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在指掌變化間, 舞在陶土旋轉時 - 台灣印象留影 (7)
陶藝, 一門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製作工藝, 過去, 產品大多僅於生活器皿方面, 現在, 隨著製作技術進步, 加上創新巧思的拓展, 製陶已經逐漸變成了一種蘊含技藝和美學的藝術, 為陶器產品注入了更多彩的生命與豐富的靈魂.
陶器製作工序繁細, 首先需要把坯體轉變成想要的形狀, 拉坯便是屬於成型的最初階段, 也是傳統塑形的技巧方法之一.
「手拉坯 」就是利用雙手將陶土拉製成形, 傳統稱之為「轆轤ㄌㄨˋㄌㄨˊ成形法」, 主要製作圓形器皿. 將調配好的陶土放在拉坯機(轆轤)中心, 透過轉動, 由中心往外, 由下而上, 漸漸旋轉出器物的形狀, 可以是茶杯、碗盤、瓶甕等任何創作形體, 這正是手拉坯充滿了挑戰和令人著迷之處.
1990年電影「第六感生死戀」中的一幕場景, 男女主角前後坐擁, 纏綿交融於拉坯陶土中的情境, 相信是許多曾經觀看過該片的人, 不會忘記且印象深刻的一幕, 那一段畫面不僅成為了歷久不衰的經典映像, 似乎也為手拉坯增添了一些唯美浪漫與羅曼蒂克的遐思.
圖 (1). 電影「第六感生死戀」拉坯畫面. (圖片摘取自網路)
當然, 在這篇拉坯、捏陶初體驗一文內, 是不會有這般動人情景出現的, 很抱歉! 讓您失望了.
旅遊台中, 民宿的主人鍾愛陶藝, 對住宿房客提供大人拉坯、孩童捏陶的教學體驗活動. 不曾拉坯過的大人, 抱著嘗鮮的心情, 等待夜晚的來臨; 本就愛玩黏土的孩童, 充滿著興奮期待, 同樣等待夜晚的到來. 一個平常的夜晚, 大人小孩歡聚一堂, 度過了一段不尋常的時光.
圖 (2). 民宿陶藝工房一隅. 擺放陳列了許多素坯作品, 有的是展示品, 有的是房客創作, 為工房增添了氣息.
圖 (3). 待燒的素坯作品, 有著樸素尚未加工的美感, 如果就讓它們這般靜默擱置, 百年千年後, 它們個個都是稀世珍寶.
圖 (4). 陶藝具有無窮盡的變化, 可以是待燒前的粗獷素坯, 也可以是淬鍊後的細緻精磁, 自有魅力, 各有特色.
圖 (5). 拉坯教學示範. 首先將適量陶土放置於拉坯機中央處.
圖 (6). 拉坯的基本步驟為:定中心點、開洞、拉高、變化形體.
圖 (7). 定中心點.
圖 (8). 開洞.
圖 (9). 拉高.
圖 (10). 變化造型.
圖 (11). 作品完成及切割.
圖 (12).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拉坯機(轆轤), 早期多為手動或腳動方式轉動轉盤, 使用起來相當使勁費力, 產能有限, 現今都已改為電動操作, 省力方便, 大大提升了產能.
圖 (13). 手與陶土的初次接觸, 隨著轉盤轉動, 心情也跟著左右變化, 漸漸喜悅取代了小心翼翼, 感動掩蓋了戰戰兢兢, 原來手拉坯的樂趣就在手與土的旋轉節奏中.
圖 (14). 溼潤的雙手與柔軟的陶土不停碰撞互動, 塑造出屬於自己風格的器皿.
圖 (15). 你儂我儂, 忒煞情多……我泥中有你, 你泥中有我.
兩雙手一塊兒創作, 多了同心協力的樂趣與幸福.
圖 (16). 新手初體驗, 一個個看似有模有樣的器物, 都是雙手玩轉陶土, 隨感而發的創作, 飽含了樂在其中的體現.
圖 (17). 手拉坯內一圈一圈的紋路, 散發著一種迴旋美, 讓人隨之旋轉起舞.
圖 (18). 悉心指導, 認真刻劃, 一件創作品即將完成.
圖 (19). 在觀摩完捏陶示範講解後, 小朋友們迫不及待的著手作品創作, 想要將他們心中的想像, 轉化為一件件真實的實體. 同時, 滿室充滿了大人小朋友的歡笑互動, 那是一種最原始, 最真實的親子溫馨畫面.
圖 (20). 一塊不起眼的黏土, 潛藏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讓小朋友盡情發揮,說不準, 一次啟發性的嘗試, 正是將來成就藝術家的起因.
圖 (21). 靈感啟發、構圖思索、動手製作、修改補綴, 是每一件作品完成前的必經過程.
圖 (22). 姊姊的作品(筆筒), 有蘑菇、蝸牛和許多的小花朵串成, 充滿了小朋友對童話世界的聯想.
圖 (23). 認真的搓泥、專注的敲土, 玩樂在捏陶過程中.
圖 (24). 弟弟的作品(筆筒), 雖然不乏姊姊作品的影子, 不過只要他玩得開心快樂, 又何需用大人的標準來衡量孩童的想法.
圖 (25). 歡欣的收穫, 大人、小朋友各自完成的作品.
圖 (26). 與其去商場買那些幾百塊錢的杯碗, 何妨找個機會, 自己動手做一個, 不僅可以感受拉坯創作的樂趣, 還可以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杯碗.
圖 (27). 最終燒製完成的作品(前方器皿). 雖然完全談不上精雕細琢以及藝術成就, 然而卻是世上唯一, 並且滿載了無法複製的紀念價值. 人生多一點興趣的培養與嘗試, 生命也就多了一分精彩與回味.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