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黑夜已深,白晝將近」- 孟德爾頌的第二號交響曲「感恩讚美詩」之三
2013/08/16 17:00:50瀏覽1287|回應0|推薦0

清唱劇Cantata

 

No.2 合唱,女高音獨唱與合唱

弦樂響起動的節奏,管樂緊接著此起彼落的吹奏出開頭的主題,四面八方的號角聲似乎在催促著人們起來讚美上帝,於是隨著音量的逐漸加強,合唱唱出了「Alles, alles」意思是說「所有的人們都來吧!」這個合唱的樂章中總共有三段旋律,首先是長號奏出的讚美旋律,歌詞為「Alles, was Odem hat, lobe den Herrn. Halleluja.」這句話出自詩篇一百五十篇,意思是說「凡有氣息的都要來讚美上帝,哈利路亞!」;第二個旋律的歌詞出自詩篇卅三篇「Lobt den Herrn mit Saitenspiel, lobt ihn mit eurem Lied.」大意為「你們當以琴瑟讚美祂。」第三句歌詞出於詩篇一百四十五篇「Und alles Fleisch lobe seinen heiligen Namen.(願凡有血氣的都來稱頌祂的榮耀與大德)」這三個旋律或是單獨唱出,或是以輪唱、賦格的手法,或是兩個旋律同時出現的方式在這個樂章中被聽到。

(樂團節奏)

(長號旋律)

(第二句旋律)

(第三句旋律)

之後音樂急轉直下,木管樂器的持續斷音襯托出女高音獨唱與女聲合唱的對話「Lobe den Herrn, meine Seele, und was in mir ist, seinen heiligen Namen. Lobe den Herrn, meine Seele, und vergiß es nicht, was er dir Gutes getan.」(出自詩篇103篇意思為「我的心哪,你要稱頌上主,不可忘記祂的一切恩惠。」)最後直接進入第三首。

No.3 男高音獨唱,宣敘調與詠嘆調Recitativ und Arie

宣敘調部份出自詩篇107篇,男高音如同祭司一般呼籲那些被上帝從敵人手中、黑暗中、死亡之地被救贖出來的人們來讚美祂「Saget es, die ihr erlöst seid durch den Herrn….」。而在詠嘆調部份,在小提琴婉延的旋律陪襯下,獨唱家唱出Er zählet unsre Tränen in der Zeit der Not, er tröstet die Betrübten mit seinem Wort.」歌詞出自詩篇五十六篇「祂記數了我們一切的眼淚,用祂的話安慰了我們。」到了最後一句,則回到宣敘調部分的歌詞,就是呼籲大家歌唱讚美以及獻上感謝,宣揚祂的美好(Saget es! Danket ihm und rühmet seine Güte.),並且就直接接到第四首合唱。

No.4 合唱

這是一個以賦格手法寫成的合唱,歌詞在呼籲那些在苦難中呼求上帝的人,祂已經記念了他們的傷痛,也是出自詩篇107篇。在音樂上,合唱以一拍或半拍的方式平靜的將歌詞陳述出來,與它相對的,是樂團伴奏上不停止的三連音以及撥弦奏,似乎在表達受苦者內心的激動。

No.5 女高音二重唱與合唱

依然是不間斷的由前一首帶入這首樂曲。這首二重唱與合唱的樂章是全曲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歌詞出自出自詩篇四十篇,舒曼在聆聽了首演之後就曾經描述說,在這首曲子之後,觀眾席不斷的傳來耳語聲,這在教堂中所代表的遠勝過在音樂廳中最熱烈的掌聲。在法國號悠揚的樂聲與弦樂聲部的持續不變的節奏模式伴奏下,獨唱女高音第一部開始唱出「我等候上主,祂垂聽我的呼求」合唱則回應「噢,信靠上主的人真是有福」。之後第二部獨唱也開始加入,發展成一首溫暖豐富的合唱樂章。

No.6 男高音詠嘆調與宣敘調

這是整首交響曲的中心點以及轉折點,是最具戲劇性的一首,樂團急切的音型帶出男高音的吶喊,這是出自詩篇116篇「死亡的繩索纏繞我,陰間的痛苦抓住我,我遭遇患難愁苦。」以及以弗所書第五章十四節「主說你這睡的人應當醒過來,從死裡復活,我帶來了救恩。」到了宣敘調的段落,一陣弦樂器的震音響起,獨唱者以宣敘調的方式在問「我們在黑暗中呼叫:守望者啊,黑夜要過去了嗎?Hüter, ist die Nacht bald hin?」(以賽亞書廿一章),但是隨著音樂速度變緩慢,獨唱者似乎失望的唱道:守望者回答說「早晨將到,黑夜也要來,要問,可以再來問。」之後獨唱者再問「守望者啊,黑夜要過去了嗎?Hüter, ist die Nacht bald hin?」突然之間,一個女高音的聲音穿破雲霄:「Die Nacht ist vergangen!黑暗要過去了!」

(守望者啊,黑夜要過去了嗎?)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rnman1965&aid=816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