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土拖魚是什麼碗糕?
2013/03/19 00:23:04瀏覽2607|回應0|推薦0
最近因為土托魚賣得太好了,有人踢爆有廉價魚,企圖魚目混珠,到底土托魚是什麼?說到魚,必要從分類談起。它是鱸目、鯖科,馬鮫魚屬,日本語:スズキ目,サバ科,サワラ屬。 土魠、馬加、梭齒、白腹,闊腹、土魠舊等魚種都屬於此屬。生長環境亞熱帶至熱帶,魚體呈長紡錘形,很漂亮的深藍色背部與銀白色腹部。本屬中有三種魚,分別為日本,中國大陸東南沿海,與台灣所最愛,鰆為日本5大最愛的魚之一,初春市場上要不是亮身魚,要不然就是紅肉魚,這是白肉的藍魚,所以有市場性。中華鰆則是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中華料理常用的少數海魚,土魠魚則是南台灣的最愛。鰆魚日本網路評價為5*****星:特別好吃。值得一提的是京都料理的「西京漬」,就是以京都西京產的味噌來漬鰆魚,再燒烤,此屬於皆適做成西京燒,也是老一輩台灣士紳心中的名菜。日本吃法要考量魚身柔軟,味噌漬要比其他魚久漬,以求口感與味道濃郁入味。刺身常用昆布敷布,以增甘味。或酢漬做成押寿司。鹽燒、照焼、煮付、蕪蒸、油炸都稱美味,與同科鯖魚最大差異在於沒有鯖魚的腥臭味,又有特殊的香味,可能造就本屬魚受喜愛的原因。  土 托 鰆魚學名Scomberomorus commerson,台灣俗名:土魠,英語俗名Narrow barred Spanish mackerel,日本名よこしまさわら,漢字寫成「横縞鰆」,意為有橫紋的鰆魚,因為魚體上有橫紋由上而下,非常清楚與其牠馬鮫辨別。土魠可能為台灣原住民西馬拉亞族語,因為大陸閩南稱『馬鮫』,日本語漢字也寫成『馬鮫』,而南台灣受中央山脈沖刷下來大量森林的浮游生物,所以嘉南平原與澎湖群島都是產地,歷史上老台北人較不熟悉此魚。 每100公克的土魠含有熱量177卡、水分68.6公克、蛋白質20.1公克、脂肪9.7公克、醣0.1公克、礦物質1.5公克、鈣13毫克、磷220毫克、鐵0.8毫克、鈉65毫克、鉀490毫克、維生素A醇12微克、維生素A的效價40國際單位,維生素B1 0.09毫克、維生素B2 0.35毫克、菸鹼酸9.5毫克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比為0.87在理想值1~1.5之下,在深海魚中是較低的,Hegsted氏食物升膽固醇指數6.0,所以不容易上升膽固醇;n-6/n-3比為0.1在理想值5以下;維生素E/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比為0.6,在理想值0.4以上。  闊腹 高麗鰆,學名Scomberomorus koreanus,台灣常見俗名叫闊腹,因為魚身較大腹便便,屬於鱸形目、鯖亞目、鯖科、馬鮫魚屬、馬鮫魚屬的條鰭魚。體長約1.5公尺,體重可達15公斤。主要分佈在南日本、西太平洋至印度洋之溫、熱帶海域。其體細長、側扁,體背為灰青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灰色斑縱列。英語俗名Korean seerfish。日本語名::ヒラサワラ,漢字平鰆、平狹腹;模式產地是韓國,學名命名者岸上博士以韓國為種名。  白腹仔 台灣馬鮫學名Scomberomorus guttatus,日本語名:タイワンサワラ,漢字寫成台灣鰆,英語名Indo-Pacific king mackerel。英文俗名Indo-Pacific King mackerel,台灣俗名白腹仔,是鱸形目、鯖亞目、鯖科、馬鮫魚屬、馬鮫魚屬的條鰭魚。體長約為1.5公尺。  馬鮫 日本馬鮫學名Scomberomorus niphonius,日本語名:サワラSawara,英文俗名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漢字寫成「鰆」、「狭腹」、「小腹」、「馬鮫魚」,日本語極大部分魚類的字,都是和製漢字,就是日本學了漢字的六書後,依照這個規則,以魚為左邊部首,右邊則以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等方法,來造字。本科的名『鯖』,就有blue fish(藍色魚)之意。而鰆的字源有二說,春天從近海來到瀬戸内海,春漁之魚,所以寫成「鰆」,另一說為自江戶時代起,因為此魚狹腹、腹小而名。山口至九州に把30-40公分魚稱:ヤナギ・柳,似柳葉那麼細。40-50公分稱:サゴシ。關東把50公分左右,重量1公斤以下的魚,稱:サゴチ,把50公分左右,重量1公斤以上的魚稱:サワラ。關西則把把50公分左右,重量1公斤以下的魚稱:サゴシ;把50-70公分左右,重量1-2.5公斤的魚,稱:ヤナギ;把70公分,重量2.5公斤以上的魚,才稱:サワラ,所以這也是『出世魚』,也就是隨著於體長大,在市場上易名。  澳洲馬鮫—冒牌鰆魚 學名Scomberomorus munroi,日本語名オーストラリアサワラ來自英語名Spotted mackerel,分布於西太平洋的澳洲北部、巴布亞紐幾內亞海域至紐西蘭周邊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00公尺,體長可達104公分,棲息在外海或沿岸沙底質、岩礁海域,成群活動,屬肉食性,以魚類、軟體動物為食,輸出日本當做鰆魚代用品,常在大東京地區吃飯的人,尤其西餐麥年鰆魚、普通價位的味噌漬鰆魚,常以此於代替,因為自紐澳進口冷凍魚,價隔較便宜,味道稍微柔軟,其它時刻沒有不良反應。網路上大陸有進口本種,台灣未明顯可以查出。 台灣中研院的台灣魚類資料庫載明是中華鰆的同種異名,但其他資料,例如權威的FishBase卻未注名同種異名。澳洲產的偶時會有毒傳出。  稀齒 中華馬鮫,學名Scomboromorus sinensis,日本語名:沖鰆おきさわら,或稱:ウシサワラUsisawara,漢字寫成牛鰆,神奈川名稱:ハザワラ・クサモチ,和歌山稱:ウチ,長崎稱:イヌザワラ等。英語俗名Chinese seerfish,台灣俗稱『稀齒』,西齒是台灣訛傳,錯誤的寫法,因為外型牙齒稀疏狀而名。魚體長最長記錄2.18公尺,體重80公斤。由於比較體形碩大,所以稱牛鰆。體側灰綠色,腹部銀白色,成魚體側上方具10-12條不規則黑窄橫紋,幼魚則呈點狀。產地模式是中華,所以是中華料理與中南半島的佳餚。產地為台灣以南至南海為漁場。成魚體形可達2公尺,日本人評價為味道不好。但是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中華料理常用的少數海魚。

( 休閒生活美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