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田一楓:幫你讀懂中國的“流行語言”
2010/01/27 11:34:54瀏覽846|回應0|推薦2

歷史是一個過程。在歷史走過的每一個階段,都會發生一些重大事情。歷史學家們用筆記錄下來的稱之為“史”,而人民大眾在現實生活中所創造的“流行語言”,則是更形象甚至更深刻的幫你讀懂那些年代的特殊“符號”。

從西元194910月至今,新中國的發展已然經歷了一個甲子,中國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如何讀懂新中國的過去和現在,依然是一個尚在探究的問題。要想做好這門“功課”,關注老百姓創造的那些“流行語言”,也是一件很有意義、很有意思的事情。

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都“流行”的是哪些語言呢?仔細回想一下,有“鎮反”、“三反五反”、“打老虎”、“抗美援朝”、“互助組”、“農業合作化”、“公私合營”、“大躍進”、“人民公社”、“大煉鋼鐵”、“放衛星”、“反右派”等等。大凡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對這些“流行語言”都耳熟能詳。毫無疑問,那是一個百廢待舉、艱苦創業、意氣風發、鬥志昂揚,同時又開始在政治上步入歧途的年代。

到了60年代,新的“流行語言”開始出現。諸如:“三年自然災害”、“鬧糧荒”、“浮腫病”、“物資緊缺”、“階級鬥爭”、“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紅海洋”、“忠字舞”、“紅衛兵”、“造反派”、“走資派”、“臭老九”、“坐飛機”、“牛棚”、“武鬥”、“文攻武衛”、“奪權”、“革命委員會”、“軍宣隊”、“工宣隊”、“群眾專政”、“上山下鄉”、“插隊”、“反修防修”、“準備打仗”、“深挖洞”、“人防工程”等等。由此可見,這是一個內憂外患的年代,既有天災,也有人禍,外部強敵壓境,內部天下大亂,新中國處在一個“折騰”和動盪不安的年代。

進入70年代後,新中國開國領導人相繼去世,圍繞如何繼往開來的問題,中國面臨兩種前途、兩種命運的嚴重鬥爭。此時,“流行語言”也隨之發生新的變化,主要有:“廬山會議”、“批林批孔”、“五七一工程紀要”、“九一三事件”、“整頓”、“復辟”、“還鄉團”、“粉碎四人幫”、“學大慶”、“學大寨”“抓綱治國”、“兩個凡是”、“解放思想”、“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等等。這個時期,既是新中國出現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機的年代,也是發生重大歷史轉折的年代,大亂終於走向大治,中國的歷史由此翻開新的一頁。

80年代到90年代,國際風雲變幻,中國在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也經歷了各種考驗。這個階段的“流行語言”,包括:“蘇東巨變”、“經濟特區”、“包產到戶”、“出國潮”、“走私”、“打工仔”、“打工妹”、“停薪留職”、“下海”、“承包”、“個體戶”、“萬元戶”、“大款”、“官倒”、“通漲”、“搶購風”、“流行歌曲”、“資產階級自由化”、“清除精神污染”、“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南巡講話”、“韜光養晦”等等。由此亦可看出,世界在變,中國也在變。處於轉折時期的中國,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領域,都在經歷打開國門之後的衝擊和挑戰,經濟上的高度開放和政治、文化上的不斷“收緊”,成為那個年代的顯著特徵。

跨入21世紀後,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經濟獲得持續高速發展,“轉折期”逐步進入“轉型期”,社會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開始顯露。隨著互連網的普及,“流行語言”與“網路語言”相互融合,具有了更鮮明的創造性和針對性。諸如“下崗”、“買斷”、“再就業”、“破產”、“國有資產流失”、“農民工”、“討薪”、“炒股”、“炒房”、“鐵老大”、“電老大”、“房老大”、“新權貴”、“富二代”、“房奴”、“渦居”、“蟻族”、“窮忙族”、“裸婚”、“流民”、“新三座大山”、“維穩”、“反腐倡廉”、“打黑除惡”等等。可以說,這些“流行語言”,都觸及到重大的社會現實問題,反映出中國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過程中,已經面臨新的任務,尤其是解決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實現社會公平公正和共同富裕等問題,已經到了不可或緩的時候。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人民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也在創造自己的思想和文化,而“流行語言”正是反映了他們觀察社會的視野,同時也為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要想真正讀懂中國,當然需要從更廣、更深的層面上去認真探究,這是理論家和歷史學家們應當做的事情,但“流行語言”無疑是一個重要“視窗”,是對歷史的通俗解釋和濃縮。透過這些特殊的“符號”,你會看到真實的歷史場景,把這些“零珠碎玉”串聯起來,我想也會產生你自己的“歷史感”。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fengblog&aid=3726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