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0/13 10:23:04瀏覽694|回應0|推薦41 | |
兒童文學的譜系 黃瑞田 BOOKS.COM.TW 火金姑: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 2015夏季號>內容連載 昨天在博客來網站尋寶,突然發現我寫的《兒童文學的譜系》一文,被掛在博客來網站,可能已經超過四年,這是2015年發表在《火金姑: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 2015夏季號》的作品,博客來予以轉載,請點擊以下網址即可閱讀,文章從1~8頁。敬請指教! 全文如下: 〈兒童文學的譜系〉──黃瑞田 二十一世紀的兒童產業市場,將「兒童」當分為嬰兒( ○~ 一歲)、幼童( 一~三歲)、小童( 四~六歲)、中童( 七~十二歲)、大童( 十三~十六歲) (註2),其中嬰兒、幼童、小童, 屬於學前的幼兒,也是幼兒文學市場的營銷對象。 幼兒出生之後,開始學習語言,直到七歲,這個階段是幼兒文學發揮功能的期間。義大利幼兒教育專家蒙特梭利在〈精神的胚胎〉說: 基督教最深奧的祕密之一就是實體化,「聖經化為肉體並留在我們中間」。在每一個兒童誕生的時候, 我們也可以發現跟這種祕密相類似的某種東西,這時一種寓于肉體之中的精神也在這個世界中出現了。(註3) 對基督徒來說,他們一生當中會有兩個生日:一個是肉體上的生日,就是母親生下他們的那一天;而另一個生日是靈性上的生日,就是他們受洗的那一天──被聖靈重生的日子。嬰兒在父母的帶領下,經常進入教堂,耳濡目染,聖經就內化為精神的一部分。依照蒙特梭利的說法,幼兒不僅是肉體的存在,也是一個精神的胚胎。對非基督徒家庭來說,父母、長輩不僅要關心幼兒肉體的成長,也要注意到幼兒精神的成長。像聖經實體化的道理一樣,幼兒出生之後,父母、長輩若能給予「幼兒文學」養料,就能充實幼兒精神成長的養分。所以在幼兒成長的階段,父母、長輩必須重視幼兒文學對孩子未來的影響力。 文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之一,與食物類似,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同年齡階段需要的食物也不完全相同, 為了便於探究,暫且粗略劃分為幼兒文學、兒童文學與成人文學(註4)三階段。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類的世界充滿了不解之謎,例如地球生命的起源,一直是科學家們急欲知道答案的問題。二○○九年十一月初,梵蒂岡舉辦了五天的天文生物學「研究週」,召集了世界上頂尖的科學家,提出這個古老的疑問。(註5)梵蒂岡天文臺臺長傅內斯(Jose Gabriel Funes)神父表示:「關於生命的起源,以及宇宙其他地方是否有生命的存在,非常適合、而且值得嚴肅的思考。」隸屬耶穌會的傅內斯在二○○八年受訪談到外星生命時,曾表示尋找外星生命和信奉上帝並不衝突。他又說:「身為一名天文學家,我仍然相信上帝是宇宙的創造者。如果真有其他高等智慧生物,說不定他們也需要救贖。」在科學還無法找到生命起源的答案前,有關於新創造人的神話,仍然會在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種族,以及不同的部落之間流傳。 文學的最初形態,都跟生命起源的傳說有關;對於大自然的神祕力量無法抵擋或理解時,往往求助於「神」,於是「神話」、巫師咒語及唱詞,都成為文學的源頭─口傳文學,口傳的對象不分男女老幼, 一代傳一代,隨著語言的進化繁複,這些口傳文學也不斷的被增添、被修飾,直到文字發明之後,口傳文學轉化為書面文學,猶如被關進「文字大牢」,內容就被定型化。由於古代會認字、讀書的人不多,文學就由普遍漸趨專門,與一般群眾逐漸疏遠,直到十九世紀之後,教育逐漸普及,文學才又重回人生的懷抱, 成為人類精神生活的一環。 作家創作書面文學,讀者閱讀書面文學,作家與讀者是書面文學的重要支柱。文學專門化之後,社會、政治、經濟、科學與哲學等文明進化的影響,也由粗糲變精緻,讀者也開始分眾化,針對文學作品的題材、內容及讀者年齡、語文能力加以分類,而有了所謂的成人文學、少年文學以及兒童文學。例如祝士媛在《低幼兒童文學》一書開頭就寫:「兒童文學主要是的三~十五歲的兒童少年為讀者對象的文學。」(註6)從年齡區分來看,祝士媛並沒有把少年讀者和幼兒讀者派生出來。 自低至高,大體上可分做「幼兒文學」( 六十年代我曾稱它做「幼童文學」)、「兒童文學」、「少年文學」這樣三個階段。為什麼要這樣劃分?此中有「年齡特徵」的因素,「文化程度」的因素,「社會環境」的因素……(註8) 除了陳伯吹外,鄭光中在《幼兒文學》中指出,「幼兒文學是以三至六歲的幼兒為讀者對象。」(註9) 另外,王泉根在《兒童文學的審美指令》第四章中,提到: 如所周知,少年兒童是指三到十五、六歲之間的孩子。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又可以分為幼年、童年、少年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的孩子無論在生理、心理、智能、性意識;還是生活的實踐、個人經歷、興趣愛好以及審美活動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註10 ) 巢揚認為「由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他們的心理、生理的發展各有不同的特徵,因此他們對文學也就有著各自不同的要求。」(註12 )巢揚列出兒童生長發育階段,劃分如下: 嬰兒期 ── ○歲~三歲 根據生長發育階段劃分,巢揚將幼兒文學、童年文學以及少年文學的讀者對象作了如下對應(註13 ): 部分學者專家不將○~三歲的嬰兒列入「讀者」對象,主要原因是這一階段的幼兒不認識字,沒有主動閱讀的能力,必須透過長輩「代理閱讀」後「轉述」。 假如長輩可以「代理讀者」的身分「代理閱讀」,這些被閱讀的幼兒文學文本,也必須合乎幼兒文學的創作原理,所以從文本創作的角度來看,巢揚的看法比較合理。 於是,從文學衍化到兒童文學,再派生出幼兒文學,這樣的發展進程,逐漸有了共識,演進的脈絡就底定了。 二、兒童文學與成人文學 中外的文學的起源與發展並不相同,但是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古時候的文學作品,摻雜了神話、傳說、寓言、民間故事等等。隨著教育的普及,為了教育兒童的需要,而有啟蒙教育的讀物。例如中國的《三字經》、《千字文》等識字用書,以及《聖諭庭訓》一類的倫理書,這些書都不能稱為文學作品;《千家詩》、《唐詩三百首》、《神童詩》雖然多了上文學色彩,卻不是專為兒童編寫。中國直到五四運動之後, 專屬於兒童的文學作品,才有目的的從文學派生、演化出來。原本的、適合一般人閱讀的文學作品,就被歸類為成人文學。 在二十一世紀現代文學的範疇裡,兒童文學相對於成人文學,屬於文學的一個支系,兩者都是以語言文字為媒介,作家透過書寫,塑造出具體、生動、感人的文學作品,傳達作者體驗生活的認知、感受。然而, 由於接受對象不同,兒童文學與成人文學就有了同中有異的區別,也使兒童文學成為文學譜系的另一支系。 兒童文學與成人文學兩相比較,有如下的具體的差異: 1. 讀者對象的差異。 至於兒童文學的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必須化身為讀者──兒童,並以兒童的視野觀照世界,作者在創作過程中,隨時必須掌握兒童的純真、歡樂、幻想,以及語言文字的簡潔與生動。 至於成人文學作品,展現出作者豐富的人生歷練,以及深沈內斂的情感世界。浩瀚無邊的天文地理, 可以是成人文學的情境;古今中外的人生百態,可以是作品的情節;真實與想像、現實與虛幻,都可以成為作品的題材。承載作品的文字,用字遣詞也較為講究,甚至可以表現出作者的獨特風格。 3. 教化功能的差異。 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化功能是外顯的,因為兒童心地單純,還無法正確的分辨是非。因此作品的題材必須是積極的、向上的、溫馨的、美好的,人物善惡分明,結局必須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兒童文學與成人文學的差異,除了上述三種差異之外,還可以從書本外貌的裝幀、內頁印刷字體的大小、文章遣詞造句的深淺來區分,不再贅述。 三、幼兒文學與兒童文學 在華文世界,幼兒文學理論從兒童文學理論派生出來,乃是近半世紀的事。不過有學者認為中國最早發表幼兒文學理論的是西元一九一九年周作人的〈兒歌之研究〉(註15 ),然而,考諸周作人這篇文章,後來收錄於《兒童文學小論》一書(註16 ),雖然他研究兒歌,並沒有把兒歌歸類為「幼兒文學」,通篇文章也未出現「幼兒文學」四個字,只是在結尾有這樣一段話: 幼稚教育務在順應自然,助其發達,歌謠遊戲為之主課,兒歌之詰屈,亦爾荒唐,乃與二者正相適應, 若達雅之詞,崇正之義,反有所不受也。由是言之,兒歌之用,亦無非應兒童身心發達之度,以滿足其喜音多語之性而已。……仍人多言幼稚教育,但徒有空言,而無實際,幼稚教育之資料,亦尚缺然,坊間所為兒歌童話,又荒蕪不可用。故略論兒歌之性質,為研究教育者之一助焉。 周作人依據兒童心理發展的程序與文學批評的標準,將「兒童的文學」作了分期,他說: 兒童學上的分期,大約分作四期,一嬰兒期(一至三歲),二幼兒期(三至十),三少年期(十至十五),四青年期(十五至二十)。我們現在所說的是學校裏一年至六年的兒童,便是幼兒期及少年期的前半,至於七年以上所謂中學程度的兒童,這回不暇說及,當俟另外有機會再講了。 幼兒期普遍又分作前後兩期,三到六歲為前期,又稱幼稚園時期,六至十為後期,又稱初等小學時期。前期的兒童,心理的發達上最旺盛的是感覺作用,其他感情意志的發動也多以感覺為本,帶頭衝動的性質,這時期的想像,也只是所動的,就是聯想的及模仿的兩種,對於現實與虛幻,差不多沒有什麼區別。到了後期,觀察與記憶作用逐漸發達,得了各種現實的經驗,想像作用也就受了限制,須與現實不相衝突,才能容納;若表現上面,也變了主動的,就是所謂構成的想像了,少年期的前半大抵也是這樣,不過自我意識更為發達,關於社會道德等的觀念,也漸明白了。 (註17 ) 周作人根據上述程序,將各期的兒童的文學分配成幼兒前期( 三至六歲,幼稚園時期)、幼兒後期( 六至十歲,當時學制的初等小學時期)、少年期( 十至十五歲),由於各期之間無法切割,都有一年的重疊。 在「幼兒前期」的文學種類,周作人列舉了三種:詩歌、寓言、童話;「幼兒後期」也有三種:詩歌、童話、天然故事;「少年期」增加為五種:詩歌、傳說、寫實故事、寓言、戲曲。(註18 ) 從整篇演講稿來看,周作人把「兒童的文學」,細分為「幼兒前期的文學」、「幼兒後期的文學」、「少年期的文學」,為以後的幼兒文學探索,豎立了清楚的參考指標。陳伯吹、鄭光中、王泉根等人,論及幼兒文學自兒童文學派生出來,也都源於周作人的分期;所以,周作人是幼兒文學理論的催生者,是中國兒童文學的先行拓荒者,可惜由於內亂與外患,後繼乏人,過了三四十年,才由蔣風、陳伯吹、鄭光中等人繼續拓墾、播種,終於開花結果,幼兒文學在文學譜系中終於有了定位。 BOOKS.COM.TW 火金姑: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 2015夏季號>內容連載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