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55 第五十三圖覽 釘喉地獄
2010/06/13 17:58:17瀏覽876|回應0|推薦0

(本圖載自江逸子所繪"地獄變相圖卷")

55 第五十三圖覽  釘喉地獄

      

    釘喉地獄為大叫喚大地獄中之小獄處,罪人於此皆受長釘穿喉之苦。《三世因果經》云:「今生聾啞為何因?前世惡口罵雙親。」在人世關係中,親人關係最為密切,此密切夾帶私有心態,故言行舉止反較輕便肆意;而與他人關係間有利害相伴,利害暗藏別具他圖,所以行止反倒客氣三分;故日常多見朋友相助之情,親人反是唇槍舌戰之淖。今生為聾啞,前世罵雙親,那中陰又如何呢?既為聾啞之身,六道輪迴路裡,當受聾啞之苦刑,此刑即是「熱釘封喉」。

    喉嚨是咽喉腔的俗稱;張口可見的部位是「咽」,為嚥食的器官;深而不見的是「喉」,為發聲的部位;後端伴生淋巴組織,是為扁桃腺,若病變發炎會有紅腫、沙啞、嚥難等症狀,喉頭通常刺痛不舒服,猶似「如鯁在喉」。鯁者,魚刺也,凡人多有此經驗,欲取之而後快;原意是形容正直敢言的忠諫之臣,如:《漢書》〈杜周傳〉云:「王氏世權日久,朝無骨鯁之臣。」又如:韓愈〈爭臣論〉所云:「官以諫為名,誠宜有以奉其職。使四方後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天子有不僭賞從諫如流之美。」所言之意皆是「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此圖所現為熱釘插喉,其苦更甚於魚刺,但見罪人喉穿血流爭相走避,一時氣塞哭喊無門,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言語乃人類溝通思想、表達情感,最直接、最基本的行為,如太過或不及皆失中道,故知「說話是一種藝術」。俗謂:「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詩經》〈小雅正月〉也說:「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孔子於《禮記》〈祭義〉中更云:「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返於身。」其實言語感同身受,惡語招禍,實語納福,此正如申不害所言:「慎而言也,人且和汝;慎而行也,人且隨汝。」吾人若謹言慎行,良師益友為伴,個個爭相聞言聽道,又怎會受封喉之苦?反之,言不及義,口出淫穢不正語,亂箭傷人,紛紛走避惟恐不及,穿喉塞語捨輩其誰?

    經云:「口中行淫,將以熱釘釘其喉口。若業盡,生於人中,口中常臭,此乃惡業餘殘果報。」所謂「口中行淫」,多是能言善道者,能善曲於穢亂,或「天花亂墜」,或「誇誇其談」,或「伶牙俐齒」,總想「舌燦蓮花」顛倒是非、迷惑眾生。

    「天花亂墜」本是佛家語,初意為讚歎說法者言詞巧妙,感動天花紛紛墜落,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序品第一〉云:「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花亂墜遍虛空」;後禪宗強調對佛意要真實領受,此語反成「誇張、不切實際」之諷語(見於《景德傳燈錄》)

    而「誇誇其談」則是言過其實,對真理一知半解;老子《道德經》〈仁義章第六十一〉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意思是指,真正有德的人,不會說自己有德;沒有道德的人,才誇談自己的道德。而《莊子》〈天道〉篇中,齊桓公與輪扁的對話(聖人言與糟粕之論),雖在論說「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之觀點,但也點出「世人之言多是矜誇」之實;此矜誇對證於秦趙「長平之戰」,老成持重的廉頗,難敵口若懸河之趙括,一番陣前換將,秦兵盡殺趙軍四十萬人,「紙上談兵」只落得身敗國亡。

    至於「伶牙俐齒」,則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語不驚人死不休;《世說新語》〈品藻第九〉裡有個故事說:「王羲之與徽之、操之、獻之三位兒子,一起拜訪晉朝名臣謝安,座中徽之、操之兩人多言世俗瑣事,獻之則僅寒暄以對。三人離開以後,座中賓客問謝安說︰『這三位子弟中誰最好?』,謝安回答說︰『小的(獻之)最好!』賓客又問︰『你如何分辨呢?』謝安說︰『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推論可知也。』」由此可知,深潭無波,淺灘蕩漾;半水叮噹,盈滿不響。吾人或得一知半解,最忌七嘴八舌,若習五成功力,硬逞十分上學,此種誇亂不切實際,便是口中行淫,惡業生於釘喉獄處,也算是罪有應得。 (淨域 2006.10.31)

 

(下接第56圖文 http://blog.udn.com/huagong0501/4160670 )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agong0501&aid=4125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