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世紀城塔傳奇(上) 31~ 35
2012/09/28 05:55:50瀏覽243|回應0|推薦8

新世紀城塔傳奇() -31-

除『逐字口授筆錄』的『摩西五經』稱得上是『完全無誤』外(但翻譯時仍免不了出錯),其餘經書作者在表達真知灼見時,難免受制於個人的後天學養背景,及受當代哲理思潮的影響。我的意思是『裝盛真理的器皿會左右真理的精純度,就如源頭百分百乾淨的水,經滋生污垢的水管傳輸後已難保原先的純度了,只差遭污染程度的多寡』。相信《聖經》作者皆有來自天上的啟示,只是化為言語表達時不免參雜了個人的意思,這情形在《新約》的部份更明顯(更別提傳抄及翻譯成各種語言時的風險),因此讀經首在『分辨聖言與否』,千萬別把作者個人的經驗或期待當作『聖旨』般敕令大家一體奉行(經文是否以『第一人稱』敘述乃最簡單的方法)

舉個例子作說明:以斯拉、尼希米曾通令百姓『休外邦異教妻』【拉十、尼十三】,如果教會把這歷史事件當『聖令』照辦的話就糟糕了,其實,律法並未禁止與外邦婚配【申廿一10~14】,以斯拉、尼希米的舉動純屬個人發熱心罷了;又,《箴言》多處說道『不要為人作保』,這也不是條必守的『誡律』。《聖經》作者是以其經驗提醒我們,與異教徒聯姻通婚易陷於拜偶像的試探中,替人作保恐怕會受累招損,但這些智者的『警言』,基本上並非『上帝親口囑咐先知傳達』的『聖言』,信徒當評估謀定並自承後果,只是教會不能將之當成『教規』來約束人;另,『凡事興盛、身體健壯』乃約翰個人的期許與祝福,這可不是上帝的拍胸保證,因此任誰也不能論斷那窮病的信徒就是“沒信心、沒見證”。歷世累代的通病是“雞毛當令箭、令箭當雞毛”,那真正該持守的,大家反倒一幅“無要無緊”的態度。

在『分辨聖言與否』後,接著要注意的是,讀經須『領會其精意而非死背其字句』,讀得通,一遍就受益無窮,讀不通,千遍也無所獲。上帝永恆的行事法則,盡皆銘刻在『五經』中,那於西乃頒佈的一條條『獻祭條例、潔淨條例、禧年條例、釋奴贖地條例、逃城條例、奉獻條例、膏立聖職條例、----』等叫人讀了眼皮發沉的繁瑣規範中,『字句』看似頒給早已化堆白骨的人遵守,其實字裡行間隱藏著祂亙古不變的心意,當然,這等『透視』的功夫誠屬聖霝的工作,除非祂給亮光,否則難窺奧妙。

最後,讀經還須『釐清古今語法上的差異』,就如本文12頁提及的『上帝後悔』一語,我們若拿中文對『後悔』一詞的認知,來詮釋希伯來語的『後悔』,就會產生出入。每當您讀經時,若感覺『前後文好像怪怪的』時,恐怕就是中文譯本的語法有問題了。譬如:前句才說:『信就有永生,不被定罪』,怎麼馬上又接道:『行善的得生,作惡的定罪』啊【約五2429】!究竟『得永生』是靠『信心』,還是靠『功德善行』呢?又,『信了後又犯錯』,到底是判生,還是判死呢?如果,您按中文的『行善』即『作好事』之概念來解經的話,當然會發生前後文矛盾的現象。有些經文中的『行善、作惡』,比較類似中文的『順服、悖逆』之意,故前文說:『信者得生』,後文的『行善、作惡』可不是在論『作好事、作壞事』,而是指人對上文『信者得生』這句『聖

 

新世紀城塔傳奇() -32-

言』的『順逆』態度。因此,有些經文出現『行善、作惡』時,就是在論人對上文主題訴求的正反表現,所以,《約翰參書》的主題既然是在論『接待客旅』一事,那麼11節中的『行善、作惡』,其實就是指『有否接待客旅』;《彼得前書第二章15節》的『行善』,就是指有否遵行上文所要求的『順服掌權者』之命令;又,《彼得前書第三章6節》的『行善』,就是指作妻子的有否奉行上文所要求的『順服丈夫與樸素美德』的吩咐。

再回頭探討『路西弗』。由於『金星』本身無法發光,牠頂多只能反射『公義日頭』的光輝罷了,故秘教稱『路西弗』為『光之傳遞者』實在貼切。『路西弗』深知暗夜中『金星』無人比,但白天時『太陽』才是老大的道理,故不想屈從只當個稱霸黑暗的『傳遞反射者』而已,牠急欲變裝以『光明之神』的扮相搶在白天也登台演出,因此寧錄的『巴力地神崇拜』逐漸演變成『日神崇拜』,那埃及的『太陽神霍魯斯Horus』,其本意就是『光明之神』;亞述人尊『日神沙瑪士』是『光明公正之神』;巴比倫人稱『日神彼勒』是『巴比倫的守護神』;波斯國教拜火教的至上神也是『光明之神』,其名大家耳熟能詳,就叫『馬自達Mazda(日本車廠之名,其廠徽正是『展翼天使』);希臘、羅馬的『光明之神』也同樣是『太陽神』,其名大家如雷貫耳,就叫『阿波羅Apollo(美登月小艇就以此為名);印度的婆羅門教本就迷信拜太陽,隨後原教旨主張無神論的佛教,於融合婆羅門教、拜火教的教義後,引進『光明之神』改稱『無量光之神』即『無量佛』,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阿彌陀佛Amitabha』。佛教的『卍』字標誌擷取自蘇美人的太陽象形圖案『 』,將『陽光普照』改成『佛光普照』,故『卍』字根本不是佛教原創,連猶太教的會堂也曾使用過『卍』字作為地板嵌圖;南美洲的原住民族也是以太陽為主流崇拜,其金字塔就叫『太陽神殿』。如此可知,全球各個角落自古無不膜拜以太陽為圖騰的『光明之神』,殊不知這是拜『巴力』的延續,世人一直被黑暗魔頭給愚弄了!

海神系統通常以女神為結構,『天后----月神崇拜』是其總成;陸神系統通常以男神為主體,『巴力----日神崇拜』是其大宗,但不論是男神或女神,其實都是由龍蛇幕後操盤,牠一人分飾兩角。從『巴力』信仰演進來的『太陽教』,其披上光明正義的外袍後,總不好弄得像先前拜『巴力』時的那般『妓院』模樣,既然是打著『捍衛地球、守護人類』的偉大響亮口號,好歹總得道貌岸然一番,於是,築埃及的『Δ金字塔』時,工匠們已較文明了,巴別那套『迎神相瀆』之交媾儀式已不復見(由躲在暗處的秘教保留執行),取而代之的是『天文知識』,並發展出一套比巴別時期更繁複深奧的『黃道十二宮占星術』,如今『新世紀運動』更將古老的『善惡對決』與『占星術』相聯結,成為現代主流思想。

經考古學者多年來的孜孜研究,發現『金字塔』的構造、規格,與宇宙天體運行有著密切的關聯,這些數據在網站上羅列詳細,有興趣者可上網瀏覽。

 

新世紀城塔傳奇() -33-

拾貳‧過河卒子勇往無悔

巴別繁華落盡,閃族趁勢霸佔美索不達米亞一帶,寧錄打下的江山盡被閃之眾子給接收。閃的次子亞述進駐尼尼微城,日後建立了亞述王國;么兒亞蘭率族人遷居迦南地以北,建立亞蘭王國,就是今天的敘利亞全境;長子以攔落腳今天的伊朗,但沒多久就被雅弗族的雅利安人給強佔建立了波斯帝國;三子亞法撒留在原地,但將首府遷往巴別對岸的吾珥(伊拉克的烏爾),並造了座比『巴別塔』還高大的『吾珥塔』,史家稱之為烏爾帝國,也就是古巴比倫帝國的前身。

在巴別時期坐冷板凳的『母神』,於寧錄垮台後再展魅力,閃的諸子在所轄的各大城邦中,為『天后----月神』蓋宏偉的廟塔,當代面積規模最大的『月神殿』,就是建在吾珥城中的那座塔(『吾珥』有『月光』之意)。考古學者於吾珥挖掘出令人咋舌的成果,發現當時的房舍結構先進,已配置污水排放系統,顯見四千年前的吾珥居民相當富裕。居住在吾珥的亞法撒族中,有一個人丁單薄的他拉家族,似乎被聖霝默默地帶領“離開”這個生活機能十分便利的大城市,沿幼發拉底河東岸上溯近千里,直走到上游處位於亞蘭境內的哈蘭定居【創十一31】,而哈蘭則是當代規模第二大的『月神殿』所在地。

歲月匆匆,一晃眼過了半個世紀(約主前2,000年左右),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發生了。他拉的長子亞伯蘭(日後被上帝改名叫亞伯拉罕),這位離開吾珥時,尚是英姿煥發的青年,如今也已75歲了。在一個深夜裡,『伊勒沙代----全備豐足的主宰』降尊紓貴下凡來造訪亞伯蘭,祂向亞伯蘭拍胸脯保證,要讓其後裔昌盛成為大國(雖然亞伯蘭膝下無子已界不惑);祂說要高舉亞伯蘭的名為尊為大,成為萬族之祝福(雖然亞伯蘭人生已過大半尚一事無成名不見經傳);但唯一的條件是,亞伯蘭必須“離開”住慣了的哈蘭,前往祂所指示之地【創十二1~4】。

震驚萬分的亞伯蘭,當下作了項瘋狂的決定,他打算順服上帝的呼召,往那一無所悉的陌生國度冒險一闖。下這樣的決定絕非易事,畢竟得捨棄大半輩子苦心經營的溫暖家園,從此在人生地不熟的外鄉野地住帳篷度餘生,且,按理通常是從遊牧遷徙型態進步到農耕定居型態,但亞伯蘭卻愈活愈退步,丟著哈蘭平原上現成的草場、豐沛的水源不享,跑到迦南山地去為找水尋草傷腦筋。可想而知,族人的嘲諷與好意的勸阻排山倒海而至,但亞伯蘭吃了秤頭鐵了心,他一概不予理會,毅然帶著妻子、僕傭及牲口強渡幼發拉底河,進入上帝指示的迦南地,希伯來民族就這樣誕生了(『希伯來』一詞有『經過渡口』之意)!另,還有一個不怕死的冒險家,執意跟著亞伯蘭遷居迦南,就是亞伯蘭的姪兒羅得。羅得雖沒有親耳聽到天啟呼召,但他不懷疑伯父所言,他相信眼中的亞伯蘭絕非別人口中的癲狂,就是這份信賴,他決定追隨伯父橫渡惡水開創新天地。

信心之旅乃冒險之旅,唯勇者能入應許地----無名語錄1

 

新世紀城塔傳奇() -34-

位控歐、亞、非三大洲橋樑的迦南地,原名就叫『伊甸』意即『歡喜快樂』(後來以色列建國後改稱『錫安』,也是『光明燦爛、愉悅快樂』之意),而人類的起源地『樂園』,就位於『伊甸』的東方一隅。『樂園』於始祖墮落後,上帝只許罪人遠觀而禁止踏足,故令基路伯天使把守站崗並設置路障----四面轉動發火燄的劍。若干年後,人類罪孽積重難返,於是上帝封印『樂園』,使之地層下陷變成全球最低窪之不毛絕境,叫人連其影兒也看不到,就是今天的死海(最低處深達海平面下八百公尺;死海古稱『亞拉巴』,意即『火焚、不毛之地』)

洪水後,巴別城傾塔頹,含之么兒迦南率部進佔『伊甸』舊址,故改稱『迦南地』,意即『屈辱卑賤之低地』,因迦南承擔其父含之罪行,被挪亞施以嚴厲的咒詛【創九20~27】。又,迦南地扼三大洲的貿易交流之吞吐門戶,擁有多處轉運繁忙的大港市,故『迦南』一語另有『商賈』之意。就是如此優越的地理位置,才造就了日後富甲天下的所羅門王朝,但也因身處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上,以色列民族飽受戰火從無寧日。

滿懷憧憬的亞伯拉罕才剛踏入迦南,沒想到上帝竟以一場大饑荒來迎接他,逼得他不得不跑到埃及地避難,歷經一波三折後才又正式回到迦南居住。但亞伯拉罕於勞頓中從未質疑並後悔昔日蒙召的決定,也沒向上帝發半句的怨言,想來這是信心勇士必修之學分。上帝幾番向亞伯拉罕顯現啟示,大意是迦南民族污穢聖地,所以上帝要將這地收回賜給他的後裔,只是迦南民族的罪孽尚未滿盈,須再等四百年後才執行【創十五12~21】。

定睛呼召應許,不因環境而移志----無名語錄2

埃及地、迦南地的風土民情,雖同是蘇美、巴別文化的延伸,但寧錄之妻帶著工匠於埃及發展出的『太陽教』,至少還戴著禮教的面具,表面上予人較文明進步的印象,至於那套放蕩的廟妓賣春制度、同性獸交狂歡儀式、殺嬰茹血的殘酷祭典,只暗暗躲在秘教地窟中上演,不過,這種種極度敗壞道德倫綱的宗教習俗,在迦南地則是光天化日下毫不避諱地操演無礙。迦南民族主要膜拜的對象是『天神安』的兒子『主神巴力』,迦南人暱稱『哈達Hadad』,意即『風雨雷電之神』,主宰莊稼收成與牲畜繁殖,『公山羊』為其圖騰【利十七7】。(迦南人的『哈達神』,就是亞蘭人的『臨門神』【王下五18】,先知撒迦利亞特將兩名併稱作『哈達臨門』,故『哈達臨門』就是『巴力』的代稱,牠象徵的是陸獸所打造的『單一宗教、經濟共同體』系統,先知並以此邪神被除滅的下場來比喻『哈米吉多頓』的悲哀慘況【亞十二11)

『巴力』有三位“配偶”陪祀分享香火,就是『亞斯她錄Ashtoreth、亞拿特Anath、亞舍拉Asherah』。其實,這三位『女神』基本上是同一位,只是迦南人以不同的名字與造型,來凸顯其多重的身份及善變的性格。『亞斯她錄』的泥偶以誇張的雙乳及性器來象徵生產力,牠的

 

新世紀城塔傳奇() -35-

身份是『巴力的妻子』,迦南人視之為『愛神、月神』;『亞拿特』的身份是『巴力的妹妹兼妻子』,牠擁有讓『巴力』復活的能力,迦南人視之為『戰神』。由於『亞拿特』生性暴戾嗜血,故『性虐待』也成為其祭拜儀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亞舍拉』一名最普遍使用,其塑像是大肚子懷孕模樣,牠的身份是『巴力的母親兼妻子』,迦南人視之為『海神、母神』。迦南人除了塑成泥偶來供奉外,也習慣在山崗上的『邱壇』與平地樹蔭下『立柱』,通常,『巴力』是石柱,『亞舍拉』是木柱。從這段對『亞斯她錄、亞拿特、亞舍拉』的身份角色之描述,大家是否已看出迦南的『母神亞舍拉』就是埃及的『天后愛希斯』嘛!迦南人根本把含族開基英雄寧錄夫婦當神明看待。

就在普世都陷入寧錄這對狗男女所織之網羅裡時,上帝於萬族中揀選呼召了一個凡俗人,打算透過此人的後裔洗刷始祖的“低下屈辱”,恢復『伊甸』起初的至高尊榮,於是乎,上帝故意安排一場饑荒,叫這位凡俗人前腳才剛離開巴別,後腳又得踏進埃及,這番奔波就是要這人演練一下從象徵海、陸兩大黑暗勢力版圖的巴比倫與埃及之污穢中『離開出來』的功課,除非這位凡俗人有信心與勇氣,否則『聖地復興』之計劃無法完成,而亞伯拉罕的表現委實叫人激賞。

上帝透過帶領亞伯拉罕的過程,教育我們『分別出來歸亞威為聖』的必要性。亞伯拉罕最可取的是,打自與上帝相遇的那一刻起,他不再眷戀大半輩子拜慣了的偶像神明,他離開習以為常的傳統風俗,從中走出毫不拖泥帶水推三阻四,如此的勇氣與決心,在若干年後的另位亞蘭勇者乃幔的身上也嗅出同樣的味道來【王下五15~19】。由於『改變』所遭致的結果具高度的不確定性,『禍福難料』常是令人裹足不前的主因,除非您肯冒險一試,否則永遠不知道結局,但絕大多數的人寧願旁觀以明哲保身,而那衝動肯試者又通常一碰壁就抽腿,因此,始終懷抱『對上帝不惑的信心與不減的熱情』,將造就『過河卒子』成為所向無敵、無人敢纓其銳的『猛將』。

千軍萬馬易得,一將難求----無名語錄3

『分別出來歸亞威為聖』也就是我們常掛在口中的『成聖』,但華人教會顯然受儒家『修身養性』觀念束縛極深,已把『成聖』的原旨給混淆了。『離開異教習俗,與之有所分別不再沾染邪穢,從此專一歸屬上帝』這就是『成聖』的本意,它強調的是『離開、分別、歸聖』,這是專指『宗教習慣俗尚』的割捨改變,而非指『品格道德操守』的修持精進。所以,按上帝所訂的標準而言,只要『離開出來不再回頭沾染異教邪風之污穢』就叫作『聖潔』,在上帝的眼中已然是個『完全人』了【賽五十二11、申十八9~14】。

『完全人』的原文也作『成熟人』,顧名思義,其人老練通達不會幼稚到隨異教之風擺盪起舞。《新約》諸作者中,就數保羅最能正確陳明『完全、聖潔』之精髓,耶穌特別選召這位『律法教師』當使徒,實有絕對必要之考量,因其它使徒都把『攻克己身、治死老我、捨己破碎』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bertcc&aid=689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