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2/23 22:26:20瀏覽757|回應1|推薦19 | |
新聞來源:udn校園博覽會 - 文教要聞 - 新聞追追追 - 教育暗角》教部9億強化課輔 日前,筆者注意到聯合報系「九年國教爆教育暗角」的新聞,報載「國科會研究發現有偏遠國中,一年只招收5新生就有3人不識字」,為此教育部司長深表訝異,認為國中生若非智力有問題、身心障礙,小學六年也正常學習,很難想像國中還不識字。 面對這則新聞,筆者並不感覺訝異,但卻也不認為所謂的「教育暗角」是九年一貫課程所造成的結果,事實上所謂「教育暗角」早就存在了,只是過去並未請專家學者深入研究留意罷了。不過,筆者認為教育部預計花9億元經費,讓偏遠國中生的課業輔導科目,從三科增為五科,讓基測五個考科都可得到「家教式」的輔導,這樣的「用心良苦」,才讓筆者訝異萬分!也不禁思考:課輔,真的有用嗎?當然,問題一旦發生就應該要設法解決,但與其花錢「治標」,還不如想辦法來「治本」。 筆者在完全中學教授高、國中國文多年,接觸過許多來自雲林海濱,或者是嘉義山區的學生,這群生長於偏遠地區的孩子,其中不乏優異者,當然也不乏一些連國字拼音、四聲分辨皆有困難的學生,面對這樣的狀況,要求全班都做到流暢的聽、說、讀、寫確實困難。 剛教書時,遇到這種聽說讀寫都有困難的學生,自己除了設法補救加強之外,也會痛心質疑國小老師的教育良心,總不明白,鄉下學校一班學生還不到十個人,老師竟然可以把學生教成這個樣子!﹖然而,經過多年的觀察與自己的「補救」經驗,發現或許並不是老師不願意教,而是沒辦法教,沒辦法教則牽涉到各種特殊狀況,而這也讓筆者回想起大學時代的家教經驗。 大四時,筆者因系上老師介紹,成為台中市某個小學一年級小朋友的家教老師,這名小朋友的問題是無法分辨國音的二聲和三聲,此外,注音符號當中的ㄤ、ㄢ;ㄣ、ㄥ;ㄛ、ㄡ……等也無法分辨清楚,以致國語考卷常出現不到三十分的慘況,難道是這個小朋友的智力有問題嗎?似乎又不是,看他其他科目的表現也還算正常。於是,班導師建議母親趕緊帶孩子去看「兒童發展門診」,經過專家鑑定之後,發現這個小朋友是語言學習部分出了一些狀況,必須透過遊戲治療來學習。 幾年後,當筆者成為專業教師,竟然又陸陸續續遇到好幾個有類似問題的學生,只不過他們不是剛學習注音符號的小學生,而是國中一年級的青少年了,而這時如果跟家長建議帶孩子去醫院看「青少年發展門診」,也常會被家長敷衍了之,或者根本視為小題大作。此外,照理講年齡成長也表示理解能力跟著成長,補救起來應該比教小朋友簡單吧?結果事實並非如此,不管是利用午休或放學後為學生做「補救」,成效實在有限,失敗的原因,絕大部分是「有心」遇上「無意」,說來孔老夫子的「不憤不啟」挺有道理,畢竟國字注音已經糊裡糊塗地存在他們的生命中很多年了,正常上課之外,還要被老師抓去「補救」,實在也是有夠累人! 最近,筆者任教的學校,有鑑於國一班級有近四分之一的學生,英文能力未能跟上,趕忙找來一些認真負責的大三學生到校展開課輔教學,就從基礎教起,每班頂多五六個學生,課輔時間安排在國一的英文課程時段,目前雖尚屬起步階段,但課輔老師已經在搖頭歎息:「唉!功課不好,還真的不是沒有原因……。」 從上述兩個例子來看,筆者認為教育部投入9億元經費,推行弱勢國中「攜手課輔計畫」誠屬美意,但是,今年這樣,明年、後年呢?況且如此「補救」,會不會因為時已晚而成效有限?學生學習出現困難的因素很多,前述筆者提起的家教經驗,是一個用心的國小老師,加上一個有知識和經濟能力的母親,才讓一個學習剛出現問題的孩子得到幫助與諒解──如果在二十年前,這樣的孩子有可能是受到同學排擠,又常捱老師痛扁的「小笨蛋」。再試想,如果這個孩子是弱勢學生,有可能小學老師發現了問題,但受限於家庭環境的配合,例如:一些隔代教養的阿公阿嬤可能還會覺得好笑,「小孩子看起來健健康康的,去看什麼是兒童發展門診?哎喲~會不會讀書本來就是半生成的啦……」最後,老師只好讓這個孩子糊裡糊塗的在小學時代混過六年,等到進入國中,再接受教育部的美意,享受這種「家教式」的輔導,只是屆時,孩子學習的信心恐怕早已喪失,怠學的習慣也早已養成。 既然我們的教育單位有心要照亮「教育暗角」,就請徹底的解決國小偏遠地區教育師資問題,解決弱勢家庭的困境所在,如果真的想要「帶好每個學生」,更應該在小學階段就透過班導師,深入了解全台灣每個孩子的學習困境所在,而非一味的亡羊補牢。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