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幼兒文學的功能》 黃瑞田
2019/12/26 09:41:42瀏覽437|回應0|推薦26

《幼兒文學小論》

幼兒文學的功能 (2之1)   黃瑞田
刊登於2019年12月23日更生日報副刊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detail/1330009

前蘇聯文學家高爾基,在他的《童年》一書中,回憶童年讀書的情景,說:「每一本書就像階梯的一小級,每攀登一級,我就愈脫離動物走向人──走到更美好的生活的理想,到達於這種生活的渴望。」又說:「我愈讀得多,書就使我和世界愈接近,我的生活變得加光輝,更加美麗。」高爾基童年所讀的書,通常是指兒童文學作品,如他所說,對他的一生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幼兒文學的接受對象為識字不多、正在呀呀學語的幼兒,以閱聽為主要的接受方式,因此,其文學的功能有其特殊性。一般來說,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幼兒文學能引導幼兒的人格發展,由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
幼兒出生之後,觸目所及的環境與人,都是陌生又新奇;最初,嬰兒只熟悉母親的心跳聲、發語聲與身體的氣味,他主要靠著視覺、聽覺與味覺熟悉環境與家庭成員。幼兒隨著生理的成長,學會爬、走路,活動的範圍逐漸擴大,所接觸的人、事、物也越來越多。在「人」的方面,由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關係逐一擴展,學會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例如有禮貌、守秩序、愛整潔……等等生活常規,以及道德規範,讓幼兒由純真的自然人,轉化為與別人和諧相處、知所進退的社會人。在這個將他的過程中,成人很難以「道理」來灌輸,幼兒文學就可以傳達這些知識與道理。例如傳統兒歌〈寶寶愛清潔〉,主題就很清楚:

寶寶愛清潔 佚名

小鴨叫,呷呷呷,
叫我常常剪指甲。
小狗叫,汪汪汪,
叫我常常換衣裳。
小鳥叫,吱吱吱,
叫我常常刷牙齒。
小雞叫,嘰嘰嘰,
叫我洗臉洗脖子。

這首傳統兒歌清楚的傳達了愛整潔的生活習慣:常剪指甲、常換衣裳、常常刷牙齒、洗臉不要忘了洗脖子,幼兒唸熟了,就會養成愛整潔的好習慣。
又如陝西傳統兒歌〈排排坐〉,就是一首守秩序的幼兒文學作品:

排排坐

排排坐,
吃果果,
你一個,
我一個,
妹妹睡了,
留一個。

幼兒文學常常在作品題目就凸顯出主題,如《寶寶愛清潔》、《排排坐》就是實例。《排排坐》雖然沒有明確的說怎麼排、怎麼坐,「排排坐,吃果果」,接下來是「你一個」、「我一個」,是按順序分配,連正在睡覺的妹妹也有份,還幫她「留一個」,這就是幼兒社會化過程中能為別人設想的題材。
二十一世紀許多先進的國家面臨了適婚年輕人不婚、晚婚以及少子女化的問題,影響了國家未來的生產力及競爭力。由於少子女化的影響,幼兒在家中沒有兄弟姐妹,或是只有一個兄弟姐妹,缺少玩伴,需要到幼兒園學習與同齡玩伴相處。

好朋友握握手 黃瑞田

來來來,
我的好朋友,
我們來握握手,
讓我們的友情,
從我的手 流向你的手,
從你的手 流向我的手。

來來來,
我的好朋友,
我們來拍拍手,
讓我們的快樂,
從我的手 傳到你的手,
從你的手 傳到我的手。

來來來,
我的好朋友,
讓我們來握握手,
讓我們來拍拍手,
快樂永遠在心頭。

幼兒園是一個小社會,在幼教師有計畫的課程安排之下,幼兒很容易結交新朋友,尤其唸唱兒歌及遊戲,和其他幼兒一起玩樂,逐漸建構人際關係。尤其怯生的幼兒,在幼教師的引導之下,能夠突破心防,融入團體活動之中,與其他幼兒的互動,逐步成為社會人。
二、幼兒文學能增長幼兒的語言發展和認知能力
幼兒的語言發展始於胎兒時期。根據研究,胎兒在受孕後第四週,聽覺器官就開始發育,第八週耳廓開始形成,第二十五週傳音系統基本發育完成,但要到第二十八週傳音系統充分發育完成,具備聽到聲音的能力,才能發生聽覺反應,也就是說胎兒從二十八週開始,能隔著母體的肚皮及子宮、羊水,聽到自己心跳以外的聲音:母親心跳、母親說話,以及外界各種聲音,這些猶如聲納探測回音的聲音,對胎兒或許不具任何意義,卻已記憶在胎兒腦中。胎兒出生之後,被母親或其他人抱著,趴在抱他的人的胸口,聽到的心跳聲,與他記憶中的心跳聲類似,讓他有回到子宮環境的感覺,而使他的情緒安定下來。漸漸的,透過聽覺的吸納,嬰幼兒的腦中儲存了許多的聲音,包括家庭成員的語言。不論母親或其他人,在照顧醒著的嬰幼兒時,都會對著嬰幼兒說話、唱歌,這也是嬰幼兒學習語言的最佳機會。
根據幼兒早期教育學者的研究及建議,從嬰兒出生第一天起,就要不斷的與嬰兒說話,將口頭語言活動融入生活照顧中,吸引嬰兒觀察成人嘴唇的動作,到了3~5個月,進一步刺激嬰兒口部及出聲反應;8~9個月開始呀呀學語時,要鼓勵他說出疊字單詞,例如「爸爸」、「媽媽」、「哥哥」、「姐姐」等等,並且鼓勵嬰兒「說」出、「指」出他的需求;到了一歲時,可以用口頭朗誦兒歌,或播放CD、VCD兒童歌曲給他聽。一歲的幼兒開始對兒童電視節目感興趣,節目中的對白,也是幼兒學習口頭語言的重要管道。幼兒15~20個月,逐漸能夠說出二至五個字的短語、單句,例如「再見」、「早安」、「知道了」、「喝光光」、「狗狗哭了」、「蝴蝶飛了」、「寶寶吃果果」……。20~24個月,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更迅速,不再侷限於成人的「口耳相傳」,電視節目、CD、VCD等影音產品,更是幼兒學習語言及認知發展的管道。
三、幼兒文學能培養
幼兒情緒控制能及情感表達能力環境的變換以及人物流動,會影響幼兒的情緒。一般來說,陌生的環境以及陌生的人物,會引起幼兒的不安全感,讓幼兒感到好奇及恐懼。年齡越小的幼兒,恐懼的成分越高,他的表達方式就是哭鬧,需要照顧他的人的安撫。對於哭鬧的小孩安撫的方式,輕唱兒歌、說故事,往往能收到立即的效果。
筆者的小孫女秦秦,在一歲四個月時,我讓她觀賞〈七隻小羊〉VCD,她看到狼要吃小羊,就說不要看了,我問她為什麼?她一邊拍胸口,一邊說:「狼要吃羊,怕怕!」
以前,我們不知說了多少遍〈七隻小羊〉給小朋友聽,也不知播放了多少次各種版本的〈七隻小羊〉VCD給小朋友看,從沒想到野狼吃小羊是一種暴力行為,羊媽媽剪開狼肚皮更是血腥的畫面,對幼兒有不良的影響。
秦秦在一歲五個月又二十五天時,看巧連智影片,本來一邊看一邊哈哈笑,突然安靜下來,我發覺她收起笑容,一邊含淚一邊抿嘴,我問她:「秦秦怎麼了?」她說:「巧虎的媽媽受傷了。」這使我驚覺幼兒的情感控制及表達能力,也能充分表現在影片的情節上。
所以,無論是創作幼兒文學作品,或是挑選幼兒觀賞的影片,更要注意對幼兒心理的影響。幼兒的情緒的控制力十分薄弱,感情表達的能力不輸成人,在幼兒成長的歷程中,要顧及心理正向、健康的發展。

 

 

《幼兒文學小論》

幼兒文學的功能 (2之2) 黃瑞田
刊登於2019年12月24日更生日報副刊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detail/1330315

(續2019年 12月23日更生日報副刊)
四、幼兒文學能引導幼兒發展思維和想像能力
對於嬰幼兒思維的發展研究,最具影響力大的是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他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設計非標準化實驗(informal experiment),以自己的三個孩子傑奎琳(Jacqueline)、勞倫特(Laurent)和盧西安娜(Lucienne)來觀察。皮亞傑將嬰幼兒發展理論,提出四個假設性發展階段:
(一)、感覺動作階段(Sensori-Motor Stage),出生後至大約兩歲:這階段屬於嬰兒期,行為是試探、偶發或純反射的動作,會嘗試透過感官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
(二)、前運思階段(pre-operation)大約兩歲至六、七歲,相當於學齡前:這階段的幼兒會經由模仿、遊戲、繪畫、心理表象和語言等方式,進行以模仿為主的活動。
(三)、具體運思階段(concrete operation),大約六、七歲至十一、二歲,小學階段;這階段的兒童會逐步發展出守恆觀念,並發展出可逆性的運思能力,運用經驗建立歸類、序列等觀念。
(四)、形式運思階段(Formal Operation Stage),大約十一歲或十二歲以後,即國中階段)。這階段兒童的思維能力會明白抽象事物,以及簡單的邏輯能力,可以用「假設和演繹」的觀念,進行抽象式的推理。
嬰幼兒在「感覺動作階段」,照顧者會朗誦、吟唱兒歌來安撫嬰兒的情緒,不論嬰兒是否聽得懂,兒歌的音韻及律動,確實能帶給嬰幼兒興奮的情緒。到了學步階段,嬰幼兒的活動、探索、學習的空間更大了,學習的事物更多了,這個階段的幼兒,只要睜開眼睛,就在吸收、學習、探索。
我的小孫女秦秦在一歲八個月又三天時,我帶她到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公園散步,教她認識藍色的天空、白雲,要她觀察的範圍包括大樓、天空和飄浮的白雲。以下是我和她的對話──
我問秦秦:「天空有什麼?」
秦秦說:「有小鳥。」
她的回答出乎我意料之外,認識小鳥是前幾天的事。
我問:「小鳥在做什麼?」
這時候正好有一隻麻雀從眼前飛過。
秦秦說:「小鳥飛。」
我又問:「天空還有什麼?」
秦秦說:「雲。」
雖然我教她「白雲」,她只說「雲」。
我再問:「雲在做什麼?」
秦秦說:「游泳。」
秦秦的回答,超乎我的想像。我推測,她看過圖畫書的游泳池,水是藍色的,而眼前的天空也是藍色的,可能讓她聯想到游泳池,所以她說「雲在天空游泳」。
我要引導她說出「白雲在天空飛」的情境,於是又問她:「什麼在天空飛?」
秦秦望著天空說:「房子。」秦秦不會說「大樓」,把高聳的大樓稱為房子。 
秦秦的回答讓我訝異。因為她說出了她的視覺錯覺現象:雲飄飛,大樓不動;雲不動,大樓飄飛。
我又問:「天空還有什麼在飛?」
秦秦想了一想,說:「風箏。」
「風箏」秦秦是上星期才認識的,雖然眼前並沒有風箏在天空飛,但「風箏在天空飛」從她的記憶中顯現出來。
秦秦是年紀最小的詩人,雖然她認識不了幾個字,也不會寫,她想像她的翅膀,在天空飛;她用簡單的口語,說出了童稚心靈中詩的意境。於是,我代筆幫她寫了一首幼兒詩:
秦秦的天空 秦秦(一歲八個月)
藍藍的天空
白雲在游泳

藍藍的天空
小鳥在飛

藍藍的天空
房子在飛

藍藍的天空
風箏在飛

皮亞傑以觀察他的三個孩子成長情況,提出四個嬰幼兒假設性發展階段,作為他的理論基楚,我以秦秦的成長記錄,來印證幼兒文學對幼兒的影響力,遠比「想像」來得大。期望今後有更多的學者專家,能用更多的樣本來建立更紮實、可信的幼兒文學理論。
五、幼兒文學能提高幼兒的美感體驗及審美能力
幼兒受到成長需求與生活常識的制約,對於週圍環境任何事物的認知,都無法與「我」切割,分不清什麼是主體,什麼是客體;對於現實與想像也無法分辨,因此,在聆賞幼兒文學作品時,會將自己完全投射在文學情境之中,以幼稚、單純、率真的「我」,直接的、強烈的情感來演義文學,這是幼兒接受文學薰陶的美感體驗,這種體驗雖然與日常生活的經驗有差別,但對幼兒來說,仍是生活的一部分,無法區別分開。所以,幼兒的美感體驗──審美心理特徵,不僅與成人不同,也與學齡兒童有別。
六、幼兒文學能愉悅幼兒身心,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
幼兒的養育者將幼兒文學作品融入生活課題當中,必須以提高幼兒美感體驗
為己任,例如:讓幼兒從兒歌當中體會節奏、韻律;讓幼兒從戲劇展演中體會角色扮演的樂趣;讓幼兒從繪本中體會圖畫世界的美感;讓幼兒從故事的說演體會語言的魅力;讓幼兒從遊戲中體會幼兒文學的趣味。
前面提過,幼兒文學帶給幼兒的美感經驗是「好聽」、「好看」、「漂亮」、「有趣」、「快樂」,自然就會帶來愉悅的感覺。幼兒的可愛,大部分來自純真稚嫩的笑容與天真無邪的笑聲,而笑容與笑聲,就是身心愉悅的表徵。
幾乎每一位幼兒唸唱兒歌〈蝴蝶〉時,都會模仿蝴蝶翩翩飛舞而揮舞雙手,這種直覺、投射的動作,常常是不自覺的,但對幼兒來說,內心是喜悅、快樂的;幼兒觀賞戲劇時,感情會完全投入,在台下情不自禁的驚呼、大笑,不會顧及身邊有其他人,而將情感完全釋放,對幼兒來說,也是不自覺的。
釋放幼兒的喜怒哀樂情緒,是幼兒文學的主要功能之一;幼兒把各種情緒釋放出來,就是在學習開放自己的心胸,性格也就自然而然的活潑開朗起來。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jtlud&aid=13138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