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15 07:08:28瀏覽92|回應0|推薦0 | |
自偽文內『元朝』及『盛於明時』,論《南詞引正》為後人偽作考
《南詞引正》第五條:『腔有數樣,紛紜不類‧各方風氣所限,有:崑山、海鹽、余姚、杭州、弋陽‧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陽腔;永樂間,雲貴二省皆作之;會唱者頗入耳‧惟崑山為正聲,乃唐玄宗時黃幡綽所傳‧元朝有顧堅者,雖離崑山三十裡居千墩,精于南辭,善作古賦‧擴廓帖木兒聞其善歌,屢招不屈‧與楊鐵笛、顧阿瑛、倪元鎮為友‧自號風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風月散人樂府》八卷行於世‧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
按:本條內有言『元朝有顧堅』,如此文真係明代之作,則依明人之用辭法,多應係寫成『元有顧堅』、『元代有顧堅』、『元末有顧堅』、『元季有顧堅』、『勝國有顧堅』、『胡元有顧堅』之屬,而所謂的『元朝』用法,明代人罕有如此造辭法, (按:在元末到明初的如《草木子》這些朝代交接時,文網尚未至密時,尚有用之者,到了元人至漠北竟仍成了明政府大患後,此種用法,更不用了,因為,稱之為『朝』,即有以異族為中原之主的華夷之防之忌,故明代除明初外,絕大多數不用此稱)。到了清初始有人稱元代為『元朝』,而此且為清政府的政策,即承認元代為中國的一朝,以顯示滿清入主中原亦可為正統,故回頭來亦以元人入主中國為正統的一個朝代。如收入四庫全書的順治、康熙初年間孫承澤(明萬曆二十一年~康熙十五年,1593-1676)所著《元朝典故編年考》‧但書內第九卷仍謂《秘史》。直到道光二十八年(1848)張穆和何秋濤所共同校定,由楊墨林出版的靈石楊氏刊連筠簃叢書內所收,改稱《元朝秘史》,直沿用至今。 卒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的李詡《戒庵老人漫筆》,於『國初諱用元字』條曰:『余家先世分關中,寫吳原年、洪武原年,俱不用元字‧想國初惡勝國之號而避之,故民間相習如此‧史書無所考見,姑記之以詢之熟典故者焉』(又按:談遷《棗林雜俎》曰:『按此避御諱元章,如六科元事之類,戒菴誤矣』)‧『元朝』一辭,明人著作不用,至清初始有這種稱呼,但也不常用,直到近代清末以來,『元朝』一辭,才成為普遍的稱謂,尤其民國以來到現代,更幾乎是標準稱謂了‧
明人指謂前朝的元朝人事史時,只謂『元』一字者為多,如《明太祖實錄》:『洪武十五年,命翰林侍講火源潔等編類《華夷譯語》···複取《元秘史》參考』,或根本連『元』字也有省略者,如 明《文淵閣書目》亦有『《秘史》一部五冊,又《秘史續編》一部一冊』,實即前述的《元祕史》,而連『元』也不屑提及了‧ 我們亦可以於明人著作裡,發現不少連『元』亦不用,直接用元時的年號稱之者,如直接講『至正年』之類‧ 或用『元季』、『元時』時,指發生在元朝的時候‧
亦常用『勝國』一辭,此辭出自《周禮》:『凡男女之陰訟﹐聽之于勝國之社』,東漢的鄭玄注解為『勝國﹐亡國也』,指元朝是被明朝滅亡的,於是指元朝是亡國,即,用勝國的稱呼,如沈寵綏《度曲須知》內有『沿及勝國』之語‧
或又用『胡元』,如沈寵綏《度曲須知》『曲劇侈胡元』及明張煌言《祭海神文》:『自高皇帝驅逐胡元,奠寧方夏』等等‧又明太祖對元的稱呼,直謂之『元』為慣用,但於『元國子祭酒』的孔子子孫孔克堅,稱病不願朝覲明太祖,於是明太祖曉以民族大義時,以『胡元入主中國,蔑弃禮教,彝倫攸斁,天實厭之,以喪其師』(《明太祖實錄》),言元代為『胡元』。
又明人有或用『蒙古』、『韃靼』,則亦多用於有民族大義的言論時‧
不論或有其他少見的稱呼,但,『元朝』一辭,乃明人著作百中少有一見之用語,而於清代以來成了慣用言。故所謂魏良輔的《南詞引正》,竟使用了清代以來慣用,而且大盛於民國以來的現代,而成了現代人的標準用法,而明人罕用的『元朝』,寫出了『元朝有顧堅者,雖離崑山三十裡居千墩,精于南辭,善作古賦‧擴廓帖木兒聞其善歌,屢招不屈‧與楊鐵笛、顧阿瑛、倪元鎮為友‧自號風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風月散人樂府》八卷行於世‧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一見即知,用了現代人標準稱呼,而此稱呼最泛用幾成了標準用法是起於清初,則《南詞引正》之係清初以後的人所偽作的,亦不言而自喻了‧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