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談改革,何來本土?
2006/08/28 21:37:57瀏覽114|回應0|推薦1

不談改革,何來本土?

陳芳明 /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一位屢次向台灣社會公開道歉的總統,宣稱他從來不讀報紙、不看電視,所以他「過得很快樂」。做為綠色執政的支持者,我頗有受傷的感覺。阿扁總統是一位民主國家的經營者,在言論混亂的時代,在是非難分的社會,應該表現出過人的領袖氣質,勇敢面對不同的新聞報導。縱然是抹黑的、爆料的媒體,也必須平心靜氣去面對。掌握最高權力的總統,對他所經理的國家內部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應瞭若指掌。只是選擇性地聽取自己喜歡的言論,或者抽樣性地收看自己偏愛的報導,並非是真正的尊重民主。偏聽偏信,才會對民主構成最大傷害。

絕不悔改 不該出現在扁身上

阿扁的言論是在面對支持自己的群眾發出的,然而聽到他聲音的都是全國民眾。當他宣稱「過得很快樂」時,人民絕對不會感受到他曾經表達過的歉意。這種「勇於認錯,絕不悔改」的態度,不應該出現在以改革自命的總統身上。尤其在現階段倒扁與挺扁運動處於最緊張的關口,總統更應該思考如何使台灣社會及早走出困境,而不是使用「快樂」言論燃燒雙方的緊張情緒。這個社會不是由倒扁者或挺扁者來管理,負起責任的是總統本人。

自從施明德發起倒扁運動後,許多綠色陣營的敗軍之將都紛紛加入行列。施明德可能不是倒扁運動的恰當領導人,因為外界總是把他的行動解讀為民進黨恩怨及延伸。不過,阿扁總統已公開表示他尊重這樣的靜坐抗議活動。只是總統在尊重之餘,卻又放任民進黨立委對施明德做無情而殘忍的攻擊。那種鬥爭方式使我想起謝雪紅在中國的命運。謝雪紅這位台灣女性受到反右運動的圍剿之際,不能不發出這樣的喟嘆:「共產黨需要我時,把我捧上天;不需要我時,把我踩在地下。」這樣的命運,似乎也降落在施明德身上。

民進黨是依賴政治改革的主張而獲得政權,這個民主政黨是白色恐怖年代的見證者。有多少民主信仰者是以冤案、假案、錯案的名義被打入囚牢。在那種不堪想像的蒼白年代,無論是慷慨就義或忍辱偷生,都必須以歷史的同情去理解。他們從來就不是要扮演英雄,而只是希望台灣能夠變成正常的社會,以恢復人的尊嚴,也恢復人應該有的平凡生活。阿扁總統他的錯就是不應該躲過兩顆子彈。相形之下,施明德更為不幸。他不應該在出獄之後,又立刻參與黨外運動。更不應該在七○年代為民主人權運動擔任領導者的角色。最不應該的是,在美麗島事件後又積極參與民進黨,繼續為台灣民主運動打開格局。

何其諷刺 倒扁挺扁相互責難

歷史是多麼嘲弄人。當年同樣歷經威權迫害的政治受難者,如今卻為了倒扁、挺扁而相互抨擊指責,反而使應該負起政治責任與歷史責任的加害者得到了遁逃。沒有施明德及其同世代理想主義的開疆闢土,就沒有今天阿扁總統的權力在握。未識白色恐怖滋味的綠色立委,在享受政治受難者開創的言論自由空間時,還殘酷地表示希望施明德在二十五年前被蔣經國槍決。這種充滿冷血、失去人性的思惟方式,竟然是出自民主改革的政黨,而且沒有人出面制止並譴責。倘然有一天這位立委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而脫口說出:「希望阿扁總統當年被兩顆子彈打死,變成台灣人的英雄。」我想台灣社會不會感到訝異吧!

本土一詞 不應成執政護身符

反對倒扁運動的綠色支持者,應該把挺扁的正面理由說得清楚而透明,而不是鬥爭清算施明德。現在所展現的鬥爭邏輯,已經落入歷史圈套,反而合理化白色恐怖的正當性。一個有能力從事改革的政黨,不能在執政六年之後,依舊停留在「過去可以,為什麼現在不可以」的思考模式。國民黨就是因為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才遭到人民選票的懲罰而鞠躬下台。民進黨應該與舊時代的利益全然切割,展開全新的改革氣象。

權力掌握在阿扁總統手上。能夠為台灣社會提出願景,使台灣人民走出困境,就是阿扁總統,本土一詞,不應該拿來做為執政的護身符。以真正的改革行動,使本土的定義得到具體內容,才是阿扁總統必須嚴肅思考的。多讀報紙,多看電視,是執政者的義務與責任。尋常百姓可以選擇逃避,當權者則不容逃避。清算鬥爭是威權時代的惡習,在民主開放年代則不容因襲。改革不是請客吃飯,更不是相互取暖,而是真摯謙卑的實踐。不談改革,何來本土?

(作者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siangsho&aid=42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