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9/13 22:16:55瀏覽3326|回應0|推薦5 | |
「不想祝福者,則當學習詛咒。」──尼采。
當初會被《當失戀的我遇上尼采》這本日本文學吸引,便是因為書中引用的尼采這句話。
本書的主角亞里莎是一名女高中生。因為發現曾經曖昧過的學長,與很照顧自己的學姊交往的事實後,心情頗是低落,在「斷緣神社」祈禱神明保佑她能拋開過往,迎接全新自我後,即遇見了化身為美男子,穿越時空來到現世的尼采。 當遇上低潮,人便有契機開始思索自己生命的意義。這時,哲學就顯示了它存在的重要性。除了尼采外,亞里莎還遇見了存在主義的先驅齊克果,有著「自由的暈眩」的說法──亦即假設選擇了A,便會失去選擇B而產生的可能結果,也因此產生了焦慮感;以及悲觀主義者,認為人生總是在追逐欲望和到手後產生倦怠感的來回間擺動的叔本華;還有酷愛女色,主張人無法真正理解他者的沙特、明白人類出生就是面對死亡而存在的海德格、認為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談話才能找到真理的亞士培。以「冒險」歷程小說的筆法,讓讀者能帶著趣味性,跟著亞里莎一起輕鬆地進入哲學世界。每聽過一個學者的觀點想法,就像是經歷了一場不同的旅程,在過程中,以及之後的反芻裡,去建構自己的世界觀和想法。
尼采針對「不想祝福者,則當學習詛咒」提供了不同於一般人所認為的「應該具有的道德感」觀點,也就是,應當更關注於自己內心的實際感受,而非受道德禮教所束縛。
如果內心明明就受傷了,卻還得因為沒有祝福對方,而感到自私可恥,這可說是違反了自己的本能,並否認了自己的心情。人本就該是利己的動物,得先將自己的狀態處理好,才有餘力去關注他人。看見自己喜歡的人與別人交往,會心痛很正常,勉強自己說出違心之論,並無法撫平內心的傷痛,可能還會因為心結未解,而走不出來失戀的情緒。況且,祝不祝福對方,其實與對方的幸福一點關係都沒有,對方的戀情並不會因自己的祝福甚至是詛咒而有所影響,只要沒有去做任何實質上傷害到自己或對方的行為,就是可以被接受的,無須被所謂的「道德感」所綁架,認為「如果真心愛一個人,就應該要祝他幸福」。真正想要祝福對方,恐怕也只有等到自己的傷口已經癒合,並且已經不再愛著對方,才有可能實現,並且帶著真心。
此外,對於「失戀後還應不應該和對方繼續當朋友?」這個問題,我是抱持著否定的意見。因為如果還喜歡著對方,那要甘於「只做朋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會想繼續聯絡,通常都還是抱持著:「如果對方感情出問題,或者是只要持續待在他身邊,總有一天對方可能會愛上自己」的想法,所以很難割捨掉這份感情,且還可能因為始終得不到對方的感情,而產生委屈或怨懟感。況且,看著對方曬恩愛,心難道不會更痛嗎?還不如眼不見為淨,至少不會痛上加痛,也才有慢慢淡忘的可能。
世界上的人那麼多,其實真的不缺那麼一個朋友。如果兩人真的那麼合拍,無話不談、默契絕佳、非對方不可,那對方就應該會選擇和自己在一起,而不是牽別人的手不是嗎?
雖然斷聯可能會很難受,因為會不捨、心痛。可如果兩人的感情與緣分真的那麼深厚,總有一天,命運的線會再將彼此重新牽引,又或者,會出現真正適合自己的那條命運線,引領自己邁向沒有對方的,一條真正幸福的路。 除了尼采,沙特也提到了一個關於詛咒的概念。認為「人是被詛咒而為自由」。他認為人類所謂的自由,其實包含了「責任」在當中。也就是說,雖然人有做選擇的自由意志,但是我們卻得為每一項所做的選擇而負起責任,就算結果不如預期,也必須承擔和接受。
「自由」並非無所拘束,而僅是讓人「有選擇的餘地」,這是我對於自由的理解。身為一個負責任的人,確實要面對自己所做過的每一件事,無論成功或失敗,都責無旁貸。
書名當中雖有「失戀」兩字,但除了失戀,本書花了許多部分著墨在主角想法的轉化與心靈的壯大。失去了愛情固然傷心,卻讓自己能以更成熟的角度看待世界。她透過學習不同哲學家的思想見解,融會剪裁出屬於自己的想法,非盡信一家之言,而這,正是哲學最終的目的。當視野變廣,便離幸福的路更進一步──因為已更加明白自己所要追求的,是什麼樣子的人生。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