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今本張炎《詞源》上卷非張炎所著 嘉慶庚午 (十五年,1810),藏書家秦恩複(1760-1843)於出版所謂的張炎《詞源》二卷本,於跋文內指出:“別有詞源二卷,上卷研究聲律,探本窮微.下卷自音譜至雜論十五篇,附以楊守齋作詞五要,計有六目.元明收藏家均未著錄.陳眉公秘笈只載半卷,誤以為樂府指迷.又以陸輔之詞旨為樂府指迷之下卷.至本朝雲間姚氏,又易名為沈伯時,承訛襲謬,愈傳而愈失其真.此帙從元人舊鈔謄寫,誤者塗乙之,錯者刊正之,其不能臆改者,姑仍之,庶與山中白雲相輔而行.”. 對於歷來問世的張炎的《詞源》版本略說明之.表示,其現在所出版的張炎《詞源》二卷本,即我們現在所通行的版本,“上卷研究聲律,探本窮微.下卷自音譜至雜論十五篇,附以楊守齋作詞五要,計有六目”,這個版本是而是由秦恩複此人,“從元人舊鈔謄寫”,至於這個“舊鈔”,是不是真是出自“元人”,我們目前完全無考,都只能說,是聽由秦恩複此人的自說自話,會不會是明代鈔本,或清人鈔本,又,秦恩複是如何知道必為“元人舊鈔”,總之,除了因為他也沒有說明為何是元人舊鈔,看似似秦恩複自己的心證以外,完全沒有任何真憑實證.而這個秦恩複的張炎的《詞源》版本,和歷來版本不同之處,即是它塞入了上卷,專“研究聲律”,即有關宋代俗樂調(或稱燕樂)的聲律,而其下卷則明代的版本即己有之,疑點較少,只不過,一如秦恩複所考,明代的《詞源》的“陳眉公秘笈只載半卷,誤以為樂府指迷.又以陸輔之詞旨為樂府指迷之下卷.”而至清初的《詞源》版本又是“本朝雲間姚氏,又易名為沈伯時,承訛襲謬,愈傳而愈失其真.” 如此看來,所謂張炎的《詞源》自其出世之初,先是書名不對,且還加入了元人陸輔之的《詞旨》做為下卷.清初版本也是作者名字不對.這些問題,就靠了秦恩複的片言之下,就被後世照本宣科,一致認為今通行的秦恩複的張炎的《詞源》版本即為張炎原著. 按,從此書的下卷首有原序一篇,則看來,下卷或即為張炎本人的著作.但上卷就可疑了.如果此二卷版本真是出自張炎,則為何其原序會寫在下卷之首,而不是歷史上所有著作者的通例,一致都是應寫在上卷之首,即,此書之首.故明顯看出,此為一湊合的版本,下卷即使是張炎的《詞源》的原文,上卷以編排體例來看,亦非是,則上卷的作者實為可疑,而非出自與下卷一起成書的文卷. 則此上卷究竟是何出,實也無任何證據可考.只能說,是秦恩複自已找來一個不知所出的鈔本,拼湊成其二卷本的張炎的《詞源》,而忘了作偽時,應把下卷的原序改置上卷之首,而自露了破綻.但該不知所出的上卷內所述者,實亦多與宋代俗樂聲律符合,故亦當為南宋、元或明代對宋代俗樂調有研究的文人所撰寫的,而並非南宋張炎親筆的著作. (劉有恆)(取材自《天祿閣曲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