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08 02:56:02瀏覽246|回應1|推薦5 | |
當司法在不知不覺之中成了超級助選員,你除了瞠目結舌,還能做什麼? 拜言論自由之賜,對司法這頭「聖牛」可以指指點點,各言爾志,可是就像狗吠火車,會產生什麼效用,則令人不敢奢望,倒不是它的「神聖不可侵犯」,而是很多是非自有公斷的事,一沾染上政治色彩,就立刻變得有理說不清,硬是被意識洪流生吞活剝! 周占春判陳水扁一干人等「二次金改收受賄無罪」,從純法理論辯,還有許多推敲空間,既是還在初審審結階段,當然還有辯證甚而轉圜的餘地,不必太早認定審酌已明。現在最大的問題有二,一是社會觀感,二是對選舉的影響。追根究柢,兩件事也可能匯流成一件事。 先說「社會觀感」。韓非子:「獄之患,故非在所以誅也,以讎之眾也」,意思是說,「刑獄的禍患,並不在於被懲罰者本身,而是在於處置不當而引起的仇恨」,微罪重判與重罪輕判,皆足以造成「讎眾」效應,司法不可不慎。扁、珍為首一干人,動輒億計的汙錢收受,說「無關總統職權」、「找不到對價關係」,與「孤男寡女蓋棉被純聊天」的辯詞同樣可笑,如何杜悠悠之口?「天聽」都得顧及「民聽」,更何況人為的法理演繹? 其次看與選舉的關聯。五都選戰在即,濃濃煙硝之中,可以嗅出一股特別的味道,認為馬總統「放縱」司法「亂搞」,那種「感受」打從馬總統上任以來的若干思維與行事風格,便逐漸成形,直到近來幾件離譜的司法判決,更令這些負面觀感不斷擴大,再碰上藍綠對決型選戰時,更是急遽發酵,讓藍營處於欲辯乏力的「挨打」局面。一般人的刻板印象是「司法是當政者握在手中最有力的權柄」,濫用與不用的結果,在位時居然相去無幾(前者固然挨駡,後者一樣被譙,用詞不一樣而已),直到「不在其位」,才會有「身陷囹圄」或「感賢戴德」的差別。 再掉個書袋。「法不信,則君行危矣;刑不斷,則邪不勝矣。」(韓非子.有度),當下瀰漫社會的氛圍,正是對「刑不斷」的錯愕,「刑不斷」的癥結,常常來自貼著「司法」標籤的尺,就像周占春心中的那把尺!司法挑起的怒與怨,正排山倒海般湧向馬總統,不但扭曲他的治國能力,也直接衝擊國民黨的五都選情,陳水扁聆訊後的雀躍表情,何止關乎個人的絕處逢生?其實也是綠營攻城掠地添翼的吉兆。 想不通這點,「泛藍」就繼續各吹各調,打一場玉石俱焚的爛仗吧!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