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10 15:05:50瀏覽771|回應0|推薦1 | |
拳打腳踢小把戲,只有文理通天地 (剛慧風整理“拳打腳踢小把戲,只有文理通天地”的中國武術觀) 中國象形文字的精髓“道法自然”。Viva is value infrastructure value architecture (viva) 太極是中華文化中真正的價值體系架構 紫竹太極神韻設計 靜中氣象 氣象萬千 象外有境 抱元守一 放下 就在雙眸明亮的那一個瞬間 觀高山流水 風雲變幻 當下 猶如此刻 悟波濤起伏 雷霆萬鈞 氣定 如你專注 太極菜根 閒時吃緊 忙時悠閒 寧靜淡泊 觀心之道 靜中得靜,得來的只能是孤寂,反失了靜的妙趣。“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自察內心以領悟太極的道理,莫過於“菜根譚”所提及的以“靜”、“閑”、“淡”三種方式法來相應調適當下世人普遍心急氣躁、勞碌奔波、人欲橫流。 在沸反盈天的鬧騰之中,其時心靜,則能頭不昏、眼不花、心不煩。能心靜到“泰山崩於前而不動聲色”的地步,更是入了動中得靜的佳境。寧靜中心緒澄明清澈,可以看出心性的真實本體;閒適中氣度從容自在,可以發覺心性的真實趣味;淡泊中興致謙順平和,可以獲得心性的真實體會。動中靜真,苦中樂真“靜”、“閑”、“淡”既可自省,又可養生。靜中靜不是真正的靜,動處靜得來,才是天性之真境,快樂的場合中感覺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苦中體會出樂的因數,才是心性之真機。是以靜寓於動中,以動襯靜,其靜反而更加深透。能在騷動喧囂處保持一分靜心,能在艱難困苦中保持一分樂觀才算是獲得了合乎心性的真正機趣。靜其實是一種“旁若無人”的心境,人心靜則萬事可做,動中得靜就是得此益處。 太極人學原始創意 北宋時,延平南劍州學"獨先于天下",成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豐碑,孕育了理學南傳的始祖楊時等"閩學四賢"。楊時學術真傳一傳羅從彥,再傳李侗,三傳朱熹,朱熹集諸儒之大成,史稱"延平四賢"李侗(1093-1163),南宋學者。這位被清康熙皇帝贊為“靜中氣象”的大學者特別鍾情于武夷山。他教誨大學者朱熹數十年之久使他脫穎成名,成為理學集大成者。 朱熹(西元1130――1200)祖籍江西婺源,生於福建南劍州尤溪,一生主要活動在閩北,他拜李侗為師後,學術思想由留戀佛學轉為以儒學為本位,又吸收、融合佛學和道家思想。在中國學術史上,他的博學超過任何前人,康熙禦之:"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朱熹也是國際上有影響的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關於朱熹理學,其“理”概念至少有下列幾重涵義。朱熹的“理”的涵義是指萬物發展變化的諸般潛在可能性;指萬物之所以發展變化或之所以成立的內在原因;天下之物,則必各有所以然之故與其所當然之則,所謂理也。天地之間,只有動靜兩端,迴圈不已,更無餘事,此之謂“易”。而其動其靜,則必有所以動靜之理,是則所謂“太極”。有這動之理,便能動而生陽;有這靜之理,便能靜而生陰。既動,則理又在動之中;既靜,則理又在靜之中。理為氣之主,氣便如此。“理”又指賦予萬物以屬性並構成萬物之間的聯繫和組織,合理性。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後有性,必稟此氣然後有形。 朱熹的這種“理”論價值:第一,至少形成了後來黑格爾“存在的一定是合理的,合理的一定是存在的”命題思想的萌芽;第二,世界既然是由必然性支配的,那麼,所謂的偶然性則可能是由我們暫時的無知造成的。在它背後一定隱藏著某種更深的暫不為人所知的必然性。朱熹不注意到現實世界中事物及其現象的差異性或不均勻性並進而試圖尋找這種現象的原因。
朱熹太極世界演化觀
在朱熹看來,“太極”是總天地萬物之理,是理之極至。《朱子語類》卷九十四:“事事物物皆有個極,是道理極至。……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太極本無此名,只是個表德。”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太極者,如屋之有極,天之有極,到這裏更沒處去,理之極至者也。太極只是個極好至善的道理。……周子所謂太極,是天地人物萬善至好的表德。原極之所以得名,蓋取樞極之義。聖人謂之太極者,所以指夫天地萬物之根也。周子因之而又謂之“無極”者,所以大無聲無臭之妙也。周子恐人於太極之外更尋太極,故以“無極”言之。既謂之「無極」,則不可以“有底道理”強搜尋也。
這是說,太極只是用於描述這諸般可能性的一個總括性的名詞,只是個表德。從這種意義上說,太極也是天地萬物之根,理之極至者。因其是最根本的因,故不可以“有底道理”強搜尋。實如范壽康所言,因為現象界裏的事物皆由因果律支配,萬事萬物皆有其所以成立的原因。換之,世界後言來生成發展各階段的規律都來自同一個總的源流,即總天地萬物之理的太極。太極,形而上之道也;陰陽,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著者而觀之,則動靜不同時,陰陽不同位,而太極無不在焉。 有此理後,方有此氣。既有此氣,然後此理有安頓處。大而天地,細而螻蟻,其生皆是如此。理之一字,不可以有無論,未有天地之時,便已如此了也。太極無方所,無形體,無地位可頓放。(玄空太極:精氣神、日月星、旋懸玄)
在朱熹看來,規律不是後來被分別創造出來的,而是自在於並出自太極之中。譬如地球上生命產生之前,該階段所特有的規律,如生命的規律如新陳代謝、應激性和自然選擇等等,也都已存在著,只不過是處於隱含狀態而未能起作用罷了。 朱熹認為天地之間,有理有氣,旨在追尋自然的秩序和規律,而這種秩序性及和諧性不僅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嚴格的數關係與規律。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陰陽,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後有性,必稟此氣然後有形。其性其形,雖不外於一身,然道、器之間分際甚明,不可亂也。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統體是一太極,然又一物各具一太極。朱熹的“理一分殊”的見解承認了萬事萬物本質上的統一性:不論外在差異有多大的事物,都具有內在的同一性,都稟受了太極的全息性。而承認世界的統一性,則是一切科學認識的先決條件。 朱熹的理本身就理和氣的關係,氣則能凝結造作,氣凝結處,理便在其中。但有此氣,則理便在其中。太極是五行、陰陽之理皆有,不是空的物事,理與氣本無先後之可言,但推上去時卻如理在先、氣在後相似。朱熹也將世界劃分為兩個部分,即理或太極和氣。理或太極是完善、至高和永恆不變的存在,是世界的根本和發展變化的源泉;而氣則處在永恆的迴圈變化中,能凝結造作,只是理的外在的和可能不完善的表像和反映,所謂造化亦有差處,因而是非本質或非存在的。對世界的本質和現象的二重性的這種區分,在人類認識的歷程中尤其是科學思想方面的意義是非凡的,它告誡人們不要過於相信感官印象,而必須最終訴諸理性,透過事物的表像去尋找隱藏的內在的本質,這是一切科學尤其是理論科學思維所必須的。 其意義實堪與以巴門尼德為代表的埃利亞學派的思想相媲美。關於埃利亞學派的思想在哲學史和科學史上的意義,英國科學史家W‧C‧丹皮爾評論道:埃利亞的哲學在兩個方面對我們仍然是很重要的。第一,它不信任感官,因而幫助了原子論者到感官所不能覺察的東西中去尋找實在。第二,他們力圖尋找代表萬物中的基本實在的單一統一,一方面幫助了物理學家尋找單一的化學元素,另一方面也幫助了哲學家,把本質同質或偶有性分開。朱熹的認識論,是建立在其本體論特別是「理一分殊」以及本質與現象的二重區分等基礎上的,在邏輯上是嚴密、一貫的。
在此基礎上,朱熹通過理、氣和心的相互關係闡發了其可知論的思想:
心包萬理,萬物具于一心。 格物,是物物上窮其至理;致知,是吾心無所不知。 知者,吾自有此知。此心虛明廣大,無所不知,要當極至耳。 理遍在天地萬物之間,而心則管之。心既管之,則其用實不外乎此心矣。
愛因斯坦說:“借助于思維,我們的全部感覺經驗就能夠整理出秩序來,這是一個使我們信服的事實,但卻是一個我們永遠無法理解的事實。可以說,世界的永久秘密就在於它的可理解性,要是沒有這種可理解性,關於實在的外在世界的假設就會是毫無意義的,這是伊曼努耳‧康得的偉大的認識之一。”朱熹可知論的基礎雖然與柏拉圖頗有幾分相似,但朱熹認識論的途徑卻與柏拉圖的前世追憶說或體驗論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除了排除雜念的體驗之外,朱熹更強調認識的經驗來源——主客體的接觸。
朱熹在《複性書》中篇說有意義的認識必須擯棄情的干擾,力求觀察和思考的客觀性。朱熹當與老子的“靜觀”、“ 玄覽”在認識論上有著某種相通之妙。到那般所在、至與極至都是一個意思,格物必須至其極、窮極事物之理。朱熹《朱子語類》卷十五說:格物者,格,盡也。須是窮盡事物之理。若是窮得三兩分,便未是格物。須是窮盡到得十分,方是格物。格盡,物理則知盡。要見盡十分方是格物,既見盡十分便是知止。格物致知,彼我相對而言耳。格物所以致知,於這一物上窮得一分之理,即我之知亦知得一分。於物之理窮二分,即我之知亦知得二分。於物之理窮得愈多,則我之知愈廣。……蓋致知便在格物中,非格之外別有致處也。種漸變的積累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綜合,而且,只有通過分析的綜合,認識才會從感性上升為理性。這是說,認識的這種由量變向質變的轉化的關節,朱熹認為,是“脫然有貫通處、豁然有個覺處、脫然有悟處”是一種「頓悟」或「靈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思維過程,如果完全歸結為多少有點神秘或難以捉摸的非邏輯的“頓悟或靈感”,固然不一定全面,但朱熹也確實深入地觸到了問題的相當一部分實質。格物,是物物上窮其至理。致知,是吾心無所不知。格物是零細說,致知是全體說。格物致知,強調知行合一。就整體而言,從具體的事例總結出一般的結論的推理方式即是歸納。《大學章句‧傳五章》:“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縱觀朱熹理學之本體論與認識論,李約瑟的評價無疑是中肯的,這樣一個結論是並不牽強的,即宋代理學本質上是科學性的,伴隨而來的是純粹科學和應用科學本身的各種活動的史無前例的繁榮。 卦象入詩不僅使詩歌的哲理意義得到深化,而且使玩易成為融哲學與藝術於一體的精神享受。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