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23 – 天台清涼(二)
2012/07/13 15:03:33瀏覽194|回應0|推薦0

123 – 天台清涼()

 

    又有人問:「天台智者大師將釋尊一生所說教法分為四教,而賢首法藏大師分為五教;這二宗有明顯的區別,難道也有相同之處嗎?」

 

    我答道:「切勿將天台、賢首看作是二種不同的宗派。其實,天台宗的四教與賢首宗的五教,一如五蘊與六根般,不過開合不同罷了!賢首宗五教中的小乘教,即攝入天台宗四教中的藏教。由於藏教所被化的範圍有些籠統,所以賢首宗另立一小乘教。賢首宗五教中的頓教,即攝入天台宗四教中的圓教,達摩祖師所傳直指人心的禪法,正屬於頓,為使這一法門發揚光大,因此特別標為頓教。至於二宗的圓教同一,因華嚴十玄之旨與天台圓教含意猶有未盡,故於賢首宗小、始、終、頓之後獨冠以一乘圓教,如是判教自有其深意在。天台、賢首二宗所立的判教,不僅一時各為教內所依歸,並且可為萬代所遵用,所以並名為二宗。雖然表面分為二宗,而道法仍是一樣的。如果強行分視為二,那就錯了。」

 

註一:天台四教

 

    隋代天台智者大師將釋尊一生所說教法,依內容分為化法四教,即:一、藏教指小乘教;二、通教為大乘之初門,此教通前後之藏、別、圓三教,故稱通教;三、別教此教乃獨被菩薩,不涉二乘,有別於藏、通、圓三教;四、圓教此乃圓融、圓滿之教。又依佛陀教導眾生之方式分為化儀四教,即「頓、漸、秘密、不定」等四教。

 

註二:賢首五教

 

    唐代華嚴宗賢首大師將釋尊一生所說的教法判為五教,即:一、小乘教為教鈍根小機之法;二、大乘始教是出小乘初入大乘的教法;三、大乘終教是對大乘純熟的根機說盡理之教;四、大乘頓教是說大乘頓悟的教門;五、一乘圓教是圓滿最上的教法。

 

註三:華嚴十玄

 

    唐初的智儼法師(二祖)根據其師杜順和尚(初祖)的說法,寫成了《華嚴一乘十玄門》,用以說明《華嚴經》的宗旨在於教示「法界緣起」的觀點。此後,三祖賢首法師在《華嚴經探玄記》中列出另一組十玄門,稱之為「新十玄」。

 

    在智儼之《十玄門》起始,即明示「圓果絕於說相」,意乃真正佛果是無以言喻的。我們以言說來辨明的「因、果」都是相對的,乃為了說明如何修行,才不得不做之分辨。因此,因與果實際上是在同一層次的,學理上提到的因與果,都只是相對的觀念而已。

 

    此「十玄門」意略為: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此約相應無先後說)

    在整個法界觀念網絡中,彼此皆相關聯;因此,所有觀念無時間上的先後,而是同時具足共存的。

二、因陀羅網境界門(此約譬說)

    在法界觀念網絡中之任一觀念,皆與所有其餘無盡之觀念相關,正如帝釋梵宮之珠網,於任一珠中皆映現其餘珠影,而於此中任一珠影,復又映現其餘,如是「無盡復無盡」。

三、秘密隱顯俱成門(此約緣說)

    隨因緣而有各別觀念之應用()與否(),但不論其此隱彼顯,整個法界觀念網絡上所有顯隱之觀念,皆同時俱成而常在。此不受隱顯而影響其在法界觀念網絡中之地位,即為「秘密」。

四、微細相容安立門(此約相說)

    所有法界觀念網絡上之觀念,不論其內含為如何對立與相異,可以同時一齊顯現而不互相妨礙。所以,極小之內有極大,極垢之內有本淨,種種看似矛盾或不可能之觀念,都可在法界觀念網絡中安立。

五、十世隔法異成門(此約世說)

    這是指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的時間觀念,可以互相攝入(如說:過去之過去、過去之現在、過去之未來等等)而不影響其中過去、現在、未來之先後次第,且也可以將此等種種組合歸為一個觀念(一念十世)。換言之,在法界觀念網絡中,時間觀念也是可以不混亂地加以組合。

六、諸藏純雜具德門(此約行說)

    一個觀念可以應用到所有其他觀念,故謂之「純」;一個觀念也可包含其他觀念,故謂之「雜」;而純與雜不相妨礙,故謂之「具德」。在《十玄門》中這是指六度,但基本上還是只涉及觀念的應用問題。

七、一多相容不同門(此約理說)

    一個觀念可以包含許多觀念,一個觀念也可以被包括在許多觀念內,而所有涉及的觀念依然可以保有原來各自不同的地方。這是因為觀念的體性如此。

八、諸法相即自在門(此約用說)

    在法界觀念網絡中,不論任一觀念是附有過去、現在或未來的時間觀念,都與其餘所有觀念圓融無礙而自在。換言之,時間的標籤在法界整體中是不起分別作用的。

九、唯心迴轉善成門(此約心說)

    一切觀念皆心所造,整個法界觀念網絡皆同一體性。

十、託事顯法生解門(此約智說)

    法界觀念網絡中,可以藉一組觀念以表另一組觀念。

 

淨域--2012.07.13

 

   

  接下文  124 – 栯堂山居詩

http://blog.udn.com/huagong0501/6628903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agong0501&aid=662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