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無源之水 蕭之華
2012/05/22 20:29:55瀏覽147|回應0|推薦2

.

無源之水 蕭之華

2012/05/22 20:18
 

                                                  

 

                                                         哲學家賀麟(1902-1992) 。

 

          無源之水    蕭之華

 

               ——談賀麟及其《當代中國哲學》

 

  文化像是江河活水。

  凡江河活水,都必有其淵源。

  而所謂文化的淵源,無非就是此一文化的傳統。

  因此,凡是涉及文化的命題,任何的「現代」,都不可能與「傳統」斷流。

  任何與「傳統」斷流的「現代」,都是無源之水。

  這一段話出自這一本書——《當代中國哲學》。

  作者是當代的哲學家——賀麟。

 

    一、

 

  賀麟,字自昭。早歲受完大學教育後留學德國,專攻西洋哲學。學成歸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教授。

  一九三五年,賀麟參與成立「中國哲學會」。一九四一年,「中國哲學會」下設「西洋哲學名著編譯委員會」,訂定西洋哲學名著系統的翻譯計劃,由賀麟負責推動。

  此期間,「西洋哲學名著編譯委員會」,先後出版了《柏拉圖的巴曼尼得斯篇譯註》(陳康翻譯)。《忠之哲學》(謝幼偉翻譯,魯一士原著)。《倫理學研究》(謝幼偉翻譯,柏烈得來原著)。《維也納學派哲學》(洪謙翻譯,石里克原著)。《宗教經驗的諸相》(唐銊翻譯,詹姆士原著)。成績可觀,對介紹西洋哲學新潮來我國,極具正面的功能。

  抗戰期間,賀麟擔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講授《黑格爾哲學》,同系的教授有熊十力、馮友蘭、金岳霖以及沈有鼎等人。

  賀麟著有《近代唯心論簡析》、《當代中國哲學》、《文化與人生》

以及《知難行易說與知行合一說》等書。翻譯有斯賓諾莎原著的《致知篇》以及《黑格爾小邏輯》等書,譯著頗豐。

 

    二、

 

  賀麟博覽當代哲學著作,又因主持「中國哲學會」,和當代哲學人士交往密切,對當代哲學思潮有深切的體認和全盤的瞭解。

  因此,賀麟是撰寫《當代中國哲學》一書最適當的人選。

  賀麟的《當代中國哲學》,以康有為講述「陸、王哲學」為起點,敘述嚴復翻譯達爾文的《天演論》,最後歸結於孫中山的《孫文學說》

與蔣中正的《力行哲學》,起自清末,止於抗戰,系統地敘述這五十年間,中國哲學受新舊文化的激盪,受革命形勢的影響與受西洋新思潮衝擊的演變和發展。

  《當代中國哲學》計分〈中國哲學的調整與發揚〉、〈西洋哲學的紹述與融會〉、〈時代思潮的演變與批評〉以及〈知行問題的討論與發揮〉等四章。條理清楚,脈絡分明,舉凡當代哲學家如康有為、章太炎、熊十力、馮友蘭、方東美、唐君毅以及胡適等數十人的著作,巨細靡遺,都在論述之列。

 

    三、

 

  一般人治學,多避免論及當代同行,多避免評論當代著述,多只搜集資料,等該作者死後,再作「蓋棺論定」。

  原因無他,無非是為免爭論,不傷感情。

  梁實秋就曾說:「一般人下筆為文,常有一種顧忌,不願批評當代同行。」

  對於這一般人,梁實秋並未予以苛責,不過,也認為他們「至少總是過多幾分世故」。

  而賀麟治學則不然。

  賀麟治學獨具眼光,獨具膽識,勇於「批評當代同行」,勇於論述同時代的著述,不怕引起駁難,不怕自傷和氣。

  章太炎是一代國學大師,繼往聖絕學,傳儒家爝火,厥功至偉,在學術史上的地位,早為世所公認。

  賀麟認為章太炎提倡諸子之學,融會佛、老,已達相當境界。尤其,章太炎思想深刻縝密,獨特新穎,超出康有為、梁啟超之上,匯為民族革命的思想之源,是新思想的先驅,更是當時革命黨唯一的哲學代言人。

  史學家錢穆治中國學術史,著有《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這一鉅著。

  因「過多幾分世故」,「不願批評當代同行」。因此,錢穆對章太炎避而不談。

  錢穆的「世故」,錢穆的「不願」,使得在他個人學術成就指標性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鉅著上,居然找不到章太炎的名字,在我國學術思想指標性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鉅著中,章太炎的學術思想,居然缺席。

  賀麟直指錢穆的這一做法,是「矯枉過正,有礙學術的進步」。

  嚴復是我國近代的翻譯泰斗,也是引進西洋哲學入中國的先驅人物。

  嚴復訂立過翻譯的三大標準:「信、雅、達」。而嚴復本身也翻譯過赫胥黎、斯賓塞爾、亞丹斯密以及穆勒約翰等人的哲學著作,對引進西洋哲學入中國,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不過,對於嚴復的翻譯,賀麟也提出二點批評。

  一是嚴復的中文譯文,是用桐城派的古文而不用現代的白話文,過份強調「雅」,而忽略了「信」和「達」。

  二是嚴復單只介紹了達爾文「弱肉強食」的「進化論」,介紹了強調個人利益的「功利主義」。卻沒有相對介紹「保護弱勢」的「生態平衡論」,沒有介紹強調「社會互助」的「人道主義」。這對年青一代,難免不產生偏差的影響。

  孫中山的《孫文學說》,體大思精,深入淺出,依邏輯立論,嚴謹引證,是具有時代意義的哲學著作。孫中山一生奔走革命,為激勵國人的革命行動,特別提出了用心良苦,用意至善的《知難行易》的革命行動哲學。

  《知難行易》立論重點在於「行」,目的不在作「知」與「行」邏輯思維的探討。《知難行易》強調「身體力行」,強調「躬行實踐」,強調「行動」,主要是在於導正國人自宋儒以來,凡事「重知輕行」,結果流為「惟喜議論」,「只尚空談」的積習。

  《知難行易》相對的立論是「知易行難」,孫中山立論的用心如此,即使只為「補救時弊」,含有「宣傳意味」,其實也是無可厚非。

  可是,就是有一向好為人師,凡事喜歡「考據」,喜歡找碴的胡適博士,硬就來「胡鬧」一通,強辯一番。

  胡適使出他從美國苦學得來的看家本領——杜威的「實用哲學」。

  胡適引用「實用哲學」的觀點,批判《知難行易》並不「實用」,更搬出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論,來非難《知難行易》論,以示高明。

  胡適強作解人,硬將《知難行易》演繹出「知難行亦不易」、「知易行亦不難」等等,在理論上是「口水一堆」,在實際上是「一堆口水」的油滑推論,無異是「清談誤國」。

  尤其,胡適還特發表「少談主義,多談問題」的妄論,來嘲諷孫中山。

  賀麟直指胡適是養尊處優的士大夫,藉口不談政治以示自命清高,對民主革命袖手旁觀不說,還一味在說風涼話,向民主革命大潑冷水,是推行民主政治的障礙。

  賀麟以「知識論」與「本體論」的嚴謹立論,指責胡適的「口水一堆」,並不能動搖《知難行易》的妥當性。

  胡適在非難《知難行易》的同時,他貴人多忘事,可能忘了他那似通非通,「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名言,正被人們要求改為「小心假設,大膽求證」!

  甚至,還有人要胡適,「少談假設,多談求證」。

 

    四、

 

  賀麟民族意識強烈,對中華民族充滿信心,對儒家思想充滿感情。

  賀麟指出,文化像是江河活水。凡江河活水,都必有其淵源。

  而所謂文化的淵源,無非就是此一文化的傳統。

  因此,凡是涉及文化的命題,任何的「現代」,都不可能與「傳統」斷流。

  任何與「傳統」斷流的「現代」,都是無源之水。

  同樣的道理,任何的「新思想」,都不可能與「傳統思想」毫無淵源,任何與「傳統思想」毫無淵源的「新思想」,都是「血緣不清,來歷不明的怪胎」。

  而中華文化的淵源,中華文化的傳統,就是儒家。

  因此,賀麟強調,凡是涉及與中華文化有關的任何論述,都應該與儒家思想、儒家精神相契合,才能得到正確的解答。

  賀麟指出,儒家文化有其理性,有其韌性,有其生命力,足以應付文化危機,並能化危機為轉機。

  對於接受西方文化,賀麟主張應批判性地接受,有選擇性地接受,絕不是自甘作踐的向西方文化投降,跪迎「全盤西化」。

  賀麟指出,接受西方文化目的,是藉以豐富與提昇我民族文化。因此,當我們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時,絕不能忽略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賀麟治學強調「要有創見」,強調「要有自我」。

  所謂「要有創見」,就是作品要有作者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智慧見解。

  所謂「要有自我」,就是作品要有作者自己的人格投射,和人格烙印。

  因此,賀麟鄙視抄襲模仿,厭惡人云亦云。

  賀麟曾傳譯西方名言——創見四兩,勝過拾人牙慧千斤。

  綜觀《當代中國哲學》,賀麟之治學,堅守民族立場,獨具眼光,獨具膽識。強調「創見」,強調「自我」。

  堅守民族立場,吃力而不討好,往往被視為「保守」、「落伍」,不像崇洋媚外來得「新潮」、「前衛」,容易暴得大名,容易名滿天下。

  要能「獨具眼光」,必須有過人的才識,而「獨具膽識」,則是血性良知的代名詞。

  以此立場、眼光、膽識、創見以及自我,求之於當代中國文化界,可以說,已是「稀有動物」,幾近絕跡。

  所幸,我們在《當代中國哲學》書中,在賀麟的身上,開了眼界。

 

    五、

 

  一九四九年,大陸河山變色,賀麟滯留大陸。和許許多多滯留大陸的學人一樣,賀麟受盡了毛澤東種種慘無人道的迫害和摧殘。

  根據報導,賀麟常受暴徒脅迫,常被鬥爭批判,曾被迫當眾認錯,自摑嘴巴。二十多年來,除一再自我檢討,於哲學論述,已無片紙隻字發表。

  遙望神州,僅對賀麟先生致以無限的祝福!

 

 

      一九七七年四月二十九日 原刊《新生副刊》  

 

  摘自《血緣、土地、傳統》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yc66&aid=6479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