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雛淚 哀而不傷
「開往遠方的列車」 孤兒瑪麗最後的希望:也許生母就在遠方…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朋友林媽媽聽說我要在報紙介紹繪本,馬上告訴
我:「你絕不能漏掉《開往遠方的列車》,我讀這本書給兒子聽時,
幾乎從頭哭到尾,孩子從中學到同情與愛。」
我心想:「有這麼誇張嗎?怎樣的繪本,會讓人感動得從頭到尾掉淚
?」
我於是先上網看這本書的評介,一位美國德州的小學老師竟也是同樣
語調:
「這本書讓我一面讀,一面掉淚,需要停下來深呼吸好幾次,才能避
免哭出聲來。作者伊芙.邦婷傳神的描寫了孤兒瑪莉的心情。這是一
本非常感人的書,極適合小學生大聲朗讀。」
但我還是半信半疑,向林媽媽借了這本書,沒想到我和她們一樣脆弱
,翻了沒幾頁也濕了眼框。你準備好了嗎?我要開始帶領大家搭上這
班開往遠方的列車,到底幸福是在眼前,還是在遠方?
1850-1920年代,約10萬無家可歸的孤兒,由兒童救助協會用火車從
紐約送到遠方給人認養。伊芙.邦婷根據史實寫了「開往遠方的列車
」這本書,文字及畫筆沉著冷靜。
故事描述瑪麗等14名孤兒,搭乘火車到遙遠、陌生的中西部給人認養
,長得不可愛,個性又不討喜的瑪麗,眼看著同伴一個個被挑走,「
我心裡有一種深深被刺痛的感覺。媽媽不要我,其他人好像也不要我
。」
「不過,我倒覺得自己沒被挑中是一件好事。我必須等媽媽。她把我
留在聖克里之家的那天,蹲在台階上當面對我說,她會回來接我。她
當時在吉爾森雞肉工廠裡工作,頭髮沾了一根白羽毛。」
瑪麗的媽媽騙女兒「我先去西部開創新的生活,聖誕節以前回來接妳
。」但瑪麗空等了好幾個聖誕節,如今帶著希望的羽毛搭車去西部,
內心天人交戰,希望媽媽就在下一站等她,「但是如果她不在,怎麼
辦?」
一站過了一站,眼看著比她漂亮、可愛的同伴,紛紛下車找到自己的
幸福。車廂內的人越來越少,瑪麗內心更加孤單,不禁擔憂,萬一到
達終點站的遠方,我還是沒人要,是否會被送回孤兒院?上帝到底何
時才會讓我遇到幸福?她最後一絲希望,會落空嗎?
林媽媽說,她讀這本書給三歲兒子聽時,邊讀邊掉淚,兒子一直問「
瑪麗好可憐喔,下一站會不會找到媽媽」?他還說「幸好媽媽沒有把
我丟到孤兒院,我愛媽媽!」孩子接著一把抱住她。
透過情節鋪陳,這本書讓正常家庭的孩子學會了惜福。
到了最後一站「遠方」,一對老夫妻收養瑪麗。她才了解,幸福不在
她想像的遠方,而在當下的遠方。她最後把羽毛送給養母,老太太別
在帽帶上,好像它屬於那裡,它終於找到自己的地方。」
「有時候,你最後得到的,會比你原先想要的更好。」養母告訴瑪麗。
本書還曾得到美國圖書館協會年度最佳童書及聯合報讀書人2002年最
佳童書等獎項,作者探觸人心內,將美國那段悲苦的歷史,轉化成扣
人心弦的真情故事,哀而不傷,最後還是給了孩子希望。
教育部近年來一直說要推動生命教育,在我看來,讓孩子讀此書,勝
過老師的千言萬語,感人的繪本,有時是最好的生命教材!
作者:伊芙‧邦婷/文,羅奈德.希姆勒/圖
譯者:劉清彥
出版社:和英
出版日期:2002年11月1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精裝
定價:250元
美國圖書館協會年度最佳童書
美國Booklist雜誌編輯選書好書獎
美國傑佛遜盃好書獎
●本書傳達了家庭、父母親無條件的愛,對孩子們來說有多可貴,
是親子必讀之作,也是我所見過最佳童書之一。
── 一位加拿大讀者
●辛勒的水彩畫精細描繪了人們的神韻,恰如其分的傳遞了故事中的
情感。作者的文字與畫家的筆觸沉著冷靜,相當觸動人心,令人回味
再三。──美國出版人週刊書評
●書中插畫呈現了認養過程中諷刺的一幕,以及瑪莉具歷史性且辛酸
的孤兒之旅。──美國號角雜誌書評
●這是一部賺人熱淚的作品。淡雅的圖文風格,留給讀者寬闊的思考
空間。──美國Booklist雜誌書評
作者簡介
伊芙‧邦婷(Eve Bunting)
生長於北愛爾蘭。1958年移民美國,作品逾二百本。擅長以簡潔的文
字、善感的筆觸,以及寬闊的寫作角度,關注社會議題,從無家可歸
的遊民小孩、孤兒、文盲、自然保育、暴動到戰爭都有所著墨。1995
年以《煙霧迷漫的夜晚》榮獲凱迪克金牌獎,中譯作品有:《爺爺的
牆》、《煙霧迷漫的夜晚》、《記憶的項鍊》、《小魯的池塘》、《
我們的樹》,以及本書《開往遠方的列車》。目前定居美國加州帕沙
迪那。
繪者簡介
羅奈德.希姆勒(Ronald Himler)
美國知名插畫家,大學主修繪畫。畢業之後,從事藝術工作多年,曾
遍遊歐洲各大博物館,進行獨立研究。1972年出版第一本童書,擅長
運用流暢的鉛筆線條、水彩暈染的筆觸,細膩呈現書中人物的情緒,
營造感人的故事氛圍。經常和童書作家伊芙‧邦婷合作,繪製多本關
懷社會議題的童書,頗獲好評。中譯作品有《開往遠方的列車》、《
爺爺的牆》、《小魯的池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