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湯沈之爭不是兩派之爭而是不知樂者自曝其短
2019/08/13 22:17:58瀏覽68|回應0|推薦0

湯沈之爭不是兩派之爭而是不知樂者自曝其短

湯沈之爭,絕非是兩派之爭,兩派之爭,起于吳梅之說,害人不淺。湯沈之爭,是知樂者沈某與不知樂文人湯某之兩個人之爭。在明代,崑曲是時曲,即流行歌曲。其系依腔填詞,只要是好崑曲者皆知之,依腔填詞之下,腔已固定了。那麼,填詞時當然得『依腔行字聲』。如,現在有一崑曲曲牌,有三個音,323,中間的2低音,當時每個知樂的人,都知道此處必得填一上聲字,來配合此一低腔。沈某及其他像王驥德、淩濛初等人所說的就是怎能不填上聲字呢,不然不就拗嗓了。而湯某認為我想如何填,曲意所到,怎能顧到什麼四聲呢等等,等於就是自已不知樂的供狀了。


明末沈寵綏還指出崑曲戲班唱崑曲每一曲牌固定唱腔,如果劇本填詞不合該填的字,就會立刻發現而唱的支離破碎。所以當日看來在辯爭裡只有湯某一人是不知樂的,其他人都是知樂的。但今日戲曲學界或音樂學界不知樂者充斥,才有把沈某叫格律派的名辭出現(據所知,是楊蔭瀏此不知樂的所謂中國樂學界聞人搞出來的)。沈某等人只不過要遵語音的法則配合唱腔,併合於樂工的能適唱以便兼及才如此要求,知樂的必知。

故所謂又有說格律派作品不流行是守格律之故,更係胡言了。湯顯祖的作品,在明代民間演出絕少,都是封建士大夫家演出,像明代很多戲曲選集,愈近於俗者,至多只收折柳陽關。牡丹亭民間不唱,所以才有像馮夢龍等改本為求戲班可以演出以期普及,但仍引不起人民興趣。而清初以來崑曲沒落,士大夫清工才譜四夢(如葉堂),後世湯某大部份作品被士大夫抬舉下,始從案頭上了劇場(到今天,湯某作品到中國農村去問問農民百姓,一定少有興趣,喜好的一樣還不就是等於古代屬於士大夫的受現代高等學府教育的文人為主嗎。清初李漁就講過湯顯祖作品的文字,人民百姓都難懂)。故沈之作消沉於崑曲沒落之時,而湯之作始被士大夫清工拱上抬面。

在戲曲學術辨真偽上,湯沈之爭亦是敝人著力所在,多有文章揭湯某及世之不知樂文人的瘡疤。敝人曾出版之三本戲曲論著[1]內,多有討論到此。

因為湯沈兩人之爭,湯不知樂,故敝人既知其妄,不會站在不知樂人這一邊的。(劉有恒,2019,8,13於台北)

================================
本文取自與曲友討論之內容,因與學術是非有關,故公開有關討論的部份。

================================



[1]《崑曲史料與聲腔格律考略》(台北:城邦印書館,2015)《宋元明戲曲史考略》(台北:城邦印書館,2015)及《曲史料与声腔格律考略》(第二集)(台北:城邦印書館,2016

( 興趣嗜好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uhuuhang&aid=128507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