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幼兒的審美心理與幼兒文學的關係》 黃瑞田
2020/02/22 16:12:30瀏覽726|回應0|推薦19

幼兒的審美心理與幼兒文學的關係   黃瑞田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detail/1346264

 

胎兒在母體懷孕期間,主要是生理的發育,出生之後,在遺傳、生活環境及教育等因素交互影響之下,幼兒不僅生理迅速成長,心智能力在探索與學習過程中日益累積,其中審美能力的增進最為顯著。

在四歲之前,幼兒主要是學習語言,照顧者以簡單的語言跟幼兒自問自答,或者以兒歌吟唱、詩詞朗誦、睡前述說故事等等方式,讓幼兒獲得音樂與文學的薰陶,再加上長輩刻意栽培,使幼兒與眾不同的人格逐漸養成。例如有的幼兒陪父母到棒球場看比賽而喜愛看棒球;父母是音樂教授,刻意培養孩子成為音樂家;父母常帶幼兒去圖書館或親子書城,孩子就會喜愛文學;幼兒喜歡畫圖,就讓他去學畫,唸小學之後去考美術班,為將來的畫家之路鋪路。

幼兒的審美能力與生理成長過程有密切的關係,根據研究,幼兒的審美能力萌芽於出生之後23個月對於聲音與顏色的注意,尤其是照顧者的逗弄、說唱,刺激嬰幼兒逐漸的發展出對語言的學習、音樂旋律的唱和、顏色的辨認及塗鴨,促進認知能力、行為能力、情緒控制等等能力的養成。但是,幼兒的認知、行為及情緒控制都還在幼稚、柔弱階段,審美的角度建立在想像的、擬人的基準上,與成人有極大的落差,特徵也不一樣。那麼,幼兒的審美心理特徵有哪些呢?

 

(一) 泛靈心理

幼兒到了三、四歲階段,由於照顧者經常述說擬人化的童話或神話,幼

兒觀看電視擬人卡通節目的影響,以及想像力的發展,對於周圍環境,諸如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雲朵、彩虹,地上的動物、植物、石頭、山野,水裡的游魚、海獅、企鵝,家裡的玩具、家具、寢具、電器、車輛等等無生命物品,都視為有生命的玩伴,以為都跟人類一樣,不但有生命、有情感,還會說話、會哭、會笑,還會吃、喝、拉、睡,表達自己的看法,常常對它們喃喃自語,對於這種現象,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這種心理傾向,就是所謂的「泛靈心理」

   泛靈的觀念還可以延伸到兒童文學作品中的虛擬人物,例如巫婆、孫悟空、豬八戒、白雪公主與七矮人、彼得兔……等等;泛靈觀念也在卡通人物呈現,例如米老鼠、唐老鴨、獅子王等等。

 

()人是萬能的

在幼兒的心目中,大自然是人類創造的產物,幼兒的養育者是無所不知、無

所不能的。尤其有些古代的神話故事,成為幼兒文學的題材,例如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敘述人類有神奇的能力;有些民間傳說中的人物,如嫦娥奔月、雷神的故事,他們都有超乎常人的能力,被寫成幼兒文學作品。

   二十一世紀以來,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台灣各地都在發展鄉土文化,有許多地方上的傳說,被編入鄉土教材,例如〈鶯歌石〉的傳說:鶯歌北面山上有一隻鸚哥精,會吐霧吃人,當年鄭成功的軍隊經過時,被鸚哥精的迷霧困住,有許多士兵被吃了,鄭成功就命令士兵用巨炮轟斷鸚哥精,鸚哥精受傷了,霧氣才散去,軍隊才能繼續前進,鸚哥精也飛到山上變成了鸚哥石,後來改名為「鶯歌石」。又如大甲鐵砧山〈劍井〉的傳說,也跟鄭成功有關:鄭成功軍隊被原住民困在鐵砧山上,軍隊沒有水喝,鄭成功向上天祈禱,然後將寶劍往地面一插,地下泉水就湧了上來,軍隊就有水喝了。

這兩則與鄭成功有關的傳說,都在突顯鄭成功擁有超出凡人能力。幼兒不會質疑鸚哥精吐霧吃人,或是插劍湧泉的真實性,因此,鄭成功炮打鸚哥精為大家解決長久以來的問題,在幼兒的眼中,他是救人大英雄;插劍湧泉是鄭成功要求上天神明協助的神蹟,讓不可能化為可能,印證了人是萬能的;類似的故事,寫成兒童文學作品,都會讓兒童愛不釋手。

在日常生活當中幼兒把養育者當做萬能的,會提出許多問題,例如月亮是誰創造的?小狗會生蛋嗎?幼兒也會從學習的兒歌提出問題,例如星星為什麼會一閃一閃亮晶晶(兒歌〈小星星〉)?小白兔為什麼愛跳舞(兒歌〈小白兔〉)?電視裡面的人會不會跑出來?

   幼兒對世界的認知是懞懂的,以為養育者像神仙,能「變」出他想要的東西來,因為,在幼兒的小小腦袋裡,認為人是萬能的。

 

()前因果觀念

所謂「前因果觀念」,依據楊佳利、卜慶亮主編的《幼兒文學教程》中的解

釋,是指「幼兒在對事物的認識尚未產生理智的解釋之前對因果關係的認識。前因果觀念使幼兒對世界的解釋歸因於心理的、魔幻的因素。」幼兒的思維還沒有邏輯觀念,物我關係也沒有分化,因此,會有許多出人意料之外的想法。

   每天早上八點半,是秦秦出門上學的時間,陽光很強,秦秦會說:「太陽公公好大喔!」一天傍晚六點過後,我開車載秦秦回家,太陽已下山,秦秦突然說:「太陽被趕走了。」

   我問她:「太陽被誰趕走了?」

   這時候,車子正經過一個小熊維尼造型的大氣球旁邊,秦秦說:

   「被小熊維尼趕走了。」

   車子拐一個彎,看不到小熊維尼了,我又問:「小熊維尼呢?」

   「開走了。」

   我很訝異,再問:「什麼開走了?」

   秦秦說:「小熊維尼開走了。」

   秦秦說出這段對話時,是一歲十一個月過七天。在她的腦海裡,不了解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認為太陽西下是「太陽被趕走了」,到底被誰趕走了?她看到車窗外的小熊維尼造型,就說是「被小熊維尼趕走了」,而我開車離開小熊維尼氣球的街口,對她來說,是「小熊維尼開走了」,不是車子開走了。這種「前因果」觀念,是每一位幼兒成長的歷程,是對現實事物之間的關係的「錯覺」,大人沒有必要對他「糾正」。幼兒文學作品不僅容許這種錯覺存在,也因為這種錯覺而有了魔幻的美感。

()任意性與荒誕性    

幼兒的心理發展猶如剛萌發的幼芽,質樸而純真,稚拙而單純,幼兒的思維邏輯就會呈現任意性與荒誕性。所謂任意性,是指隨意而為、沒有對應、不受拘束的特性;荒誕性是指事物的發展呈現怪誕、荒唐、神怪、妄誕、虛妄的現象。通常任意性與荒誕性通常分不清,任意中帶點荒誕,荒誕中帶點任意,幼兒文學就是要展現幼兒這種纖塵不染的純真,以及任意與荒誕不經,因此,必須用幼兒能夠理解的語言來呈現。例如中國河南傳統兒歌〈菊花開〉:

菊花開

板凳,板凳,歪歪,

菊花,菊花,開開,

開幾朵?

開三朵;

爸一朵,媽一朵,

剩下那朵給白鴿。

 

這首傳統兒歌,第一句「板凳,板凳,歪歪」,與第二句「菊花,菊花,開開」,在句意上並沒有關聯,只不過是為了句型對偶與押韻,以及為了趣味性;接下來是「開幾朵?開三朵;爸(爹)一朵,媽(娘)一朵,剩下那朵給白鴿」,為什麼要拿一朵給白鴿?白鴿是家鴿還是野鴿?這些問題對幼兒來說,都不是問題,因為是「任意」給的,不須說明理由。又如台灣傳統兒歌〈我有一隻狗〉:

我有一隻狗

我有一隻狗,

狗尾拖一個斗,

不知狗拖斗,

抑是斗拖狗。

  

   這首兒歌呈現的是幼兒文學的荒誕性。狗尾巴如何拖一個斗?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見過,如果腦海出現狗拖斗的畫面,也是十分有趣。不過,雖然荒誕,由於押了韻,末兩句是「不知狗拖斗,抑是斗拖狗」,點出了十足的趣味性。這首兒歌本來是用台語朗誦,只要把「抑」改為「或」,也可以用國語朗誦。

   喜歡兒歌唸唱、喜歡戲劇扮演、喜歡繪本美圖、喜歡聽賞故事,無論「喜歡」是建構在哪一種文學類別,都是幼兒審美的基礎。提升幼兒「喜歡」的程度,自然就能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對幼兒來說,感覺「好聽」、「好看」、「漂亮」、「有趣」、「快樂」,都是審美能力的美感經驗。讓幼兒覺得「更好聽」、「更好看」、「更漂亮」、「更有趣」、「更快樂」,就是審美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幼兒的想像世界,包含了泛靈心理、人是萬能的、前因果觀念、任意性與荒誕性,幼兒文學作品除了生活故事、無文字繪本之外,都會具有這些審美特徵的一種或一種以上;因此,幼兒文學提供了幼兒想像世界的作品,以有別於成人的審美心理體驗,對於幼兒的美感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力。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jtlud&aid=131798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