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30 09:06:35瀏覽136|回應0|推薦0 | |
聽周秦所講的崑曲史『演義』真有趣!!!!!! 主講人:周秦 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那條河是界河,沿著蘇州往東的話,每過幾百米有一個土墩。這個土墩是什么?上面放著燃料,一看對面的紹興人有動靜了,趕快燃起火來。然後一個火堆,接著一個火堆,就把信報到蘇州城裏面,接著鑼鼓響了,號炮就打起來了,男人們拿著棍棒刀劍跟浙江人拼命去了。那是2500年前的故事。那么這一千個土墩,一個接一個么,這個土墩到了第一千個的時候,有一個小鎮。我來的時候,還特意去看了一次,那個土墩還在,其他的都沒了,所以這個小鎮就叫做千墩。後來,那邊的人嫌他的名字不雅,到60年代的時候,就把它改成千“燈”了。那是沒有出處的,只是在江南方言裏讀音差不多而已。 那個地方有一個人叫顧堅,這個人名不見史傳,連方志中間都沒有。但是他是著名的樂工。“精于南詞,擅作古賦。”擴廊帖木兒(蒙古語),這是元朝派駐江南的大員,軍政要員,漢文的名字叫王保保,我們在《元史》上可以找到。招他去唱歌,“屢招不屈”,和雷海青有點差不多。他就躲在江南,與楊鐵笛、顧阿瑛、倪元鎮爲友。這個顧阿瑛很關鍵。顧阿瑛又叫顧瑛,他主要不是文學著名,他經商發財。到了四十幾歲以後,就跟我們蘇州人一樣,做官做到宰相了,發財發到百萬富翁了,怎么辦呢?享受生活。怎么是享受生活?找一塊地方,本來是平地,四面用高牆封閉起來,中間挖一個池塘,周邊堆起假山來,這是什么?園林。這就是蘇州園林的由來。那個裏面有戲班子,有戲臺,有各種各樣的娛樂設施,天天有幾個好朋友來喝酒,來聊天,來唱曲,做詩,吟詞。他那個園林叫做玉山草堂,又叫玉山佳處,這個玉山草堂雅集是中國文化史上最主要的文人雅集之一。來的人很重要,都是楊鐵笛、倪元鎮之類,還有很著名的《琵琶記》的作者高明,他只去了一次,但是他也是玉山草堂的座上客。這些人在一起做什么?“善發南曲之奧”。當時是元朝,唱的是北曲,這些人偏愛唱南曲,唱得很好,把南方音樂的奧妙唱出來了,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國初是明初,魏良輔是明朝人,就有了崑山腔這樣的說法。所謂“國初”,我們有一個時間的節點,一個座標: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從那個時代算到現在,崑曲大概有650年的曆史。這就是崑曲六百年的由來,但是它不是崑曲,它是崑山腔。 這是關于崑山腔的一個比較權威的記載,我們同學們都做學問,都知道“孤證不立”。一條材料是沒有用的,至少要兩條材料,才可以把它支撐起來,這樣才能建立一個命題。好在我們有第二條材料。這條材料是萬曆年間的一個蘇州人,叫周玄暐,在一個筆記《涇林續記》裏面的記載。他寫的好像毫不相關,是一個百歲的老人,叫周壽誼。這個人比顧堅有名氣,在崑山的縣志、無錫的縣志裏面,都有關于他事迹的記錄。他長壽,這裏說他100歲了,怎么活來的呢?在無錫的方志上我們看到他生在南宋的末年,生下來大概沒多久,蒙古人就打過來了,他怎么辦呢?逃難,從無錫往東逃,逃到了崑山。我年輕的時候在那插隊的時候,還是很窮,一個工分3毛多錢。田是圩子田,就是裏面灌上水種水稻,産量很低。他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居然活過了整個的元代。元代有九十年。到明朝的初年,他還活著。這樣一個人在兵荒馬亂的時代,他一個人活了兩個人的壽,這叫人瑞。人瑞了不起,所以在某一年的春天,蘇州知府在辦鄉飲禮的時候就請他來,說我們有一個老壽星,請他來參加。他很開心,他說我要去。這上面寫了,這差不多有80裏路,家裏不放心,就叫兒子陪他去。兒子80歲了,兩個老頭攙扶著從早上出發,走了一整天。到了傍晚的時候,到了蘇州的文廟。那個是範仲淹造的,很高很高的臺階。那個兒子一看臺階走不動了,就一坐坐在那個臺階上,撲哧撲哧喘粗氣。“父笑曰,少年何困倦乃爾!”年輕人,怎么這么無用?那個年輕人80歲了。飲完了酒,要回去了,兒子說:“老爸,我走不動了,我們坐船回去吧。”“父不可”,老爸說不行,你要鍛煉鍛煉。然後兩個人又走80裏路,回崑山去了。 這個故事傳到了當時的首都南京,洪武皇帝在南京。明太祖朱元璋聽說了,“聞其高壽,特召至京”。有這樣的老人,我得看看他。當然到南京去不能走了,坐船去了,在船上要坐好幾天,到那兒一般的人會站不起來,但是他不是。“拜階下,狀甚矍鑠”,他還可以跪下,我想他肯定還會站起來,一般人跪了站不起來了。“問今歲年若幹,對雲一百七歲。”你多大年紀?107歲了。又問,皇帝覺得很奇怪,“平日有何修養而能至此?”回答很妙:“清心寡欲。”沒有什么欲望,粗茶淡飯。父慈子孝,上面有幾片瓦遮著天,一天三餐不愁就好了。皇帝“善其對”,但他自己不可能,一個人一腳踩進了政治的漩渦,他心理充滿了各種欲望,不是他盤算別人,就是別人盤算他,所以才50來歲,他已經未老先衰。這就不說了,下面涉及我們的主題了。“笑曰:聞崑山腔甚佳,爾亦能謳否?”聽說你們的老家有一種崑山腔,特別好聽,您能爲我唱幾句嗎?皇帝不了解情況,玉山草堂是一流文人的雅集,如果你不是很有名的雅士,進不了。一個鄉下老頭沒有辦法進去。但是老頭逞能,我不僅身體好,我嗓音也挺好的:“曰不能,但善吳歌。”我會唱吳歌。皇帝興致很高,就說,那你唱啊。于是就唱了一首吳歌:“月子彎彎照九州島,幾人歡樂幾人愁。幾人夫妻同羅帳,幾人飄散在他州。”這個吳歌是産生在南北宋之間,我們在範成大的詩集裏面,在當時很多的筆記裏面就可以看到,是很古老的一個吳歌,它的背景是南渡的災難。金兵打到了蘇州,打到了杭州,很多人都逃難。所以我們在崑曲的裏面,《牡丹亭》是這個背景,《占花魁》是這個背景,《幽閨記》也是這個背景。這對我們江南的人民留下了沈重的創傷和記憶。但是蘇州人用了很淡定的,幾乎是抽掉了政治內容的方式,用月亮上的眼光來看的,一唱就是八百年。今天我們同學們如果去蘇州的古鎮周莊、同裏,船家還會唱給你聽。因爲崑曲的兩個來源一個是詞樂,一個是吳歌,它是這樣的。(唱)很淡定,很從容,把那些災難都藏在音樂的後面去了。皇帝鼓掌曰:“是個村老兒。”真是個鄉下老頭,我讓你唱崑腔,你唱一個山歌給我聽,你五音又不全,牙齒又漏風,蘇州話當中還帶著無錫腔。但是皇帝不生氣,“命賞酒,飲罷歸”。喝了酒,回去了。回去以後還活了10年,“後至一百十七歲,端坐而逝”,坐在那兒打個磕睡就過去了,沒有毛病,只是活得厭煩了,他就不要活了。可憐陪他到蘇州去的兒子“亦九十八”,一百歲不到,差兩歲,他先天的稟賦比不上他老爸。“家有世壽堂”,就是像給自己臉上貼金了,就說這裏有一個堂是世壽堂,世是世世代代的意思。“其孫多至八十外,蓋稟賦厚素,其繇來有由矣”。我們老周家有長壽的因子和傳統。這是筆記,這個材料跟前面學術性的材料完全不沾邊,但是他講的背景是一樣的,都是講在元明之間,有一種聲腔叫做崑山腔,流傳在崑山、蘇州一帶。名氣很大,善發南曲之奧,並且連皇帝都知道了。 這是源頭上的崑山腔,我們不妨把它叫做原始的崑山腔。那么,我們在文獻中間,看到最早的關于崑山腔,比這個更早是嘉靖五年以前,爲什么?嘉靖五年,1526年那一年,祝允明死了,他不可能在死了以後再寫一段文字,這肯定是他生前寫的。“數十年來,所謂南戲盛行,更爲無端。”我們一看麻煩,他罵人了。祝允明跟文征明是同一個時代的,文征明抄寫了《南詞引正》。但祝允明罵“無端”。“于是聲音大亂……愚人蠢工徇意更變,妄名余姚腔、海鹽腔、弋陽腔、崑山腔之類。變易喉舌,趁逐抑揚,杜撰百端,真胡說也。”用了多少貶義詞:愚蠢、妄名、杜撰、胡說,還不夠。“若以被之管弦,必至失笑”。如果用樂器伴奏的話,會笑死人。但是,有一些“昧士”,沒有學問的讀書人,“傾喜之”,這些什么腔,什么腔,“互爲自謾爾”。互相吹牛,我唱的是弋陽腔,我唱的是崑山腔,這是嘉靖五年前後。 過了幾十年,明嘉靖三十八年,這個時代有一個浙江的文人,叫做徐文長,和前面大概相差不到50年的光景。這個書(《南詞敘錄》)有時間了,他是在福建寫的,嘉靖三十八年。寫的什么呢?“今唱家稱弋陽腔,則出于江西,兩京、湖南、閩廣用之”。和魏良輔的《南詞引正》差不多,說弋陽腔流傳到了很廣泛的區域。“稱余姚腔者,出于會稽,常、潤、池、太、揚、徐用之”,是老牌的紹興戲。常,常州,潤,鎮江,池,池州,太倉,揚州,徐州,不知道爲什么這個紹興戲流傳全是江蘇的地方。“稱海鹽腔者,嘉、湖、溫、臺用之”,流傳在浙江的東部,海鹽腔。“惟崑山腔止行于吳中,流麗悠遠,出乎三腔之上,聽之最足蕩人,妓女尤妙此。”蘇州的歌曲是歌妓來唱,但是好聽,好聽到已經超過了另外的三腔。“如宋之嘌唱,即舊聲而加以泛豔者也。”在原來的舊的吳歌的基礎上加上了很多的裝飾音,變得好聽了。“隋唐正雅樂,詔取吳人充弟子習之”。隋唐的前面是南北朝,雅樂失去了,怎么辦呢?朝廷有辦法,叫一些蘇州人來吧。他們保持著,可能也是沒有打仗的原因,原來的古代的音樂。“則知吳之善謳,其來久矣”。蘇州人會唱歌,是古來就有的。這個雖然也有妓女之類的,但是首先是好聽。跟祝允明說的完全是另一種口氣,這是爲什么?我們可以說兩個文人一個是比較傳統,一個是比較通脫,但這恐怕不是主要的。祝允明在評彈《三笑》裏面,也是一個搞笑很厲害的人。爲什么文征明就願意抄寫《南詞引正》呢?時代的原因。我們回到前面就看到了,嘉靖五年,嘉靖三十幾年,中間有一個魏良輔。大概在嘉靖二十多年,魏良輔成名了,那時候他五十多歲。他改革了原來舊的崑山腔,使得它變得流麗悠遠,使得它符合傳統的詞律了,于是讀書人喜歡了。所以,同是“吳中四子”的祝允明和文征明,他們對于家鄉的音樂感受不一樣了,甚至浙江人也喜歡崑山腔,不喜歡他們自己的海鹽腔和余姚腔了,這不是偶然的。所以我們必須要提到這個人,奠定了崑山腔個性的這個人。他叫什么?叫魏良輔。 關于魏良輔,最權威的記載,是在《度曲須知》裏面,作者是一個吳江人。他說:“嘉隆間有豫章魏良輔者”,古人很重視自己的祖籍,他祖籍是豫章,是江西南昌人,可能搬到蘇州有好幾代了。“流寓婁東、鹿城之間”,婁東是太倉,鹿城是崑山,都是在蘇州管下兩個縣,蘇州東面的兩個縣。“生而審音。憤南曲之訛陋也,盡洗乖聲,別開堂奧,調用水磨,拍捱冷板”。婁東是太倉,當時是六國碼頭,鄭和下西洋的基地,永樂年間的地位相當于現在的上海,所有的媽祖都是從那裏請過去的。那么爲什么那邊人會唱曲呢?很奇怪,由于它是海防的前線。北方人如果犯了罪,我們當時叫充軍,充軍充到哪去?守邊疆,守邊疆守蘇州去了,守在瀏河口,當時有倭寇過來。日本鬼子來搶劫,得防著他們。北方人到南方去,把北方的文化帶過去了。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