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10 15:08:19瀏覽477|回應0|推薦0 | |
小談崑曲史上最大的曲譜總集的《集粹曲譜》(或名《天祿閣曲譜》)的源起 劉有恒
集粹曲譜(或名《天祿閣曲譜》)名為曲譜,但實際上所包羅的不只曲譜這個部份,它其實是一個對崑曲深刻反省著它過去的光華歲月,以及其後世的失落及衰頹,而試圖從根(曲牌的唱腔要唱正確)救起,挽回它在世界戲劇史上的一頁光華歲月的實質不致因變色而萎凋的一個從聲腔格律上的努力.
崑曲的年華衰去,是一個必然,沒有人能夠扭轉它,就算再有什麼方式去揠曲助長,或接枝拉皮,它的終極的結局就是作為中國曾經一頁戲曲史上輝煌的活化石.所謂的活化石,就是它並沒有滅亡,從清末民初以來,它的重心就是業餘的文人雅士士大夫學問人,手心呵護的遺存,職業劇場上,也只有少數知音的欽賞.它真正的殘根就是活在一些不起眼的非職業性的曲會及非職業性的劇團中的折子戲裡,而現在對時下職業劇團的評價,可以說其實是對崑曲的從根上的扭曲及破壞實大於貢献.敝人有幸恭逢了崑曲最後的光華歲月,感謝台灣的新象對崑曲的保存作了最大的貢獻,它把大陸崑曲最後的傳人的赴台演出的錄相保存了下來,比光靠口號,而實際以往的作為,根本是讓崑曲走向人才凋零.劇目劇減,口喊振興,而崑曲在振興聲中走向裁員、減少演出及不補貼,讓其實質衰亡的現象做個挽救保存,把最後的崑曲傳人的精華讓後人可以再依稀親歷.在2000年則因為海外華人的爭取之下,崑曲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人類非物質文明遺產下,崑曲滅亡的趨勢,始告形勢穩定下來.
而現在不少職業劇團,用了不是崑曲旋律的曲子,以光燦而無真正口眼身法步的西方戲劇表演程式化,劇本也非正統崑曲的劇本,曲牌裡的格律一塌糊塗,一些有心救崑曲的人士,他的拯救之道,就是把崑曲以往的戲打扮的光鮮亮麗,以媚姿招客上門,令人想起清末崑班用燈彩戲來救亡圖存(但還是最後以散班收場),但燈彩戲還遠比今日一些劇團自編一些不三不四的假崑曲,實質是舞台劇而己,遠為有崑曲的內涵,有崑曲的祖傳的根,它不過把傳統用燈彩包裝一下,而現在不少戲,搞什麼主腔,搞崑腔自由創作,唱的都不是崑曲,美其名稱呼崑歌,實際的內涵就是仿真品的假貨.但這些情形在一些有心人士的急呼之下,對於一些傳統折子的傳承及公演,也多有進展,不能不謂也是令人呼吸到一些清新的氣息.
所以到今日,我們看不到有一部真正合乎崑曲聲腔格律的曲譜,能把以往的所有曲譜裡,不合聲腔格律的部份予以改正,而做些真正有益崑曲的事,因為,崑曲的根就在於清唱起家,如果像是目前流行在崑曲界的譜,都是不合聲腔格律的譜,而是錯偽腔充塞譜內的錯譜,唱崑曲結果唱錯了腔都不自知,這種連唱腔都唱的不是崑曲的正宮正調了的現象是崑曲衰落之後,由葉堂開端亂改正腔,而後世曲界的共業所群集起來所造成不講究聲腔格律,不求是不是唱對了腔,而只求在腔上搞花腔.就像是唱一隻民歌茱莉花,很多音都沒有唱在該唱的位罝上,則根本己不在唱茱莉花了,而只是在唱一隻莫明其名的自創曲,而反而成了只在自創曲上講究每個字要如何講究陰陽八聲,如何講究什麼十幾種花腔的口法,但實際上,唱的很多字的腔格腔位都不對了.都不是原曲牌了,又何謂其它.所以今日反而是拿著錯譜,還在錯腔上去講究什麼自己臆想的陰陽八聲行腔法,而唱得益為荒腔走板者的唱崑歌者也不乏其人.
所以,眼見這種形勢的益發嚴峻,於是數年前,在很偶然的狀況下,展開了這部《集粹曲譜》(《天祿閣曲譜》)的編著.那是一個何等天幸的際遇,因為,1996年完成了《九宮大成南詞腔譜稿》的仙呂及中呂宮編後,以始終未能寓目另一套的聲腔格律譜《南詞定律》為憾,認為不併同南詞定律,《九宮大成南詞腔譜稿》仍不能算盡善盡真,於是格正崑曲聲腔格律之志停筆了,而從事於崑曲史料的整理等,不去碰曲譜的這個範域了.幾年前,終於寓目了南詞定律,於是又燃起格正聲腔格律之願,當時只是要寫作一套崑曲的南北詞的聲腔格律譜,而對於取擇範例曲譜就費心思了,因為九宮大成的一些範例,確取非盡善,有人攻擊九宮大成說,其取了很多宮庭大戲的自我的創作,但自我創作又何非,為何好的作品要分自己的作品可不可以取,或說取了一些歌頌的曲子為式,但請看,吳梅編《南北詞簡譜》,竟然把馬致遠歌頌大元多麼偉大的曲子擺在範例裡,怎麼這些人就有了不同標準,默不吭聲了呢.
但九宮大成的不當,不是上面理由,而是其取範例,有些與傳統曲譜的格有歧出,且範例的數量太少(不是某些只研究文字格律者認為譜例太多),無法綜勘比對,於是想另找譜源,登時就想到了一直只聞其多麼了不起,以往也一直未深究其實的葉堂的《納書楹曲譜》了,於是把相關曲牌的譜找出來,認為範例有了,但實際在審腔時,卻發現為何納書楹曲譜的配腔有不合九宮大成,那不合,是不是有一方必是錯的,再參南詞定律,發現兩本聲腔格律之譜──南詞定律及九宮大成,其聲腔格律一致,就是幾十年後晚出的納書楹曲譜,竟不合於聲腔格律,這才發現原來人云亦云幾百年,所謂的葉堂多麼精通聲律,其譜多麼了不得,原來真相竟然是天南地北,不堪一觀.於是再深究納書楹曲譜(含其臨川四夢全譜)之下,原來葉堂亦自謂他自小喜歡改腔,於是真相大白,而且連為納書楹曲譜寫序的王文治,也在序文裡表示,葉堂的納書楹曲譜是拿戲工之譜當底本,自己改成自認為『雅』的腔,不是改正俗譜的不合格律之處,所以,納書楹曲譜並沒有比戲工之譜更正確些,反而又以葉堂已意又把各曲牌的唱腔,改得不成符合崑曲原曲牌唱腔的原形了.真應了一句話:盡信書不如無書,信那些往人以訛傳訛下筆寫成的書,還不如自己去探究,眼見探究的結論那才是實,什麼耳聞的或目視的書冊可能是虛言充斥,所謂的實事求是的為學態度,就須如此.原來那些不同的腔是葉堂自己把正確的腔改掉了,以求新奇,葉堂只精唱口,不通崑曲的聲腔格律,不明崑曲的曲牌每個字在陰陽八聲不同時,應行什麼腔,都有定數,一改動,讓唱口多麼唱的婉轉動人,就不是在唱本曲牌了,葉堂不明此理,隨意改腔,造成其譜的正確性大打折扣.
當葉堂曲譜的正確性大打折扣,其恴義是十分嚴肅的,這是代表了清工一系的曲譜都有了正確性上的問題.當時也想到了劉富樑所訂的集成曲譜,劉富樑在集成曲譜裡曾言,他是因為看到像是上海曲會上,人人拿著俗譜當成寶典在唱,表示這些俗譜錯誤不少,竟被唱清曲的視為寶典,於是在集成曲譜裡要格正曲譜,不過,他也未深究九宮大成及南詞定律(應是未能見到),而以為葉堂納書楹曲譜,一如他的朋友吳梅等人,表示是多麼正確,於是用了不少納書楹曲譜的譜加小眼收入集成曲譜,但也有改正一些葉堂陰陽八聲的錯誤及行腔.而後來,集成曲譜的主編劉富樑的原稿却被當時擔任劉富樑文字助理的王季烈變造添偽,更使《集成曲譜》成為惡名昭彰的錯譜淵藪.
因為連清工之譜的可靠性都成問題,只有自己找以往傳奇佳作選其詞依聲腔格律之所當者,來定每個字的腔的新訂譜了.也忽而想到,為了正今日曲界都拿著清工或戲工之譜在唱,即使一些比較近時編的曲譜,也是取於舊譜,稍加改易或釐少許顯見的板式或陰陽八聲的誤.也就是說,迄今曲界竟無一部真正符合崑曲聲腔格律的善譜,於是發心寫作《集粹曲譜》(《天祿閣曲譜》),其願景就是要覈正清曲及戲工的譜的錯誤處,完成一部真正每字的腔都要完全符合崑曲聲腔的格律的曲譜.而《集粹曲譜》(《天祿閣曲譜》)正集計十一卷十一冊,計收崑曲折子1003齣,連同附冊的簡譜62齣以是而作.(劉有恒)
按:(《天祿閣曲譜》)正集計十一卷十一冊,計收崑曲折子1003齣,連同附冊的簡譜62齣,以公共版權的形式,於互聯網上可以找到而可自由下載及使用.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