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有恒:宋元明戲曲音樂史(一)
2020/09/23 16:30:20瀏覽153|回應0|推薦0


劉有恒:宋元明戲曲音樂史(一)

第一章    戲曲起源與形成(綱要)

中國戲曲裡,從其一起初的源起的北宋起,就與音樂脫離不了關係。在中國傳統戲曲裡,沒有所謂的整部戲曲劇作內,純有賓白而無曲子的戲曲。所以,曲子在中國傳統戲曲裡是戲曲結構裡的有機構成的一份子,而且還是重要的一個部份。

而中國戲曲起源於南宋初年,即當北宋末年徽宗為了突顯北宋末年的國家富庶,而銳意於雅樂的創作,於是設立大晟樂府,創立大晟樂此一名為雅樂實合燕樂在內,並且後來統一燕樂(俗樂)於其大晟雅樂架構之下。為此,還更新樂律,創作新曲,及把社會上流通的俗樂的樂調的律調予以統一於大晟律之下及修改世俗曲譜,並且頒行天下,並招集天下樂工入京修習大晟樂。

此一改革,實際上是以政治的力量,把天下的樂工的藝技更加精進,養成了一批多才多藝的樂工。但因金人入侵,宋軍敗北,於是於宣和年間,徽宗罷大晟樂府,遣散了不少樂工回籍或因而流落天下。加以北宋於金人入侵後亡國,另立小朝廷於浙江的杭州(當日稱為『臨安』),一度因為金人南侵,而南宋高宗逃往溫州一帶,後來回杭州建都,而溫州此一通商大埠,以其商業繁榮,於是娛樂有其經濟力可以發展之下,不少亂後流離的讀書人及教坊樂工,就在溫州成立了書會,以當日的流行的各種民俗的配合曲調的宋詞為根本,做為編寫劇本的最小組成單元,於是中國戲曲的直接之源起,就起於北宋宣和及南渡之際,而於浙江的溫州永嘉開創了中國戲曲之祖的『永嘉戲曲』了。

在南宋末年及元初的江西南豐人的劉壎(12401319)在其《水雲村泯稾》裡所稱的『永嘉戲曲』裡的『戲曲』是戲曲一辭的初見。而其所以取名為『戲曲』,在於表達這種『戲』是由『曲』(曲子、曲牌)構成的。於是,由此可見,中國戲曲,於其起源時,定義即很清楚,那就是,戲曲必以曲子為核心,由曲子做為戲曲的骨幹,無曲不成戲,就是中國傳統戲曲的最好寫照,及其精義所在。

而劉壎在文裡,提到:『至咸淳(12651274),永嘉戲曲出。』而此一戲曲之名,到了元代仍在元人稱呼永嘉戲曲之名,如元末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裡就指『宋有戲曲』、『宋戲曲』等,就是指『永嘉戲曲』。不過,於宋末元初,也有取名作『戲文』一辭,此即就文本而言,指永嘉戲曲的劇本角度來指謂的。

第二章  宋元明戲曲音樂的詞樂關係────依腔填詞

中國的戲曲,既然曲子是核心,所以對於中國戲曲的音樂,曲子就是其關鍵及其惟一,從分析構成戲曲骨幹的曲子內的唱腔及曲子間的組牌,就是直指戲曲音樂的核心。

為什麼曲子,我們常稱它叫『曲牌』,就是因為,這隻純為旋律的『曲牌』,被劇作家依劇情需要填入適合劇情的歌辭來供演唱。在本質上,這隻曲牌的旋律是固定不變動,就像是今日大部份的歌曲的旋律是不可變動的,哪一個音該唱什麼,都一定要照唱的。所謂中國戲曲裡的那些曲子,都形成了一隻隻的唱腔不能變動的牌子,對號入座,去填上新的辭。從南曲戲文(永嘉戲曲、戲文)到北曲雜劇到明代南曲戲文的最後輝煌的崑山腔的南曲,都是曲牌構成的。南曲戲文到北曲雜劇到明初的南曲戲文的發展中的如海鹽腔,都是固定了唱腔的隻隻曲牌的構成。

到了崑山腔,原本也是依腔填詞,但因為崑曲的曲韻,由平上去入因為分剖漸成各具陰陽之別,曲韻之精進造成在曲腔上得進行微調,而允許依陰陽而微變。而加之太多文士寫劇本的平上去入應填之格都不能遵守,因此在音樂上,在清代崑曲漸衰之後(康熙時代中後期),它的每個曲辭的唱腔,是可以隨着填入詞的平上去入的不同,而有所調整。說它調整,是它仍是唱固定唱腔的,只要填詞者守律,則仍是可以一如明末沈寵綏所說的『一牌名,只一唱法,初無走樣腔情』,而且沈寵綏指出,這是明末的時候,戲班的伶工就仍是唱的每一曲牌,都是固定了的唱腔,因為隨平上去入不同的微調,雖是崑曲樂理上所許可的,但對於演出或一般人演唱方便,每一曲牌的唱腔固定仍是不二法門。也是崑曲雖能依每字平上去入不同而微調唱腔的第一個音(如後文所釋),但唱固定唱腔仍是大眾所習慣的。

而要談戲曲音樂的淵源,那就是起於『宋詞』。中國戲曲的初起,使用了是當日宋代民間的『詞』。這些民間的『詞』,比起當日文人間所寫作的所謂『宋詞』有着更廣泛的定義,就是當日社會上,民間的『俗樂』的各種體式,如諸宮調、唱賺、小唱、嘌唱、慢曲、法曲、曲破、大曲、里巷歌謠、村坊小曲等等,依《宋史‧樂志》所指出,在南宋初年,當日社會上的『俗樂』都是『先製譜,後命詞』,即曲子的旋律是由樂工先寫好了,再由文人或才人填上了曲辭。因為曲子由樂工寫就,所以它的唱腔就固定了,文人只是把曲辭填進到旋律裡面去,曲子的旋律不會因着填詞者是哪裡人,用的是什麼地方的土音土語方言而改變了唱腔,因此,土音土語和那隻曲牌的旋律無關。因而,也不會有一些人臆測『依字聲行腔』(曲唱)、或其跟班的『腔調說』的以中國戲曲的曲牌是隨着土音土語的方言,去依字聲行其當地的土腔才形成各種聲腔的腔調的說法可成立之處的。只要一讀了《宋史》,就即知就在南戲初起的南宋初年,當日天下所有的俗樂,也含了南戲,也都是隻隻曲牌的唱腔早就固定好了,和土音土語方言的各地四聲平上去入等一無相關。

第三章  南曲戲文

第一節   戲曲音樂淵源——南曲戲文的音樂淵源


南曲戲文,是始於北宋滅亡,南宋偏安之初。南曲戲文的興起不是偶然,而有其必然。而其能首起,也是有創作者創造了它,一如孔三傳創造了諸宮調、張五牛創造了唱賺。而南曲戲文,和唱賺可以說很有關係。南曲戲文的興起,是因為於北宋末年的徽宗為了顯示國富而欲作樂,而立大晟樂府,不但要恢宏帝王之樂,而其雄心實在於一統天下之樂於其新樂的大晟樂府之下。所以,不但立八十四調,且改革原有唐傳的燕樂二十八調缺少了徵調,及唐燕樂二十八調到了宋朝,還亡了角調之下,恢復了徵調及角調,並且將天下的燕樂十七調的樂譜由大晟府依新律及校正,且依月律排列,頒新樂器及禁舊燕樂二十八調的樂曲,並招集天下的教坊樂工依志願及各地方派遺方式,派往京城受專業訓練,而加強了樂工的謀生技能之下,以致於當敗於金人之後的宣和年間,廢除了大晟樂府,將在京受訓樂工及一些機構裁撤之下的樂工,懷著絕技,而在金人亡北宋的時際,終於在人文匯聚有『小鄒魯』之稱的溫州一帶,結合了當地的讀書人,創立了書會,開始中國戲曲的一頁。

依《宋史》所載,就在南宋初年的紹興年間,天下俗樂都是『先製譜,後命詞』。南戲,此一當日社會上的俗樂,也未排除在外,正如《宋史》所記載的俗樂一般。南曲戲文的組成成份,是曲牌,其來源,就是所有當日的各種民間俗樂的依腔填詞一樣的牌子的方式。而一隻隻的詞牌,日後被稱為曲牌,在南宋當日實即詞牌。每隻的詞牌的曲子是先寫就的固定好了的,給所有填出的此詞牌的曲辭演唱之用。

雖則,對於當日的南曲戲文,在南宋直到末年,都沒有記載,直到南宋滅亡時,張炎始有記載有《韞玉傳奇》一劇,而周密才有記載有祖傑的戲文。到了元朝才有周德清記載有《樂昌分鏡》的戲文,而到了明代才有宋代有《王魁》《趙貞女》等劇。而今日從明代《永樂大典》所收集來的南戲的三劇裡,今人認為較早的《張協狀元》一劇,今日或認為即南宋末年的當時的戲文。學者俞為民於《宋元南戲考論續編》(中華書局,2004)分析其168隻曲牌,只從曲牌名字上來看,其中與唐代曲子相同者7曲,與唐宋教坊曲相同者17曲,與唐宋大曲相同者9曲,與宋代唱賺相同者3曲(【賺】、【縷縷金】、【越恁好】),與宋金諸宮調相同者24曲,與宋詞相同者60曲,與宋雜劇所用曲調名相同者5曲,僅見於該劇者12曲(【復襄陽】【福州歌】【賀筵開】【金錢子】【金牌郎】【麻郎】【林里雞】【五方神】【太子游四門】【引番子】【添字賽紅娘】)。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被視為南宋末年南曲戲文代表的《張協狀元》裡的曲牌來源統計,出於宋詞者為168分之60為三分之一以上,其他多與唐曲子、唐宋教坊曲、唐宋大曲、宋代唱賺、宋金諸宮調有關,獨見於該劇只12隻曲牌,故一見此一統計,即知南曲戲文是以宋詞為其本,兼及唐宋以來的曲子及民間的其他俗樂的如唱賺、諸宮調等,並沒有像是清初何焯的偽書《南詞敘錄》裡說的南戲是『里巷歌謠』『村坊小曲』的『隨心令』的猜度出自民間土腔的歌舞的臆說可以成立之處。因為即使是《張協狀元》僅見的曲牌12隻,也無法證明是全出自『里巷歌謠』『村坊小曲』,即便皆是,也只是點綴的168隻裡的12隻,微乎其微了。以是可見,現今市面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論及南戲都是中了偽書《南詞敘錄》之毒,而未論學先考史料的真偽。(未完待續)(劉有恒)

( 興趣嗜好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uhuuhang&aid=150890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