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2/07 18:57:18瀏覽95|回應0|推薦0 | |
關於崑曲的曲律(崑曲聲腔格律)問題
崑曲的本質,是南戲的一種聲腔。南戲諸聲腔都沒有傳譜,但只有崑曲有傳譜。只是因為崑曲從清初康熙末年衰亡,聲腔格律先亡於民間,而崑曲聲腔格律譜《南詞定律》的出現,就是崑曲之律亡於民間之時;但宮廷成為崑曲重鎮,而乾隆十一年崑曲聲腔格律譜《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又成書,即崑曲之律亡於宮廷之時。《南詞定律》《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裡,由當時一流曲師樂工通力合作,把崑曲每一隻曲牌的唱腔的範例記錄下來,讓後人可以體會自己去判明崑曲之曲律的內容。 但此二書出世後,一來流通不廣,二來崑曲已入頹勢,求生不遑的民間崑班,連生計大部都被花部剥奪而朝不保夕,哪有餘力購置二書來精研聲律,於是民間戲工之譜,多有以訛傳訛,唱腔不盡合於崑曲聲律。但是,民間又有一批好崑曲的文士,俗謂之清工,但這些人,除只有已知馮起鳯《吟香堂曲譜》尚能大體依崑曲的聲律訂譜外,幾乎當日,清工界的頭頭,葉堂此人,即是走的是搞唱腔唱的自己聽來『雅』味十足,於是,給《納書楹曲譜》寫序的其友王文治,就在序文裡,寫下葉堂的曲譜,是『從俗而通於雅』,何謂『從俗』,即指葉堂的曲譜的底本是拿俗工,即戲工之俗當底本,而講『通於雅』,而不是講『正俗譜之非而通於律』,因為,俗譜如何唱,葉堂拿來,主要工作就是把戲工的唱腔,加些花腔,改些腔,看看唱來是否自己覺得感覺良好,是不是感覺到改的『雅』極了,至於改掉了唱腔,是不是再也不是唱原曲牌了,那不是葉堂要致意的事; 從現存史料及其存世的一些工尺譜看來,葉堂也不是完全不明曲律(崑曲聲腔格律),只是,他要走的是根據戲工之譜改些雅腔,所以後來,他的私淑的梁廷柟為他辯護說,《納書楹曲譜》不是清工之譜,而是葉堂拿來教戲工的用譜而已。而後來不少清工,都還是多一禀葉堂『從俗而通於雅』,也就是,用耳朵代替律,像今世曲界有人為王季烈盜改劉富樑《集成曲譜》一書緩頰說,王季烈的音準不好,所以有些南曲改得不好,但王季烈是學淨的,所以大面的曲子都改得很好,像是《女彈》,這位今世清工唱來聽來沒有不順的,所以認為應是改得合律的(按,集成曲譜裡《女彈》大大不合律,而其正確唱腔譜,即收在《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也移錄於《天祿閣曲譜》內,讀者只要一比對,即知王季烈盜改本的錯誤比比皆是),這種說法,就是一些反對主腔說者,他們的所謂『傳統崑曲的譜曲法』的內容,也就是耳朵就是崑曲格律的標準,只要聽來好,沒有不順,這就是崑曲訂譜的法則了。這代表了從葉堂以來,即便,不搞主腔號稱走傳統訂譜路線者,也多走葉堂的『從俗而通於雅』化,以自己的耳力當格律,順於耳的『雅』,就是崑曲的正確唱腔。 其實,後世各清工,吳梅是較為知律的,寫下了崑曲的訂譜法則是『聲既不同,工尺自異』,只是,為崇葉堂所蔽,而拿葉堂的譜當底本。劉富樑比吳梅更知律些,因為,在集成曲譜的小注內,他也指出一些葉堂的錯誤,也在譜內,改正一些葉堂的錯誤,一如《天祿閣曲譜》(集粹曲譜)內所指出的。 然而,後來一些訂譜功力號傳統者,亦多承葉堂以耳代律。這些以耳代律者,雖不明律,但依稀仿舊譜,改些腔,抄些腔,也仍不少恰可合律,顯例即創框架腔之說的王正來,框架腔說,其實就是那些號傳統訂譜法者所依的方法,因為,不明每個字的基腔在何處,但知道每字後的裝飾行進腔的用法,這些裝飾行進腔,以廣義的附會法,即,是如西樂或傳統近代民樂的伴奏音型。因為,崑曲各曲牌,往往可以是快板,又是一板三眼或又是贈板,當一板一眼或有板無眼時,一字一音,該音即該曲牌的旋律,當加慢後,多出時值,應填一些音,不會唱起來單調,於是西樂,加上伴奏音型,如分解和弦等等,而崑曲,就在一字一音的後面,加上附屬的伴唱音型,故腔格是在每字的第一個音,即頭腔上,而後世的清工,不知頭腔,只知伴唱音型,於是像王季烈就把這些伴唱音型當成主腔,因為,一如很多西樂或民樂,其伴奏音型都有常用幾型,崑曲也一樣,其伴唱音型都也很有雷同,王季烈搞不通崑曲每一曲牌真正的唱腔在哪兒,只看看表面,一見,很多曲牌不是都有很多很雷同的音型處,於是命名主腔,不料,這些都是伴唱音型。於是大誤。 一如,我們唱民歌《苿莉花》,伴奏者在鋼琴上奏出伴奏的分解和弦,而王季烈,想要找《苿莉花》一曲的主腔,一聽,那些伴奏音型如1535,1353,2575等分解和弦,好多地方都有,於是下個結論說,《苿莉花》的主腔是1535,1353,2575,等於是把不是主旋律而是伴唱音型誤認做是崑曲曲牌裡的主要腔格(主腔),因為王季烈這種主腔說者的不明譜理,所以,其盜改劉富樑的《集成曲譜》,被今世出版的數十萬言,五百多頁的《集成曲譜錯腔校正》一書指出其盜改本的滿譜錯腔,乃理所當然了,從其誤認主腔即知其不明聲腔格律了。即如創框架腔之說的王正來,其框架腔說也只是把伴唱音型當成框架,也沒有了解一隻曲牌的真正唱腔在每一字的頭腔上,故其框架腔說仍是和曲律的真相無緣。 。 而一如主腔說者的因誤把伴唱的音型當成了崑曲曲牌的主旋律,所以找不到崑曲的曲律(聲腔格律),而另以洛地為首,發明的所謂詞樂曲唱的依字聲行腔說,因為和斑斑史料記載的崑曲是『一曲牌,只一唱法』(沈寵綏《度曲須知》)不合,即真相是,崑曲每一曲牌是有定腔的基本曲調(本腔)存在,亦即,崑曲曲牌是一隻隻的歌曲,其腔是固定的,而且是來自當日南戲海鹽腔的,而海鹽腔,一如明代何大復《四友齋叢說》引述當日的教坊樂師的頓仁所說的南曲屬『依腔按字打將出來』,即指南曲每一曲牌是有固定的歌曲的旋律,然後填詞者只是按著一個一個音,於適當處,把字『按』放進去,所以崑曲不是依字聲行腔,只要拿出史料一看,就知道所謂崑曲是依字聲行腔是完全錯誤了,純屬不合史實的臆論而已了。崑曲不依字聲行腔,只是依字聲調各曲牌固定唱腔了的本腔的腔,即隨着填詞者填入字的陰陽七聲不同,於是把原有的固定唱腔要依崑曲的一定譜法調腔(此於沈寵綏《度曲須知》裡有解說,而兩本崑曲聲腔格律譜《南詞定律》《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有譜例呈示其調整的法則),所以崑曲(南曲)的正確曲律乃:每一曲牌把其本腔(基本曲調)隨陰陽七聲而調整其頭腔,至於頭腔以後的裝飾行進腔形則不變,此崑曲(南曲)的曲律(崑曲聲腔格律)之大要也。(劉有恒,取材自《天祿閣曲談》,台北)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