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盞清水 蕭之華
2012/01/04 22:53:45瀏覽220|回應0|推薦5

.

  一盞清水     蕭之華

   ——悼念蕭瑜博士

  我之拜識蕭瑜博士,說來極其偶然。

  一九六三年秋,我就讀於《政大》中文系一年級。

  某日下午,班代表急急轉達系主任熊公哲老師的指示,要班上的同學立即去聽由熊主任臨時邀集的一場演講。班代表特別強調,演講的人是熊主任的好友,如果聽講人數太少,將有損熊主任的顏面。

  熊主任向把學生當子弟,而對我這位流亡學生呵護尤多。

  懷著報恩的心情,衝著熊主任的顏面,我勉強前往捧場。

  到了會場,才知道演講人竟是我心儀已久,且從不奢望能夠拜識的蕭瑜博士。

  這是一次意外的驚喜,也是一次意外的收穫。

  在我的生命中,又多了一次偶然的經驗。

  蕭博士久居南美洲的烏拉圭,離台灣十萬八千里。

  在台灣,既少烏拉圭的新聞,更少蕭博士的消息。蕭博士究竟是哪門子的人物?知道的人,恐怕用手指就可數得出來!

  事後,熊主任告訴我,這是自一九四九年大陸河山變色,十四年來,蕭博士首次,也可能就是這麼一次的回國,而時間,也只不過四、五天。

  熊主任與蕭博士同是湖南老鄉,又是同學少年,二人淪落海外,天各一方,已有二十多年未曾謀面。

  知蕭博士回國,熊主任特邀好友到《政大》敘舊。睽違多年,相談甚歡,一時興起,熊主任特邀蕭博士作臨時演講,蕭博士當即答應。這一場意外的演講,前後不到二十分鐘,竟就如此由天意牽成。

    一、

  湖南湘鄉,人傑地靈,自晚清曾國藩崛起,人才輩出。

  歷經「曾左胡李」——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以及李鴻章,參贊軍國大政,開洋務風氣。而近代,更出了「紅太陽」毛澤東。

  蕭瑜博士出身湖南湘潭書香世家,早歲留學法國,學成歸國後,歷任《中法大學》教授、《北京大學》農學院院長、《華北大學》校長以及《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畢生從事文化教育工作。

  民國初年,時代新思潮湧入湖南。此期間,推波助瀾的活躍人物,有「湘鄉三蕭」。

  所謂的「湘鄉三蕭」,一蕭當然是蕭瑜博士,二蕭即蕭瑜之弟蕭三,而三蕭即蕭同茲先生。

  蕭三是欽定《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一書的作者,也是名詩人。

  而蕭同茲則是國民黨的元老,《中央通訊社》的社長。

  這「湘鄉三蕭」不是別人,正是「紅太陽」毛澤東,未遇之時的「哥兒們」。

  當年,毛澤東失意湘潭,北上《北京大學》投奔恩師楊懷中。其時,毛澤東的旅費大洋二十元,就是蕭同茲所贈。

  楊懷中曾留學日本和英國,是當年一位具國際觀與時代思潮的知識菁英。楊懷中學成歸國,婉拒出任教育高官,先任家鄉《長沙第一師範》教職,後任《北京大學》倫理學教授。

  蕭瑜與毛澤東,就讀於《長沙第一師範》,同是楊懷中的得意門生。

  蕭瑜是一位有熱血有抱負,苦幹實幹的時代青年,也是一位有學識有智慧,向以才德服人的青年領袖。

  一九一七年,一個以「團結進步青年,為改造中國而奮鬥」為宗旨,名叫「新民學會」的政治社團,在湖南成立。是為中共政黨先期的活動,也是中共政黨最早的雛形。

  而這「新民學會」的發起人,就是蕭瑜與毛澤東。

  楊懷中有一掌上明珠,亭亭玉立,秀外慧中,名叫楊開慧。

  「楊家有女初長成」。

  其時,楊懷中屬意蕭瑜,而楊開慧亦芳心暗許,豈料蕭瑜時已結婚,二人無夫妻緣份。

  後來,楊開慧情歸毛澤東。婚後,夫妻恩愛。惟因革命造反,為當局通緝,這一對「革命駌鴦」,驚險度日,聚少離多。

  一九三○年十月,楊開慧被湖南軍頭何鍵逮捕,隔月被殺害,死時,年僅二十九歲。

  未享一天清福,未沾半點富貴榮華,無怨無悔,楊開慧為毛澤東生了三個苦命的兒子,與毛澤東做了十年耽驚受怕的患難夫妻。

  毛澤東一生結婚凡四次,愛過女人不知凡幾。他曾坦承,他與女人的關係,別無其他,就「只有生理關係」。

  終毛澤東一生,惟獨對楊開慧用其真情。

  自新婚伊始,毛澤東與楊開慧就不時別離,但總是不忍不捨。

  在一闋〈賀新郎〉的詞裡,毛澤東寫下了當時二人的離情。

  楊開慧是「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而毛澤東則是「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

  對嬌妻的真情,毛澤東在他筆底,表露無遺。

  楊開慧不幸慘死,毛澤東悲痛而內疚,曾對人表示:「開慧之死,有身莫贖。」

  更寫有至情至性,詞情感人的〈蝶戀花〉——答李淑一,追念楊開慧。

      我失驕楊君失柳,

      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

      問訊吳剛何所有?

      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

      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

      忽報人間曾伏虎,

      淚飛頓作傾盆雨!

  造化弄人,倘若當時蕭瑜未婚,楊開慧當不至於有此令人痛惜的命運。

    二、

    演講會場是一間大教室,聽眾約五、六十人,大部份為中文系的學生。

    蕭博士西裝革履,神清氣爽,態度從容,溫文儒雅。雖年過七十,望之如六十許人。

    或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或引經據典,中英對照。蕭博士的演講,如湖光山色,引人入勝。

  蕭博士的演講重點有三——

  一為搶救瑞士《中國國際圖書館》文物典籍,使之不落入中共之手。

  二為在烏拉圭開館授徒,於海外傳播中華文化。

  三為對中文系同學的鼓勵和期勉。

  為溝通中西文化,李石曾先生在瑞士設立了一所《中國國際圖書館》,館內藏有我國珍貴文物典籍凡三十萬件,館長即為蕭瑜博士。

  一九四九年,大陸河山變色。過不久,瑞士政府承認中共政權,中共人員順理成章,就要來接收館產,為蕭館長峻拒。

  蕭瑜與毛澤東本是「同門師兄弟」,毛澤東穿上龍袍,坐上龍椅,未嘗稍忘患難之交,曾邀蕭瑜赴京共享富貴榮華。

  奈何,二人理念不同,毛澤東的盛情,為蕭博士所婉拒。

  如今,卻為了館產,一如當年為了楊開慧的戀情,二人竟又摃上。

  幾經奔走呼號,幾經國際交涉,蕭博士終於排除萬難,硬把《中國國際圖書館》,從歐洲的瑞士,飄洋過海,搬到了南美洲的烏拉圭,為中華文化保存了一筆珍貴的資產。

  到了烏拉圭以後,蕭博士以圖書館做為基地,開班授徒,傳授中華文化。

  蕭博士自任教授,每週授課凡五十小時,日以繼夜,弦歌不輟。

  蕭博士在烏拉圭傳授中華文化,不只教授漢字國語,更教授琴棋書畫、民俗禮儀,特別還教授「中華料理」,完全是中華文化多元化、藝術化、生活化的全面傳授。

  經過十多年的辛勤耕耘,蕭博士在烏拉圭可謂桃李滿天下,其中為國人所熟知的愛蘭娜女士,就是蕭博士的得意門生。

  蕭博士在烏拉圭的作為,使人聯想起亡命日本,開館授徒,講授漢學的明末大儒朱舜水。

  現代社會嚴重的弊病之一是功利現實,崇尚權力財貨。

  反映在大學教育,就有所謂的「熱門系」和「冷門系」。

  中文系所教課程,無非是經、史、子、集,外加聲韻、訓詁和考據。學生所學,也無非是子曰詩云,既無大名可貪,更無暴利可圖,當然是所謂的「冷門系」。

  因此,考進中文系的學生,多不安心就讀,常生自卑情緒。

  蕭博士開示中文系的同學,世間最偉大的力量,不是人的位高權重,而是文化的力量。而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不是金銀珠寶,乃是文化資產。

  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一支世界優秀的文化。既生為中國人,就當以做中國人為榮,就當以發揚中華文化為天職,特別是中文系的學生。

  蕭博士諄諄勉勵在場聽講的中文系同學,不要受現代社會自私功利的污染,而要做自私功利現代社會的清流。不要隨波逐流,而要做中流砥柱——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

  蕭博士的演講,頗令在場的聽眾動容,更令中文系的同學感動。

  因為蕭博士身體力行,為我們做了榜樣,做了示範。

  演講結束,承熊主任引見,我得向蕭博士致意請益。

  臨別,蕭博士緊握我手,拍我肩膀,諄諄囑我做熊主任,做中文系的好學生。

  我這一生,庸庸碌碌,可謂無所成就。

  如有,則是堅持讀書寫作,堅持做一文化人。

  如此一路走來,多受高人指點,多有貴人相助。

  而其中,蕭瑜博士,熊公哲老師,就都是我生命中的高人和貴人。

    三、

  蕭博士文史著述頗豐,有一回憶錄《我與毛澤東行乞記》,行銷至廣。

  《我與毛澤東行乞記》記一年暑期,為了瞭解民間社會的實際疾苦,並體驗下層民眾的生存之道,年少輕狂的蕭瑜與毛澤東,竟異想天開,天真地裝扮成乞丐,一村一莊,行乞於沅水與湘江。

  某夜,蕭瑜與毛澤東投宿一小旅館。

  旅館的女主人,是一位精通命理的女相師,當即就識破二人的身分。

  二人央請女相師品相論命,女相師直言毛澤東是梟雄本色,像是一杯烈酒。而蕭瑜則有聖賢氣象,像是一盞清水。

  不愧女相師鐵口直斷。

  蕭瑜與毛澤東,同為湘鄉子弟,少年時志趣相投,意氣風發。

  奈何不同倫類,一個是中華河山烈烈的「紅太陽」,在中國大搞「文化大革命」,做摧殘中華文化的千古罪人。而一個卻是淪落海外一蕊微光的「小蠟燭」,在異國默默燃燒自己,做傳播中華文化的苦行僧。

  人之倫類不同,相去何可以道里計!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十九日,在我出差途中閱及新聞,知蕭博士已於十一月二十一日,病逝於烏拉圭。心中一驚,頓覺有無限的失落。繼思及三月前的九月九日,毛澤東已先蕭瑜而逝。

  途中,惟向蕭博士的在天之靈默禱致哀。

  祝禱蕭瑜這一盞清水,化作清泉,永遠流經我中華地土,灌溉我中華文化。

摘自《血緣、土地、傳統》評論集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yc66&aid=600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