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心甘情願地與它道別之後,
繼續期待明年再一次地重逢,
這美麗的相遇,我等著!
第一次與這巷子內美人樹相逢是2006年10月,我有感而發寫了一篇【今天我遇到一棵很美很美的樹】,以一種哀痛與沉靜的驚喜。每年秋季總要走上一段路特地來看看對街巷子裡的美人樹開花了沒?
台中市區某一條街也種了美人樹當街樹,那時T走在前面,我在後邊走邊癡癡地看著這一小段路與花的豔遇,我趕來一會,我沒告訴T美人樹的故事,或許那始終都是屬於我自己的小秘密。
果真立秋了以後,美人樹終於開花了,偏遇颱風來襲,葉子幾已掉落,黃昏時我走過卻驚喜地看到尚有花朵挺立在枝上。未竟深秋,朵數寥落,多日的雨澇,水氣竟如旱氣一樣傷根入皮骨,樹葉竟飄落滿地,芳華未滿枝逕自飄零,想來也是一種生不逢時吧!
看過過多的生離死別之後,一些兒生機總讓人格外疼惜。念詩否?
烽火戰亂
年少時節
就已經懂了
人與人之間
一是生離
一是死別
並無第三種結局
我想 在等一世紀
等 河堤燈光
一一熄滅
等 夜色換成黎明
雨聲都止
而你
在人群中消逝 (節自 蔣勳 世紀 76.3.14 )
初時我讀此詩,我總在生離死別的語句上意迴不去,今日此時讀來竟覺另有一番淒迷!
我想/在等一世紀/等 河堤燈光/一一熄滅/ 等 夜色換成黎明
雨聲都止/ 而你/在人群中消逝
一件不論是喜或悲的衝突事件發生之後,我們潛意識裡,總是停留在這個事件的時間點上,縱使我們的意識、我們的生活已經走到最新的時代裡但是!基於「同一國」、「索愛」,我們的潛意識或者說我們的靈魂仍然執意的停留在那衝突後的“感受”。
我也知道我已做了不少關於死亡的功課 ____「與君訣別、願無悲聲」,但是壓抑在生活中的點滴中,那悲傷不捨的種子還是欲冒出芽來,但是我卻不知道為什麼原因 ? 我只對好友說自己覺得有點爆燥 !
仔細一想: 原來源自於一些社會死亡事件再勾引出過往的摯愛的死別。原以為我已把所有思念與不捨都安頓好,忘卻所思,但是悲哀不會遠離只會淡化,懷念原來也是一種讓自己覺得有情尚愛的動力。
我對死亡事件已不再感到憤怒,腦門心門一陣抽痛,如果說心痛代表愛情在身體的相對應病症,我確是大大印證了 ......心痛的理論。 不一定要用垂胸頓足來表示抗議, 冷漠更是一種棄離 ......
兩個事件看似無關,但是前一個事件所引發或是埋設的後遺症,還是影響了下一個事件的處理或是感受,比如生離與死別。
美人樹帶給我的是有期待的一年又一年?
還是那種悲傷事件的戀戀不捨呢?
當雨聲已歇,所愛已從人群中消逝時,或許每年的花開花謝也能給我一些真實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