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16 10:14:18瀏覽2584|回應4|推薦2 | |
從唐山地震到四川汶川地震,所發生的傷亡人數總是驚人的,地震的規模固然是主因,但是引起重大傷亡的潛在原因則是“建築結構”。 要強調的是,所謂的建築結構完全和“豆腐渣工程”無關,而是在“三代都沒見識過什麽是地震”的意識下,建築技術和規範要求都被現實的物資條件給淹沒的存在事實。 由於沒有任何的地震概念,因此,對建築体的穩固要求和意識形態,就直接而且完全的約束在了垂直方向,只要垂直方向的結構力達成要求,這個建築就被包工頭誇之為“百年也倒不掉”。 事實上,在沒有地震發生的情況下,所有的人都沒有錯,錯的是“防範意識”和“現實條件”。 在成都到廣元的高速公路二側,還依然存在著許多古味十足的竹芯土墻老屋子,這些屋子在地震發生后依然完好,而那些發生嚴重損壞的,倒是些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建造的半新公、私建築,包括了其中有些還是近期的,爲什麽這些磗造水泥結構的房屋會倒? 唐山地震之後,中國政府部門已經注意到了這個潛在的因素,雖然他們已經要求了新建築必須遵守的規範,不幸的是對於地震發生的地區和頻率過於樂觀,因此對於民間的新建築,依然規範有所不足。 地震中連墻体都整個倒塌的房屋,一般都是民宅;而包括了學校、政府機關的房舍的破壞,則大多都是發生在樓層結構。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差別,原因在於砌墻的模式和樓板結構方式,這也就是這裡所說的“建築結構”所指的主體 中國的建築工程,自古以來就大量的善用了“白石灰”。 它不只是表面粉刷的主要材料,甚至是墻体結構黏結的主要材料,包括了今天新建的高等級公路的路基,還包括了文化大革命期間寫在牆壁上的口號,那些直到今天都還看的見的大字,就都是用白石灰調水刷寫的。 所以墻体砌磚沒有水泥不是偷料,而是以前就是這麽做的,包括砌長城也沒有用到水泥的,不是嗎? 問題是在唐山和汶川這些地方,他們即使砌塼是用了白石灰,用量也是有限的,配比中用的更多的是粘土,這是代代相傳的使用方法。這種使用粘土做為黏結材料的方法,使得墻体只有垂直方向承重的力量而缺少側向結構強度,這是墻体在地震中倒塌的第一個反應。 “淘兒墻”,這是華東地區的通用名稱,那些缺少文化教育的泥水匠,沒有人知道這三個字究竟是應該怎麽個寫的。 “淘兒墻”這是造成墻体缺少結構強度的第二個原因,更由於採用的黏結物不當,而更加劇了結構強度缺乏的問題。 “淘兒墻”不是有了“紅塼”以後的新發明,而是在過去的“土方塊”結構時代就已經有了。 在土方塊的結構下,使用粘土做為粘結材料是完全合理的,比使用水泥都要合理。 但是當土方塊被燒結紅塼所取代后,黏結材料是否同步的改用了水泥就成爲了“現實條件和能力”的反射。 “淘兒墻”所呈現的是1B厚度的完整墻体,但是在塼塊的排列上,它是“口”字型的由四片塼組成,二片直立和墻体垂直,另二片與墻体平行所圍繞的空心連接,空心連接層上平鋪一層平塼之後,再曡一層口字型的空心連接在上面。 如果“淘兒墻”的塼塊間是使用的水泥漿做為黏結材料,那麽當然會比使用白石灰粘土泥漿的結構,要更能承受水平方向的側向運動力量,但是會使用水泥漿的業主,他也就不會採用這種“淘兒墻”的落後模式了。 以上所說的墻体結構方式,就是房屋整體是否發生嚴重坍塌的主要區別。 其次,就是造成重大傷亡因素中的樓層結構性問題。 在這裡必須先明瞭,在中國大陸各地充塞的“水泥預製板厰”,這裡說的“預製”,就是指的單純的預先製作完成,和“預力結構的預製”完全無關。 這些水泥預製板厰的興起,和“水泥船”是同一個時期的產物。他們的產品很單純:長度2.4M~ 早期的預製板都是實心的,所加的“鋼筋骨架”,就是直徑5~ 預製板的使用很廣泛,除了那些看的見的小橋外,更多的就是用在看不見的房屋建築上。 薄的板子在單面上加二道立椼就可以用在屋頂上,立椼一方面可以增加板面的斷裂強度,一方面也可以用來鈎住瓦塊。 如果站在工廠的廠房内向人字型的屋頂看,每2支山型樑間的距離大多都是 另外,看看集體單位的老辦公房,或是百姓自己蓋的屋子,每間的寬度,或是說墻與墻之間的距離,也是 這個 問題就在這個預製板,它正是製造出驚人傷亡數的致命殺手。 錯誤不在於預製板的本身,而是建築工藝問題。 以1B的墻体來説,塼塊長度是 將每片重量超過 這種積木式的結構,對於靜態的荷重來説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當地震波並不是上下垂直運動時,墻体本身的左右晃動,就必然的會使預製板的任一端突然被架空墜落,而成爲重大傷亡的直接殺手。 一間4MX 如果是學校的教室呢?8MX 唯一還能指望的也正是這些預製板的特點,由於它從二端同時架空墜落的機率極小,當它從一端先墜落時,就有可能因爲斜倚而成爲有空間的屏蔽。 期望這個小小的特性,能夠讓更多的小朋友堅持生機而被發現。 但是這個問題如果沒解,那麽下一次的地震,樓板依然是會成爲致命殺手的。 1. 實心的1B磚墻,每平方米的墻体需要使用105個磚頭,空心的“淘兒墻”,則使用不到70個,相應在砌磚時需要使用的混凝土總量也減少。 2. 使用預製板做為樓板結構的建築,遍佈在全中國,包括了北京上海。區別是在改革開放到今天的時程中,樓板改用鋼筋混凝土現澆的新建房屋比例,越富裕的城市地區,這種鋼筋混凝土樓板的新屋比例越高。 3. 由於這些房屋,只有在地震這樣的天災中才具有威脅,但是全中國現存的、使用預製板做為樓板的房屋,除了民宅外,也包括了老辦公房和學校教室,這個總量究竟有多少?要求在此時全部翻建是不現實的,但是很肯定的威脅是:地震來了,即使是發生在北京上海這樣的高度現代化城市,一樣的也會傷亡慘重! 這不是豆腐渣工程,而是合理化下被疏忽的潛在危機因素。 .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