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02 11:12:36瀏覽780|回應1|推薦16 | |
新的一年到來,不免俗地問一聲:你想要什麼?要名、要利、要事業、要成功、要家庭......一切的一切,沒有健康,都是空的。 紐約時報年底一篇關於癌症最新研究的報導,介紹了一個發想很早,但是一直以來受到醫學界忽略的觀念:「癌細胞的成長、茁壯,跟這些不良細胞置身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報導中提到:從2002年美國聯邦政府公佈了一份報告,內文指出治療女性更年期停經不適的藥物Prempro,跟婦女罹患心臟病的比率提高有密切關係,造成該藥的銷售量大跌。原本以為只有婦女心臟病的罹患比率會跟著藥物銷量下降而下降,豈知連婦女得乳癌的比例也是四十年來的第一次下降,且一次下降達百分之十五,此一趨勢在2004後一直維持。這是從1962年美國尼克森總統宣布「對抗癌症的聖戰」之後,第一次乳癌的罹患率下降,而且來得如此意外,讓人不禁得思考:究竟是為什麼? 有人挑戰:癌症的發展可能都得歷經十數年的潛伏與擴散,怎麼會在短短數年來,因為抑制了停經藥物銷售成長,而產生了明顯的降低呢?根據癌症發展「環境論」(這是我的用法,不是學者的稱呼,紐時也沒這個「名詞」)的看法:癌症細胞長期潛伏在某些人的體內,但是「環境」的改變會提供這些「壞份子」的成長動力。停經藥物會改變乳房組織的密度,這種密度的改變會提供潛伏癌細胞生長的誘因。這是為什麼在短短幾年間,隨著停經藥物的滯銷,造成乳癌罹患率也陡然降低。 另一個跟「環境論」有關的實驗,為在雞隻體內注射名為「RSV」的惡性病毒。實驗發現,在注射處(左邊翅膀)、甚或遠端骨折處(右邊翅膀)經注射RSV後,都會發生惡性腫瘤。但如果經由血液輸入病毒,則雞隻並不會長出腫瘤。科學家懷疑,受傷的部位提供癌細胞一個「健康」的生長環境。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的一份研究顯示,八位罹患睪丸癌的患者在接受切除腫瘤後,其癌症產生突然劇變。慢性肝病所造成的細胞長期發炎,也早被懷疑是造成肝癌發生的主要原因。 環境論者的看法是:癌症雖然是靠著「侵蝕周遭健康細胞而成長」,最終造成死亡,但是一開始癌症細胞是靠著「發出『訊號』給周遭細胞,要求周遭細胞提供養分」,才得以立足生根,開始茁壯」。這項研究已經讓某些藥廠改變研究方向,希望藉著瞭解「如何阻斷這種壞細胞跟周遭組織『溝通』的方式,防範癌症於未然」。也就是讓好的、健康的細胞不要在一開始提供「養分」給壞細胞,那潛伏的癌細胞就會一直潛伏,而不會造成重大危害。紐時報導某些醫師的看法認為:儘可能避免「侵入性」的治療,因為侵入性的治療如果製造重大傷口,就是提供壞細胞成長的環境。發表此項見解的醫師也強調:並不是說所有的癌症都會在「傷口」處爆發,這種跟著「傷口發展」的說法還是應該視為特殊情況,而且應該推論當時在傷口附近,早已經有潛伏的壞細胞存在。 我不是醫師,不該在這裡宣導任何未經醫師證實的說法。所以如果有人此時正在面臨是否「需要開刀」的抉擇時,我誠懇地建議:最好還是跟你的主治醫師好好商量,而且聽從醫師的專業判斷(理論上醫師應該都會隨時吸取新知,而且報刊的報導通常都是已經在醫學界流傳已久的「看法」而已) 癌症發展的「環境論」其實萌芽已久,但至少在美國醫界曾遭遇相當大的排斥。環境論的先驅之一 Dr. Mina Bissel的說法很有趣,她說:「這些醫界前輩的成功來自他們所服膺的『信念』,這造成新的想法要出頭十分困難」。這說法深得我心,因為不只是在醫學界、科學界,連我小小的一個法務單位,想推動一些新的作法,都會遭受全面的抵制。老鳥對新鳥的胡攪蠻纏總是深惡痛覺,但是「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 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只要新看法必然遭遇抵抗,但是文明的進程還是阻擋不住的。 上述趨勢的發展讓許多研究癌症的學者雀躍,他們希望專注在如何發現方法,避免提供讓癌細胞可成長的環境,而不是去消滅癌細胞。這不是簡單的作法,因為癌細胞的多變性及複雜性,造成任何一種說法都可能失之簡單。但是癌症學者們仍相信:某些特殊的癌細胞本身惡性重大,無論如何都會突破環境,惡性蔓延。但是對於大部分民眾會遭遇到的一般情況來說,「環境論」還是提供重要的啟發。 這篇報導讀完後,我其實只有一個小問題:在乳房整型幾乎是演藝界公開秘密的情況下,有沒有專家去研究過「隆乳」跟「乳癌」的關連性呢?「隆乳」等於「傷口」,「傷口」等於「改變環境」,改變環境再碰上「潛伏的癌細胞」,voila!不就是「整套理論的建構基礎」嗎?嗯!難道是平胸的女人比較沒有「壞細胞」潛伏的可能嗎?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