會發現,西方人的節日多與自己的宗教信仰(如耶誕節)或人文歷史(如情人節)有關,而中國人的節日多與自然節律相關(如春節、中秋節)。

    《爾雅·釋天》中說:“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唐虞之時就是堯舜時期,先人們已發現時間如同車輪,更替輪換。而夏朝時,無限的時間被“切割”成四季,人們將四季作為一“歲”記時,商人敬鬼神,所以一歲一祭祀,祭祀與時間相關聯。周朝時中國農業社會文明業已形成,“年”與“禾”甚至與“牛”相關聯。有趣的是,當代中國人繼承了三五千年前的文化觀念,譬如我們說一年,也說一歲,還會用一載來形容。

    中原文明一直沒有形成形而上的神靈,中國先人的信仰在生活當中,因為中國人是現世主義者。與西方文明相比,中國人信仰的物件沒有人的形象化。基督教形成了上帝這樣的人格神,上帝按照自己的樣子,造了人類,並讓自己唯一的一個兒子耶穌在人間受難,而中國人敬仰的是天與地,人們有時喊天喊地或祭天祭地,但沒有面對一個人格化形象化的神,天地之間的風雨神是龍,而真龍天子所指卻是皇帝。這樣,中國人的主流社會宗教附庸於一套權力體系。

    中國人的二元信仰在史前就已形成。顓頊帝時,因百姓對天神敬祭處於無序混亂的狀態,所以規定民間社會不可以敬天神,祭祀天地神的使命由重與黎二人專門負責,而《山海經》記載,重與黎是顓頊帝的孫子。重、黎擔任的是祭司的重任。民間社會不能祭天地主神,也就不可能獲得神的保佑,帝王家族壟斷了天地間神聖的話語權。從某種意義上說,天意被帝王自己掌握了,民間社會只能聽命於帝王。從夏商周到清王朝,這種二元信仰一直沒有改變,現在北京的古建築天壇與地壇,就是皇帝親自祭天地的設施,民間社會沒有祭祀權。

    儘管祭祀天地的權力在帝王那裏,巫祝一類的祭司卻在漢以後沒有了地位,儒家利用帝王對天地的敬畏,將天意與民意聯結起來,天意自我民意,天聽自我民聽,並通過自然災異現象來警示帝王,中國第一個下罪己詔的帝王就是漢文帝劉恒,地震與災荒都被視同帝王沒有盡心盡責於民。權力的神聖性與權力的責任,通過對天地的信仰維繫在一起。權力集團如果一點信仰與敬畏都沒有,可能就成為無所顧忌的恐怖集團。

    天地之神被統治者祭祀,民間社會只能祭祀與生活有關的“小神”,讓小神去天上通大神,譬如小年祭灶神,就是讓灶王爺吃香的喝甜的,年夜升天見天上玉皇大帝時,就會替自己家美言降福。不僅要祭神,還要驅魔,燃放鞭炮源於古代的燃燒竹筒,用於驅逐惡魔厲鬼。貼門神也是為自己家尋找守護神,這些古時有特色文化或生活涵義的行為,現在卻逐漸淡化了原義,成為生活的藝術化,或僅僅是傳統文化的符號。民間公共祭祀或供奉的物件,後來有佛教諸神道教神仙,以及民間信仰中的土地神、龍王與地方性的各種神靈。

    國祭天地,朝廷皇帝要上對天地敬畏,下對庶民恩澤;家祭祖先,上對先人感恩,下對後代教誨。這其中都體現某種神聖的責任,也體現某種權力意志,中國古代社會為什麼是超穩定的結構,在精神層面上是基於二元信仰,各負其責,各行使其權力意志,保持其精神的一致性與凝聚力。宗教的教堂是公共建築,而中國人的教堂卻是家庭或宗族的祠堂。春節則是進行家族意識與道德禮教薰陶的重要時刻。無論是祭拜祖先還是禮拜長者,體現的都是人際關係,禮教關係,使個體在家族與社會關係中安身立命、承擔責任與義務,也分享榮耀。

    春節的宗教精神在當代社會失卻了核心價值,天壇祭天與地壇祭地已成為北京的民間表演活動,主流社會不再敬畏天地,對天地也沒有神聖感了,民間社會裏宗祠沒有了,只有一些對先人的紀念活動,它卻不再是禮教行為,而僅僅是一份基於傳統形式的紀念行為。

    主流社會沒有對天地的信仰與敬畏,才有地方政府大拆大建不顧生態造成的嚴重污染;民間社會沒有內在的道德精神,也造成民間社會的灰質化,造假與欺騙氾濫。傳統中國人追求在天地間安身立命,“仰無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孟子),當代中國人如何通過春節找尋國家與民間社會的精神寄託與信仰,是我們民族文化復興的核心問題。

 

轉自鳳凰博報:http://blog.ifeng.com/article/4336630.html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fengblog&aid=3794590

 回應文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起點不同→
2010/03/01 15:47

大不同。

中國的演變 最後是多神論或無神論 西方的宗教神 往往較單一且少有
                        與時俱進。

演變: 中國的:因人而有神 Vs 外國人:因神而有人。
因有人 而有的神:在中國有許多(廟的主神很多……)


如木如石 人類 Vs 民主
日月澤披無限 顯朝夕盎然生氣
污濁奈我幾多 隱千古不變冰心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抽象信念和具象信拜
2010/02/24 01:35

不過,中國人敬仰天地也有一番演變的。

最早的神話時代如《山海經》裡的盤古夸父伏羲女媧后羿黃帝山君山鬼等等明明是人神混淆的奇怪傳說,寄托福澤子民後代等務實希望。古典的《詩經》《尚書》有很濃厚的位格神信念,例如:"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視四方,求民之莫。"(詩經裡對上帝監察的敬畏和對公平公義的盼望),"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尚書裡對上帝的畏懼和自省)。到春秋時代,孔子敬畏《易經》中標榜的"天",老子景仰觀天地法自然再法的"道",才見較抽象的非神格的形而上信仰用語。但是君王祭天,明明仍是肇因信"天"有監察祝福懲罰的模糊位格性。民間拜"玉皇大帝"也是拜"天"之下的管掌人間總神明/人格性神明。

換言之,由鬼神→ (位格)上帝+鬼神→ 天地抽象信念+鬼神,當中的具象描述和抽象描述,並不是夠清楚分得好的。像孔子雖敬天了,但也會參加牲祭。後世的仙仙佛佛景慕,也是抽象道理佛理摻雜具像人格神位。大概人對全然抽象的天地理念摸不到見不着難以把握故吧!無論如何,當中因有"信"(信念或信拜),而生"敬畏"精神,助於個人自律和社會道德秩序,這是無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