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棘鰆屬=土魠舊
學名Acanthocybium solandri,英語俗名Wahoo,日本語名:かますさわらKamasusawara,漢字寫成「梭子魚鰆」。 台灣俗名土魠舊。又稱:這二種魚則不好吃,鮮少人將之做成沙西米。千葉とうじんさわら。關東おきざわら・沖鰆Okizawara,長崎おおかます・大魚+予。南九州さわら・鰆。沖縄とーさーら。
體側藍綠色,腹部銀白色,體側約30條黑深色較寬環紋縱走,所以很像土魠,但頭部像花輝,甚至嘴較尖,魚體最大超過2公尺,常超過20公斤。棲息在全世界熱帶、温帶。這是極少數全球的熱帶亞熱帶溫帶、 寒帶都產的魚,各沿岸國重要之食用魚,每年全世界之產量可達1,000-10,000噸。以圍網、定置網、流刺網、釣、延繩釣等捕漁獲。煎食、味噌湯或加工成製品。築地以切塊販賣。關東各地稱:「沖ざわら」。料理方法為油炸與味噌漬。外洋性。是夏天的魚。漁獲以釣漁、定置網。沼津市、室戸等地稱:沖鰆,おきざわら。口感有一點像土魠,但是脂昉含量少,不那麼香,與飽滿油脂美味的,屬淡白之藍魚。無日本網路評價,屬3星***很好吃。生食時的旨味比想像好,因此美味評價比預期高。炭燒、醬煮(煮つけ)、麥年炸也能引起美味的評價。與油相合性優良,因此料理用途廣。
2. 澳洲馬鮫—冒牌鰆魚
學名Scomberomorus munroi,日本語名オーストラリアサワラ來自英語名Spotted mackerel,分布於西太平洋的澳洲北部、巴布亞紐幾內亞海域至紐西蘭周邊海域,棲息深度可達100公尺,體長可達104公分,棲息在外海或沿岸沙底質、岩礁海域,成群活動,屬肉食性,以魚類、軟體動物為食,輸出日本當做鰆魚代用品,常在大東京地區吃飯的人,尤其西餐麥年鰆魚、普通價位的味噌漬鰆魚,常以此於代替,因為自紐澳進口冷凍魚,價隔較便宜,味道稍微柔軟,其它時刻沒有不良反應。網路上大陸有進口本種,台灣未明顯可以查出。
台灣中研院的台灣魚類資料庫載明是中華鰆的同種異名,但其他資料,例如權威的FishBase卻未注名同種異名。澳洲產的偶時會有毒傳出。
3. 白腹或稱白北(訛傳)
台灣市場上常以低價白腹充作土魠高價騙,較無魚識別的消費者,其實與土魠比大小,白腹小了3號,而且橫向切片後,呈扁形的魚塊,土托則成橢圓形。土托一般切得厚,除非很碩大的高價白腹,才能厚切,才可能與橢圓形土魠魚塊有拼,再說白腹腹部魚皮非常銀白色,而魚背為藍色與土魠背部灰綠色,腹部灰色一目了然,白腹因為脂昉較少則較透明,土魠較肥所以肉色較乳白,白腹的腹部也無水波紋路,非常容易辨別。吃了更不一樣,土魠有一股油脂的香氣,撲鼻而散開來,白腹的較淡,沒有足夠高融點脂肪,所以深煎後吃來相當硬,很柴。台灣吃法以鹽敷後油煎較受歡迎,在自助餐,多裹以麵衣油炸,所以有如雕塑一般定型僵硬。
詳細參閱土托是什麼碗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