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最早的佛經
2009/12/29 00:59:01瀏覽1231|回應0|推薦0



.

《佛說四十二章經》,簡稱為《四十二章經》,是由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譯成漢文,是古代中國譯出的第一部佛教經典。內容是把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共選了四十二段話編輯而成。

這本經書是漢明帝派人西行,請來迦葉摩騰及竺法蘭,帶回來佛舍利及佛畫像等,而在永平十年(西元67),由兩人譯成《四十二章經》。

在歷史典籍中,時間更早的記載還有這些:

《歷代三寶紀》的記載:「秦始皇時(西元前259西元前210年),有諸沙門釋利防等十八賢者,齎經來化。」但是並沒有提及經書的名稱或內容。

《佛祖統紀》:「漢成帝鴻嘉二年(西元前19年),光祿大夫劉向,校書天祿閣,往往見有佛經。」在這裡也同樣的沒有提及經書的名稱等。

到了《魏書‧釋老志》,上面記載了「漢哀帝元壽元年(西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

依照這個記載,最早傳入中國的佛經就應該是《浮屠經》。

浮屠,是梵文Buddha的音譯,也譯作佛陀,就是平常說的,所以《浮屠經》也就被稱為《佛經》。

但是在考據上,古印度並沒有一部名叫《佛經》的佛教典籍,伊存不是僧人,景盧也不是。

當時的印度師徒相授一般都是口授,只是景盧卻按照了中國人的習慣把這部經筆錄了下來。從經書的內容看,除了部份的佛教基本經義以外,主要的還是在講述釋迦牟尼的故事,包括釋迦牟尼的出生、父母和家庭,及體態特徵等。從形式內容看,伊存是在描述一個佛陀和他的宗教的可能性,遠大於對佛教的教義傳述。而稱之為經,那是古人的習性,如同其他的古文也有被尊稱為“經”是一樣的。

而這部經書在西晉以後卻不見於史料記載,所繼續傳抄的只是其中的枝節或部份,包括了今人熟知的佛陀像!因此學者主張晚了70年的《佛經四十二章》是第一部漢譯佛經。

佛經意譯本的開始時間約在竺法蘭及他之後的年代,也就是西元100~400年,而玄奘的成立官方翻譯社,對佛經的大規模翻譯工作(今天的學界說法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則是在西元652~664年。

在竺法蘭及他之後的譯師們,陸續的翻譯了許多的佛經,但是早期的一些翻譯已經失散而沒有流傳。部份可以考據的重要經書如《八大人覺經》是在東漢建和年間(西元147年)翻譯;同時間的《大安般守意經》,則是後來禪宗禪觀修養的指導。《無量壽經》、《大明度無極經》(「大明」即是「摩訶般若」,「度無極」為「波羅蜜」,也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則是三國時期(西元252年)翻譯的。

玄奘熟悉的《妙法蓮華經》,被尊稱之為“經中之王”簡稱《法華經》,翻譯於後秦時期(西元386~417年),究竟是音譯本還是意譯本,在資料搜尋中並沒有可見的說明。而在古印度,妙法蓮華經的完成是逐步增加章節而完成的,時間大約在西元初到西元100年之間。

與《妙法蓮華經》同樣被奉為“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在印度沒有《華嚴經》的這個整體經書,而只有相當於其中章節、以獨立形態存在的各自經卷。依考據,在西元200400年的這個期間,組成華嚴經的各個獨立經典,從南印度向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傳播,最後在中國西域地區,才最終合成為完整體系的《華嚴經》大典。

有趣的則是關於華嚴經的總體:故事說的,“龍樹菩薩鑒於龍宮裡的《華嚴經》,它的上本與中本數量巨大、涵義深奧,不是一般世間凡人所能理解的,所以他只把《華嚴經》的下本從龍宮帶出來在世間流通。”

但是龍樹菩薩是印度人,印度沒有華嚴經,資料中也沒有提及他離開過印度傳播佛教,而華嚴經卻是在中土西域合成的,那麼中土的華嚴經和印度的龍樹菩薩又是怎麼扯上了關係的。

“龍”,是中國自古以來所獨有的帝王傳說和圖騰,是凡人不可以套用的,這個規矩一直沿用到400年前沒變。印度古文化裡沒有龍的圖騰,那麼龍樹菩薩的名稱和他的龍宮傳奇,與描述玄奘西行取經的西遊記里的龍王、龍宮,又是怎麼走到一起去的!

如果要談今天拿得出實體證據來的漢譯佛教古經典,那麼《諸佛要集經》就是最佳的選擇。在新疆出土,時間記載為西晉元康六年(西元296年)的殘片,證明了《諸佛要集經》是最早的。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sueh1951&aid=3633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