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請母親千萬把那些黑膠唱片留著,我不知道到底要怎收藏才好
在我自己把日子過得流離顛沛的時候,卻是常常想著幼年睜大眼睛看著黑膠唱片開始轉動那一刻
唱針從最外一圈轉到最裡一圈,歌聲緩緩慢慢的把人的心思寄情給唱了出來
日子舒緩得愜意與充滿未知的希望......
++++++分隔線+++++++++++
拾起地上的小綠薄本子,意外地發覺魯迅的文字有某種魔力,我很阿Q地把小書抽看了起來
不管時代怎麼變動,改革這名詞永遠不退流行,當然也可以叫做[維新]
魯迅中有一段話,我翻來翻去總是看到這一段:
夏濟安評魯迅
魯迅的黑暗的閘門的重量,有兩個來源:
一是傳統的中國文學與文化,一是作者本身不安的心靈
我倒是看到有另一段話想到他:
他對光明的信心,其實並沒有趨散黑暗,但它至少形成一面盾牌,為他擋住黑暗的誘惑,不管希望多虛妄,它畢竟是可愛些,比起夜晚的夢來得好多了
++++++分隔線+++++++++++
比起來我還是比較喜歡對談中的卡夫卡,與友人散步中的他__對談中有某中生活人性中的真醒悟:
#
生命就像我們上空無際的蒼天,一樣的無限的偉大,一樣無窮的深邃
我們只能通過〔個人的存在〕這細狹的鎖孔去諦視
而這鎖孔中,我們感覺到的要比看到的更多
所以最重要的是,人必須保持鎖孔的乾淨,不要有所污染#
++++++分隔線+++++++++++
福樓拜爾曾經在他的信裡說:
他的小說是他藉以攀擭的岩石,以免淹死在周遭世界的浪濤中
++++++分隔線+++++++++++
我們是不是某些時候,想逃避那些不安與騷亂,排拒周遭以及內心的喧囂
打發無聊的夜晚與空閒,拿起筆來將零碎的字與句拼湊起來,比便有個獨處的藉口,和令人窒息的四周隔離呢?
有些人情感上懂這種心理,但是理智上卻又抨擊這種虛擬逃避,投入半個影子,而鏡子裡卻照清楚真身
某方面他們羨慕這些完全投入的人,卻又害怕被一種墮落的束縛給包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