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You are what you read,<報導者>讀者見面會帶來的靈魂交換
2024/03/30 23:08:05瀏覽230|回應0|推薦5

 "You are what you read.”

  "一個朋友,一個媒體,是一場世界觀的投遞"~<報導者>營運長,李雪莉

   週五參加了<報導者>在高雄的讀者見面會,活動開頭相當特別,主持人請每一位參加者介紹自己,分享為什麼會閱讀報導者。現場有監所心理師、老師、社工、在蘇黎世大學就讀人類學的學生等等,每個人都有自己關注的議題,有些可以說是普世中的「冷門」,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並不會遇到這類型的同溫層,於是也相當喜愛如此的分享,能夠瞭解到形形色色的人。

   如同雪莉所說:"You are what you read",同樣的,自身所處的環境,會將人形塑出也許與過去的自己完全不同的樣貌,建構出相異認知、影響關注的事物。像現在做大眾新聞,一天到晚都在關注芝麻小事,看事情的角度似乎越來越流於表面,某一方面來說也讓人相當疲憊,常出現自己究竟在追求什麼的質疑。

   雪莉說,<報導者>把記者從點閱的漩渦中拉出來,讓記者能夠花時間,深度去調查、理解爬梳自己有興趣的議題,用幾千字的長文,將這個題目帶到讀者眼前理解。長文,才能清楚描述、使人看見事情的脈絡,以及釐清事件中各個人物間的利害關係。報導中,需要蒐集採訪到多元立場觀點,畢竟,報導是人所寫出來的,無法存在所謂真正的"客觀",但是報導必須"達到公平",透過呈現各方角度的說法,才能讓相異的聲音,在同一篇報導內被呈現、看到,也才能讓讀者較不偏頗地,去建構對事件的認知。

   當天除了雪莉之外,還有駐點在台南的記者曹馥年分享她豐富的採訪經驗。我大約九年前就已經認識這位記者,因為她曾出了一本自述一年間獨闖、環遊世界的書,當時就相當佩服她的勇敢與行動力。在每位讀者分享對報導者的看法時,坐在第一排的馥年,都會回頭認真注視著發言者,神情相當專注認真,完全印證雪莉形容她是個非常具有同理心且細心的人,不過看起來相當溫柔的她,可有不容小覷的堅忍霸氣,為了新聞,雪莉可是曾目睹過曹一手握方向盤、一手拍照的不顧一切。

   曹馥年加入報導者前,在聯合報擔任過約十年的記者,她表示曾有一天寫出14則稿件,搞到後來都不曉得自己到底在寫什麼的情形。報社記者需要背負KPI與點閱率,大量的數字綁架,讓人難以有心力好好去發展想深入探討的題目,於是後來她轉換了跑道。

   曾有讀者告訴<報導者>,在閱讀一些專題時,會感到心痛,甚至落淚。其實我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像閱讀安置機構內的性侵案報導時,就曾有種無能為力感,我知道了這樣的事實沒錯,但要如何才能避免類似事件再發生?如何拯救那些受傷的靈魂?然而,雪莉說,報導往往不一定能立即解決問題,但他的作用是,能讓世人去看見、理解問題,如同盧建彰導演說:"新聞不是要讓你消費時間的,是讓你知道之後的時間怎麼運用。"

   人們無法對不知情的事情做出反應,所以逃避不看、不呈現,才真正無法解決任何問題,只是面對諸多現實所囿,真的有辦法實踐所謂的正義?或是消弭那些黑暗嗎?在看台劇《最佳利益2》時,我就有過如此的疑問。劇中是元介所飾演的老師,被求愛不成的學生誣告性侵,當他好不容易含冤昭雪出獄,返家卻發現,母親因為受不了輿論壓力與各方對兒子的指責,自縊身亡。這樣的冤屈他能找誰討?於是他找上了誣陷他的女學生,白刀進紅刀出,殺死了害母親之所以自殺的始作俑者。當司法救不了你、作不了主,私刑正義是否才能些微撫平心中的不平?

   深入的報導,需要花費相當多心神與精力,於是雪莉也說,經營報導者的其中一個瓶頸是,想做的事情很多,但人力資源有限。每個人身上都揹負相當多工作,然而他們也不想太過消耗記者,她說,像自己幾乎天天都在加班,當初要寫新北少年殺人案的相關報導時,她過年期間天天泡在大量的判決書內,閱讀十年間的少年犯罪案例進行資料爬梳,因為他們想要用結構面去看整個台灣少年犯罪的狀況,而不只是單一的點。

   活動當中還有一個插曲,在最後讀者提問的環節,一名會讓我定義為自以為是的退休資深媒體從業者,他根本完全不了解報導者,當場質疑報導者只回應即時,而沒有深度、持續追蹤一個事件的新聞報導,但其實報導者,之前才寫過921大地震的回顧,對於許多議題也都有持續關注,不曉得怎麼會有資深從業者,會在事先沒有了解過對方的情形下,就大言不慚地當眾批判,這種人連最基本的素養都沒有,居然可以在業界闖蕩那麼久,也是讓人嘆為觀止,讓人覺得他相當可笑。但這個人顯然,並不以為意,如此厚臉皮的態度,大概就是他之所以能生存那麼久的原因,但也不免對於媒體從業人的素養,感到很可悲,不過確實就是有這樣的人存在,仗恃自己是媒體就把眼睛長在頭頂,不懂尊重。

   要堅持好的品質,成就有價值的物事,就要耗費比常人更多的心力,很謝謝報導者的存在,讓台灣持續擁有能讓人值得信賴的報導,這是極度的少數。一般主流媒體,囿於時間壓力與限制,常有錯誤百出的情況,或報導往往流於表面,除了激起一時情緒外,並沒有太多深入的探討讓人反思,或是給出一個引子,讓人去探究能如何面對、解決問題。相對的,要成為一名優秀、值得信賴的調查記者,需要有相當高的自律性以及理想性,才有辦法堅定地在這條辛苦的路走下去。雪莉說,要當記者就不要怕失去朋友,因為調查報導,常會有擋人財路,或是批判的情況存在,於是也難以和人維持好關係,像之前他們撰寫花蓮王傅崐萁的報導,就收到了對方的存證信函。而到底要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好記者呢?曹馥年說:保持好奇心,持續追問。

   不過無論當不當記者,要不隨波逐流、擁有自己心中的一片淨土,永遠都要記得這件事吧,保持好奇心,才能維護靈魂的多變與深度。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tfish1107&aid=18045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