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見識.精英的時間
2007/08/30 01:55:25瀏覽1737|回應0|推薦4

見識

作者:張繼高

  觀察一個人的潛力,不妨端詳一下他有沒有「見識」。「見識」可以說是人的智慧核心中的結晶。這種氣質也是一個人能力的最上層品位。一個真正有見識的人必然「大」、「深」,也「遠」。

  「見識」當然也有上下高低之別。大人物要有闊大的見識;小人物倘能在微時即氣宇不凡,將來也會變大。我時常遺憾,到現在還沒讀過一本專門研究見識的專書,可能由於「見識」的形成與介分說來似乎十分簡單--祇要「見多識廣」就行了,所以成書似不太容易。不過一個人如果多讀史書、傳記、上佳的文學作品分一定會增長見聞。當然,最好的方法還是親炙過有見識的高明,聆聽其言,研察其行,受益會更直接。

  再者,有機會「用心」周遊列國也很重要。如果你在英國沙利土伯瑞平原看過那史前巨石(Stonehenge),你會對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多一分敬意;如果你細心瀏覽過羅浮宮的瓷器,你會謙虛地承認原來瓷器並不是咱們所獨擅,西方也有西方的精緻技藝。我認識一位在耶路撒冷西伯萊大學參與研究「死海經卷」的學人也驚嘆於在相當中國漢文帝時代,中東便已經有了那麼完美寫在羊皮上的文字和書寫技巧了。彼時的我們大概剛剛發明紙,主要的書寫媒體可能祇是竹簡和帛。有人說西餐一定不好吃,那也是「所見甚小」之言。如果他在瑞士或米蘭吃過「上好」的法國菜或義大利菜,他當會憬然於原來「色香味」並非中國菜所獨有。套一句托爾斯泰式的句子;「天下好吃的菜都是一樣的,只有不好吃的菜才個個不同。」

  我很佩服隋末一位小女子張出塵,她本是奸雄楊素的侍妾。有一天,李靖來拜訪楊素,那時李靖還沒出道,可是這位張小姐一眼就看得出來李靖非尋常之輩。夜晚李歸去,張出塵竟然潛逃出府去追李靖。追上後自我介紹:「我就是今天手持紅拂的那個小女子,倘您不嫌,「絲蘿願託喬木。」李靖見她美韻不凡,收了她。此後李靖飛黃騰達,成了衛國公,與紅拂女事成為千古美談。我心裡常常在想:她怎麼那麼會看人?

  馬歇爾看中艾森豪的故事也是「識人」的美談。艾森豪在一九一五年畢業於西點軍校時,成績是一百六十四人中的六十一名。到一九四0年才不過是個中校。一九四一年,馬歇爾任陸軍參謀長時想找幾個年輕軍官來做事,一眼看中了艾森豪,乃調到華盛頓擔任作戰計畫處長。艾森豪一天工作十四小時,轉年調他主管作戰,躍升少將。六月調他去歐洲,肩上又加了一顆星,再過兩年(一九四三)、艾森豪指揮諾曼第登陸時,他已是四星上將了。不能不說馬歇爾有「識人」的眼光。

  諸葛亮當然為劉備所賞識,如果沒有劉備,這位孔明先生恐怕終其生不過是隆中農場的場主而已。但識其才者除劉備外,徐庶可說是更重要,沒有徐庶的「走馬荐諸葛」也沒用。諸葛雖然足智多謀,可是他竟誤用馬謖。劉備死前特別告訴過他說馬謖「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孔明不信,等馬謖失守街亭,軍法問斬,諸葛才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說:「余知人不如先帝也」。

  至於「識事」,可說是史不絕書。隨便翻翻歷史和傳記都是例子。我個人對於 林肯總統的國務卿威廉.西華德忒是佩服。他怎麼那麼有眼光,能獨排眾議,在一百一十七年前,親自到俄國去談判,才花了七百二十萬元,就把比德州還大兩倍的阿拉斯加給買了下來!其他如愛因斯坦在一九三九年密函羅斯福,「要先於納粹製成原子彈」;邱吉爾說共產黨是「普遍的下流」;即令被諸多人誤解的李鴻章,在他那個年代,能夠與曾國藩倡率自強運動,成立同文館、江南製造局,派員生赴美、英、法、日、德留學,設立鐵路、電信、招商局,這種「見識」都是很不尋常的。

  至於能「識物」者,事例更不勝枚舉了。多年前我有一位知友,每回國一次一定選一條領帶給我,她眼光之雋永,格調之高,使我很有過一點小風光。買領帶雖屬小事,但選到有格有調,亦非等閒。至於當今之世,識人、識事、識物似乎都變得已不重要,祇要能「識時務」,就有得混了。

精英的時間

作者:洪 蘭

  一位耶魯大學的教授來我實驗室演講,講完後,全體同學去永和有名的「上海小館」聚餐,在福和橋上看到一起車禍,騎摩托車的與公車擦撞,人仰馬翻,書本散了一地,這位教授眼尖,一眼看到地上的原文書,覺得這個人應該是大學生而且還是個研究生,因為是最新版的封面,我告訴他,台北房租貴,學生住不起,必須過橋去到台北縣才有辦法,他很不解地問:「難道你們沒有研究生宿舍?」我苦笑說:「有,但是很少。不足分配」。他正色說:「全世界都在搶精英,因為這是個腦力競爭的世紀,研究生應該是最優良的腦,他們的時間應該花在實驗室,不該花在交通上。」我聽了不語,心想:他還不知道我們的研究生還得去做家教或到補習班兼課才可能生存哩!每天不知有多少國家的精英冒著生命危險穿梭馬路去掙錢,他們實在應該在實驗室中專心研究才對,這是腦力的浪費。我想起有位同事,多年辛苦培養出來的博士班學生在一場莫名其妙的車禍中喪生,心血白費的痛苦使他一下子蒼老了很多,精英的損失其實就是國家的損失。

  時代的改變使累積財富的方法也不一樣:十九世紀的財富在土地,二十世紀的財富在勞力,二十一世紀的財富在腦力。歐美各國都在想盡方法引誘別國的精英來為自己服務。德國的移民法原來非常嚴峻,不肯隨便給公民權,很多外國人即使工作多年也只有居留權而無公民權,但是德國現在也在修改法律,開始讓專業人才申請公民,因為他們看到腦力的貢獻不是強迫可得之,擁有者必須心甘情願獻出才行,所以開始攏絡人才,近年來台灣人才流失嚴重,輸出的是我們的精英,進來的是勞工,長此以往,國力堪憂。

  這一期的《科學人》有一篇文章引用左宗棠的話:「人生讀書得力只有數年,十六歲以前知識末開,二十五歲以後雜事大多,不能專心,真正可以好好專心讀書的只有十六到二十五歲這一段期間。」我看了心有戚戚焉。高中到大學畢業這段期間真是讀書的黃金時光,因為知識已開,世事漸懂,書中的道理開始可以逐漸體會,也就是說,開始可以「受教」。二十到三十歲是人生創造力的顛峰,很多科學上的重大發現都是科學家在三十歲以前的發明,我們很少看到中年才成名的科學家。只有建築例外,因為建築除了創作還要有人文修養,而人文素養只能從廣泛的閱讀與豐富的人生閱歷中去培養。反觀我們這一段期間的孩子讀的都是索然無味的教科書,完全不知道教科書之外還有浩瀚的書海可供自己選擇和遨遊。我們考試出題的方式更是限制了學生的思想,局限了他們的眼光。

  這次去德國開會看到現在教育已走向e-learning,科技的發達帶來機會、資訊的「民主」,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運用任何方式獲取他所需的知識,這種「任何工作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進行」的虛擬化將徹底改變教育政策。如果我們還停留學位與文憑主義,我們會被世界所淘汰。精英的時間應該用在創造發明上,不該用在交通和填飽他的肚皮上。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manconcern&aid=119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