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9/01 21:42:09瀏覽198|回應0|推薦0 | ||||||||||||||||||||||||||||||||||||||||||||||||||||
一、前言
北宋前期依《宋史‧樂志》所記,乃『教坊所奏,凡十八調、四十大麯』,但又指出了,十八調內的正平調,『正平調,無大麯,小曲無定數。』所以教坊之十八調,實即大麯連同小曲,不則於大麯只用到十七宮調。按,十八調計如下列:
一直到北宋末年,在史料裡明白表示,『教坊、鈞容、衙前及天下州縣,燕樂舊行一十七調』(《宋會要輯稿》的《樂四之一》內記載徽宗政和八年蔡攸之言),亦北宋不止教坊,連同鈞容、衙前及天下州縣,全國官民都一律只用了十七調。
那麼唐代燕樂二十八調,為何至北宋教坊只繼承十八宮調(按,前言正平調無大麯,而排除),其他十調為何消失了。其原因,只要知道唐代燕樂除角調外是下徵音階,北宋燕樂除角調外是正聲音階,其轉換之中,那大呂均的角調以外的三個調式(高宮、高大石調、高般涉調)就不見了。[1]
二、唐燕樂下徵音階的高宮、高大石調、高般涉調轉不成宋燕樂正聲音階而消失
按,吾人於本書的〈談唐代燕樂與宋代燕樂宮調的代換表〉一文裡曾列出一表,正可以看出為何唐代的大呂均上角調以外的三個調式,皆於北宋消失:
至於十個調裡除以上唐代夾鐘均上的三調外,其他七調皆是唐代燕樂七均上的角調。
三、唐燕樂七角調至北宋因無法使用七運圖而消失
唐宋的角調的真相,吾人於本書裡〈唐代燕樂角調:『商角同用』之下以變徵音為結聲〉一文裡已明釋,並於本書多所提及。
而唐段安節於《樂府雜錄》裡有『別樂識五音輪二十八調圖』,吾人於本書多有敘及它是指管樂器的指法示意圖。例如它的第一運裡,越角調與越調排在一起,不是表示它與越調都是同一結聲的,而只有從管樂指法上去解釋。因為越角調是唐代造出來的,本不存在于燕樂裡的調式。它的造法,即是用『商角同用』之法,此『別樂識五音輪二十八調圖』是管樂器的運指圖示。
表示在第一運時,越角調的吹奏指位是把越調的角音當成越角調的商音來吹,於此指法下去吹出越角調的一列音階出來,於是在越角調的角音,即位移往變徵音去了。在此七運圖裡,越角調與越調排在同一運下,是管樂器指法上的指示用,在琵琶上才不能用。但到了北宋,此時下徵音階換成了正聲音階,『別樂識五音輪二十八調圖』那個角調的排法,如越角調和越調排法是同在第一運,以提示樂工越角調的運指法參考越調的功能已失去了。在北宋燕樂裡,角調已挪至相當於變宮音為結聲去了,此時和越調在運指上已對應不起來了,樂工無法方便地使用『別樂識五音輪二十八調圖』去運用到角調上,於是唐代燕樂裡的角調的七調全都於教坊失去使用的方便法門。其它如鈞容、衙前乃至於民間,也都一概無法有方便法門用管樂吹奏之下,除了少數樂工專精于一時者外,於是一皆消失了。
只有正確解開唐代燕樂及宋代燕樂的音階真相,其轉承之間的蛛絲馬跡,自然全可以豁然了悟,其所以被當成是個謎,只是因為于燕樂調的來龍去脈沒有真正解開之故。(劉有恒,《中國古代音樂史辨正》(甲集),2019,台北)
[1] 按,从上表也可以看出唐代无射均上的仙吕宫等三调于北宋可以转成大吕均的高宫等三调。问题是唐来仙吕宫等于宋代并无转换成宋燕乐用者,而于北宋高宫等三调皆无新制,故亦消失。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