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種叫作書的東西──」昨天看到聯合報副刊一篇文章,被這
標題吸引,講的是一位正要到北京參加自己新書發表會的作家,登機
前網購生平第一本電子書。
然後他心一驚:會不會,哪天紙本書也像黑膠唱片一樣,成為少數發
燒迷活在過去的古董?哪天書局會不會也像唱片行一樣一家家消失,
圖書館變成古董店?
然後我滿屋子的書都成了無價古董,後世子孫可因此致富?
「曾經有種叫作女人(男人)的生物──」,同樣邏輯,哪天會不會
我們不需要再談戀愛了?不再急於做愛?不被思念纏身?只要有需求
,隨時可把叫作男人或女人的檔案,從腦中叫出來隨你使喚?
數位化、移動化、無線化、微小化、無形化、永恆化,是近代科技改
革的大方向,用白話來說,就是什麼東西都能透過電腦或網路使用;
都能在不插電、移動時使用;體積越做越小,最好化為無形,沒有實
體,完全虛擬,有需求,隨時隨地可叫出來,像阿拉丁燈神一樣,最
好永遠不壞。
以唱片科技來說,早期黑膠唱片體積太大,後來發明體積小很多的錄
音帶,可隨身聽,也可在車上聽,但錄音帶容易受潮損壞,音質不若
唱片好,唱片才未很快消失。
圓盤式的唱片持續轉型,先是出現更輕薄、音質更好的CD,只能容納
八十分鐘內的音樂,進而出現VCD,到數位化的DVD,容量從一片一百
多分鐘到如今壓縮版的可多達幾千分鐘。
還記得當年買了CD PLAYER,開始聽CD之後,之前省錢買的一兩百捲
錄音帶頓時成為棄之可惜的廢物,我還慶幸,好在從小家裡沒錢,我
沒有買太多錄音帶,黑膠唱片更在我還來不及買唱盤音響前,就已淪
為古董,我連一張都沒買過。
傳統CD更已被數位化、無形化的MP3打敗,連DVD也早已被網路無遠弗
屆的下載技術威脅到岌岌可危。
黑膠唱片一夕變成古董,傳統相機在數位相機問世後,更是不堪一擊
,底片從此走入記憶。
在這波數位化的過程中,電子書的發展算是比較慢的,因為書本的形
式,尤其袖珍書,原來就有可隨身攜帶、移動化的優勢,不像唱片、
CD需要播放的載具,所以儘管電子書已發展很多年,仍無法成為主流
,直到最近才紅起來,做電子書的佳世達、元太等上市公司股價飆漲
。
到底書本、報紙、雜誌這類文字媒體,會不會在這波數位革命後完全
敗陣,從此銷聲匿跡?
電子書和MP3最大差別在於,文字是有形的,且不能太小字,所以播
放器的SIZE不能太小,否則字要放大,每一頁能容納的字太少,影響
閱讀速度及連續性;相較音樂是無形的,MP3可以越做越小,最後乾
脆融入行動電話,連播放器都省了。
不過,隨著面板及數位科技發展,電子的尺寸、翻閱越來越人性化,
容量越來越大,幾十本、幾百本、甚至幾千本書的內容盡在其中,在
這波節能、省錢的綠色風潮下,砍樹做成的書本,勢必日漸式微,但
是否會完全消失?很難說。
搞不好以後只要像電影,戴個特製眼鏡,就可看到書本的內容,就像
你看書一樣;甚至眼鏡也不用了,腦子裡接受無線訊息,視覺神經自
然可把電流轉化成書的訊息。誰曉得呢?
更進一步來說,所謂的性與愛、思念與記憶,從腦神經學的角度來看
,也都不過是一連串的電流生化反應,像未來科技電影演的,面對面
接觸的性愛,以後也可無線化、虛擬化,只要刺激腦神經,就可享受
高潮,且可比照「隨選視訊」,想和心中的那個女神或潮男雲雨一番
,都可任你選。
失戀了也沒關係,把戀人的記憶叫出來,就可重溫舊夢,在腦中一再
和她或他纏綿繾綣。
如果,人類最後發展出無性、複製人的社會,同性或異性間的戀愛與
做愛,會不會也跟著消失?人變得頭越來越大,四肢及生殖器越來越
萎縮,像外星人一樣?
然後在歷史教科書上,沒有性別、不用煩惱戀愛、做愛的下一代會讀
到:「曾經,有種叫作女人(男人)的生物.....。」
懷念書/曾經有種叫作書的東西
梁文道
會不會有一天(這天也許並不太遠),我所熟悉的紙本書也將成為黑
膠唱片般的珍稀古玩,而我這種人也成了活在過去的發燒友呢?……
根本還來不及仔細閱讀合約條款和使用須知,我就興奮地匆匆點下亞
馬遜網頁上的按鈕,訂購了我的第一部Kindle電子書。然後,我才發
現,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剛才到底做了什麼。
第二天早上,我搭第一班飛機趕到北京。一路上我試圖說服自己:「
你看,如果有電子書,我的行李就不用這麼沉了。」讀書人每次出門
都是體力活兒,去的時候辛苦,回來更苦。
我去北京是為了到萬聖書園參加自己的新書發布會,那是本書話集,
我還特別請出版商印了一批毛邊本送給友好,那些愛書人。例如著名
的出版家沈昌文與周作人文集的編輯止庵,會後我告訴他們我昨晚才
訂了一具電子書,他倆神色疑惑紛紛搖頭,止庵更是連呼:「完了!
完了!」我趕緊解釋用電子書看垃圾的好處,比如說丹.布朗的新著
《失落的象徵》,這種看完就算了的書不值得占地方吧?這才讓他們
稍感安心,回頭繼續在書店裡漫遊尋樂。
但我知道事實不是這麼簡單。因為我曾親歷CD取代黑膠唱片的過程,
也曾目睹音樂下載埋葬掉CD的事變。那種變化快得教人措手不及,不
過兩三年,黑膠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只有最懷舊的人還在迷戀唱針刮
過坑紋的那種實在質地。這種人我們叫作「發燒友」,黑膠唱片則變
成了一種專門針對發燒友的高價收藏品。會不會有一天(這天也許並
不太遠),我所熟悉的紙本書也將成為黑膠唱片般的珍稀古玩,而我
這種人也成了活在過去的發燒友呢?
不,電子書不是CD,因為它根本不需要一間店面,所以我們也就可以
預期書店的命運了。昨天我才光顧了一家往昔常去的唱片行,原來它
搬家了,搬到商場樓上人流更少的角落,空間也變得更小。再過幾年
,等到整個產業的機制動完手術,唱片公司認命了,中間的發行經銷
破產了,水到渠成,這家唱片行也自會終結消逝。再過幾年,最受北
京知識分子推崇的萬聖書園又該搬到哪裡?再過幾年,他們會不會保
留誠品的敦南老店,把它改成博物館,告訴未來的新人類,這裡曾經
是全華文世界唯一一家二十四小時營業的書店,格調高雅,是愛書人
心中的聖殿……
我從來不曾考慮未來的讀者,不敢奢望留下傳世的作品。但我現在卻
要為那下一代人書寫,為那些參觀誠品遺址的人說一則故事:很久很
久以前,這個世界上曾經有一種叫作「書」的東西。
【2009/10/20 聯合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