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7/16 06:09:05瀏覽372|回應0|推薦1 | |
談漢、魏笛律二調 案,列和,為魏晉時有名的笛家.《通典‧樂五》曰:『魏晉之代,有孫氏善弘舊曲,宋識善擊節唱和,陳左善清歌,列和善吹笛,郝素善彈箏,朱生善琵琶,尤發新聲。』又曰:『相和,漢舊曲歌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本一部,魏明帝分為二,更遞相夜宿。本十七曲,朱生、宋識、列和等復合之為十三曲。』可見其不只為魏晉的吹笛第一把交椅,而且還是相和歌十三曲的改編者之一.而其於晉武帝太始十年,時任職協律中郎將的列和,和荀勖就笛律的一段應答,也是荀勖笛律的一段史話.在該次對答中,荀勖這位雅樂派的咄咄逼人的攻勢,就想要令列和就笛律上被比下去.而列和這位於魏至晉的吹笛高手,在答辯中,則透露出漢魏的笛的樂律出來了. ●漢魏的笛之長、短二『調』(『律』) 列和指出:「昔魏明帝時,令和承受笛聲,以作此律,欲使學者別居一坊,歌詠講習,依此律調。至於都合樂時,但識其尺寸之名,則絲竹歌詠,皆得均合。歌聲濁者,用長笛長律;歌聲清者,用短笛短律。凡絃歌調張清濁之制,不依笛尺寸名之,則不可知也。」『先師傳笛,別其清濁,直以長短,工人裁制,舊不依律。』:「每合樂時,隨歌者聲之清濁,用笛有長短。假令聲濁者用三尺二笛,因名曰此三尺二調也。聲清者用二尺九笛,因名曰此二尺九調也。漢、魏相傳,施行皆然。」(《宋書‧律歷志一》) 從以上列和的答辯裡,可知,魏代於合樂時,笛只有兩種,一是對於如果合奏曲是屬於較高音部(『聲清』)時,用的是『二尺九笛』(『短笛』),如果合奏曲是屬於較低聲部(『聲濁』)時,就用的是『三尺二笛』(『長笛』).而且對笛而言,依音高只分『二尺九調』及『三尺二調』兩種『調』.如果談律,則為『長律』、『短律』,即『三尺二調』為『長律』,『二尺九調』為『短律』,此笛之二調,列和指出:『漢、魏相傳,施行皆然』,即指,笛上二調,為漢代及魏代的舊制. 荀勖則指出:『案周禮奏六樂,乃奏黃鍾,哥大呂;乃奏太蔟,哥應鍾。皆以律呂之義,紀歌奏清濁。而和所稱以二尺三尺為名,雖漢、魏用之,俗而不典。部郎劉秀、鄧昊等以律作笛,三尺二寸者,應無射之律,若宜用長笛,執樂者曰「請奏無射」。周語曰:「無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軌儀也。」二尺八寸四分四氂,應黃鍾之律,若宜用短笛,執樂者曰「請奏黃鍾」。周語曰:「黃鍾所以宣養六氣九德也。」是則歌奏之義,當合經禮,考之古典,於制為雅。』(《宋書‧律歷志一》) 於是知道漢、魏所用的雙笛之間,相差二律,以荀勖之時的律驗之,則『三尺二寸者,應無射之律』,『二尺八寸四分四氂,應黃鍾之律』,即所謂『二尺九笛』,真正的笛長是二尺八寸四分四氂,而漢魏人所言,乃取其約數而言. ●列和雙笛之律的來源 依《隋書‧ 音樂下》內: 可以明顯看出,原來這是來自東漢時『漢樂宮懸有黃鐘均,食舉太簇均,止有二均』的使用黃鐘均及太簇均的章帝至順帝的『五十』年內所使用的二均制的遺制,而相對於荀勖律,則顯然東漢章帝至順帝時的律比荀勖律高二律. (劉有恒)(取材自《天祿閣曲談》,台北)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