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牙醫的 FUZZY NOTE- Page 2 牙結石
2008/07/10 10:08:12瀏覽1253|回應0|推薦2

.

同樣是由網上搜到的帖文,標題是“牙結石的可怕”

文章認為:“大多數的民眾對於牙結石的認知都是一知半解”,然后解釋了“為什麼牙結石會很可怕”“它對我們牙齒的健康有什麼影響”。

以下是帖文的摘錄: 

。。。 大概說來,牙結石主要是由以下成份而組成: 。。。

三、唾液中的鈣質沉癜、、、等物質,它緊緊附著於牙齒的表面上,是造成大多數人會有口臭的主要原因,且會分泌許多毒素和酵素來破壞牙齒及牙周組織(牙肉、齒槽骨),進而引起牙齦發炎與牙周病。

(以上這77個文字和標點符號,完全引用原文沒有修改縮減。)

。。。剛形成的牙結石較為柔軟,可以稱為牙菌斑(大部份是食物殘渣與細菌的混合物),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鈣化沉澱之後,會變的較堅硬且較不容易清除了,這就是牙結石,需要牙科醫師使用專門器械超音波震動洗牙機,才可以將牙結石清除乾淨,。。

。。。牙結石的預防其實很簡單,只要定期洗牙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也可免除牙周病困擾,在目前牙科健保制度之下,洗牙已經是一項免自費的診療項目,然而還是會有許多人認為洗牙會傷害牙齒齒質,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為了牙齒健康只有洗牙才可以徹底清除牙周病的禍首—牙結石!

在這篇牙醫的短短專業帖文中,我們獲得了二個奇怪的說明:

   1. 是所構成的牙結石、還是唾液的混合物,究竟是誰分泌“毒素”

     “酵素”的?

      又究竟是些什麼毒素和酵素了?

      是毒素還是酵素引發了牙齦炎和牙周病了?

   2. 其次,“牙菌斑”怎麼又反過來變成了牙結石的“乳名”了?

找了以上的這篇帖文做開頭,只是因為它太具有代表性:

它同樣的是引用了別人的文章,然后加上自己的文字,最終的重點則是“洗牙健保付錢”

網上所找到的大部分“牙結石”帖文,其中對牙結石成因的引用,可能多是出自以下的這一篇: 

“牙結石開始時是軟軟的,會因逐漸的鈣化而變硬。它是由75%的磷酸鈣,15-25%的水、有機物、磷酸錳、礦酸鈣及微量的鉀、鈉、鐵所構成。並呈現出黃色、棕色、或者黑色。它形成的原因有好幾種說法:

一、 由於唾液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降低,促使無機鹽沉澱於牙齒表面上。

二、 由於退化細胞的燐酸鹽酵素使有機磷水解產生磷沉澱於牙齒表面而形成。

三、 由於細菌使唾液的酸鹼值升高而呈鹼性,造成唾液中的蛋白質分解,放出鈣鹽,沉澱於牙齒表面上而成。

四、 與口水濃度有關,濃度愈大,愈易沉澱。”

“ 牙結石形成的速度、形態和硬度因人而異,一般來說新生的牙結石需要十二至十五小時。快速形成的牙結石要比慢慢形成的牙結石要軟且碎。所有剛形成的牙結石都是軟軟的,經過一段時間的鈣化就會慢慢的變硬。因此在牙結石形成之初,使用口腔清潔法或刷牙法,都很容易清除牙結石,等到鈣化之後就不易清除了。”

想想,這篇看起來這麼專業的文字,如果知道中華民國元年就已經有了“牙醫”,再去看看大學府醫學院“牙醫學科”的成立歷史,然后再回頭慢慢的咀嚼文中的這幾個字:“形成的原因有好幾種說法”~

或許我們也可以獲得以下的這些相應“說法”:

“當台灣都已經準備設立引用核子醫學科技的醫院時,卻沒有人真的在意做學術研究工作,或許是忙了洗牙、拔牙做假牙的,真的找不到那個閑工夫!”

這裡還可以有一個相應的”說法”,或許會更貼切:

“大部分的學術論文,特別是學術研究,都是“引用”的。

如果這句話無需反駁,那就表示到了國外也找不到“牙結石”的源頭,那為什麼國外不重視“牙結石”的學術研究?”

Google中輸入“Calculus”,滿篇滿谷的搜索結果都是“微積分”!

而輸入“Calculus (dental)”或“dental Calculus”,Google所搜尋到的中英文全部條目總數,竟然只有輸入中文“牙結石”所獲得的中文條目數的四分之一。

 

是哪裡錯了?

.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sueh1951&aid=202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