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26 09:05:17瀏覽1002|回應8|推薦35 | |
最近有一則新聞報導說「中國媽媽」在美國成了貶抑詞,文中說到美國學生及家長眼中的中國媽媽愛攀比,「中國媽媽」成美國高中生口中的諷刺語,讓不少華裔學生感到困擾。 這不禁讓我想起我媽媽,記得小時後我媽很喜歡說:「你看方媽媽的小孩,唸書都不用媽媽叫,自己就會去唸。」、「對門二樓湯家女兒,早上五點不到,就去頂樓背英文單字。」、「四樓的王什麼,每學期都考第一名。」、「為什麼妳每次都這麼粗心,講也講不聽。劉小妹比妳小都還比妳好。」,因為媽媽常說諸如此類的話,讓我對這些話非常反感,並非我要推卸責任,但這真的成為破壞我們母女間感情的頭號殺手。所以自小我就告誡我自己,將來我的小孩絕對不可以有相同的待遇。 結婚以後,頭幾年沒有小孩,沒有這方面的煩惱,但當我聽到已經生小孩的同學間的談話,卻莫名的令我緊張。「你小孩的鋼琴老師怎麼樣?」「他是一隻手一隻手的教,還是兩隻手一起教?」「我覺得我現在的這個老師不好,我想換一個,你有沒聽說哪個比較好?」「我家這兩個明年除了鋼琴,我還要讓大的學小提琴,小的學大提琴。」「你怎麼沒讓你家小孩去上心算?」「最近王家小孩請了一個家教,我也得趕快給我家的找一個,你有沒有聽說誰比較好?」「劉老師教畫圖教的好,很難進,我們家好不容易擠進去,你們報名了沒有?」等等。機會教育,教育我自己不要變成這樣。 有了小寶以後,雖然一再提醒自己,但仍會被大家的言論所影響,從善如流,我們也曾去過一陣子公文數學,為了不給自己壓力,我選了一間中國人較少的地點,那裡的印度人很多,有一些大陸同胞,少許台灣來的,通通不認識,完全沒有壓力。不過可能會有人會把下面這些印度小孩的故事當作壓力,印度小朋友一進公文教室,先去拿馬錶→坐下來→按馬錶→開始答,答完→按馬錶→對答案→然後說:「 More 〈還要〉。」循環兩到三次,十分鐘不到做完再見回家。我家小寶左顧右盼,從來沒有一次三十分鐘以內回家的,但我→沒得比,所以小寶→沒壓力。 另外我常看到一個大陸小朋友,每次都是他爸爸帶他來的,從來沒有看過他的笑容,有一天我從旁聽到他爸爸和老師說,這裡的進度比較慢,可不可以不要重複這麼多次,可不可以一次多一些練習給他兒子,真是痛苦啊;另外有一次他爸爸打電話給他媽媽,說:「 … 錯了一題,怎麼辦? … 」,真是緊張啊!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附庸風雅,小寶也學了一年的鋼琴,一般人都希望老師在附近,但我選擇一個離家較遠的老師家學,我覺得在附近人多口雜,為避免別人跟我比,我會不知不覺的將小寶和別人比,我覺得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但最後仍然放棄,因為後來練琴變成我們母子壓力的來源。 有一個媽媽也給了我個不大不小的壓力,不論我們小寶做什麼,她的小孩就跟著做什麼,東問小寶的進度,西問小寶的成績,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比,但這讓我不是很舒服。後來這媽媽可能覺得我們不夠好,有新的跟進目標,我鬆了一口氣。 我小的時候老師發考卷,有時候分數由高往低排,有時候由低往高排,有時候老師會大聲的唸出學生的分數,有時候考不好還要被挨打,所以大部分的時間,我們會知道誰考的比較好、誰考的比較不好。小寶現在的學校,沒有人知道別人的分數,老師一開學就開宗明義的說,大家不可以問別人的成績〈 You are not supposed to share grades. 〉,我覺得這個很好,要比就跟自己比;一學期一次的家長和老師面談,小朋友必須坐在旁邊,針對小朋友的需要,老師、家長、小朋友一起提出建議和改進的方法;面子裡子皆顧到,這才是真正在幫小朋友啊。 ( 網路圖片 ) 新聞原文請參閱 「中國媽媽」在美成了貶抑詞 |
|
( 在地生活|北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