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02 15:25:04瀏覽3360|回應0|推薦0 | |
國 無德不興,人 無德不立,中國傳統武術非常崇尚武德,而太極拳最講武德。 “沒有大德,難得真傳”,“有大德方有大成”,學拳先學做人,練拳必先修德。 沒有好的武德練不成好的武功,不修德,不學做人,不修煉自己的品行,練太極拳者難成大器。 武之大者在於德 ,翻開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我們發現,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體系中,以道德價值觀為核心的理念,像一條紅線貫穿於整個華夏文明史,維繫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太極拳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武德”的要求十分嚴格,而且,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武德”在太極拳的傳承發展中內容也不斷豐富和完善。 一、 武德的形成和發展 在中國的遠古時代,氏族部落與部落之間經常為爭奪生活資料而發生戰爭。在戰爭中,勇猛者、武功高強者會戰勝弱者,由此形成了對“勇猛之士”的崇拜。從盤古開天地以來,許多神話人物被說成有奇特的“武功”。恩格斯說:“一切文化民族都在這一時期經歷了自己的英雄時代。”古人在生產過程和戰爭實踐中產生的理想化人物概念,就是古代特殊的宗教意識和原始道德理念。 隨著社會的發展,“英雄”被進一步神話和崇拜,這種崇拜影響著中國的歷史,也影響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同樣影響了傳統文化及武術觀念,並促進了中國傳統武德的形成。 武德的發展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而進行,並與武術運動的發展相同步。從認識論的角度講,人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有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在古代,人們對自然,對社會以及對人類自己的認識是直接感知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認識也進一步深入,認識事物的思維能力也不斷發展。對於武術來講,它開始只是一種技能,是一種生存的手段,而隨著社會的進步,武術以一種新的姿態浸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武術可以健身、娛樂、育人、修煉品德等多項社會功能。 到這個時候,人們通過社會實踐,理性思維的內涵也逐漸擴大,這種思維在武術家的頭腦中經過反复地認識過程,就形成了武術的意識形態——武術思想和武德觀念。中國的傳統道德觀念十分濃厚,在西周的封建制社會中,“敬天保民”、“尊祖敬祖”、“孝道”是最高的“道德”觀念,後來被儒家繼承發展成德治主義思想。而最初的中國武術意識形態,也是在這種“道德”觀念中形成的。 二、傳統武德的內涵不斷豐富 從中國傳統武德形成的脈絡來看,春秋時期,以“仁、禮、勇”為優良的道德內容。其中“勇”作為重要內容之一,這不僅代表當時的一種道德精神的提倡,也表明對武勇精神與武術技藝的讚賞。在古代,“勇”是一種品德觀念,而且把“勇”和“義、仁”結合起來,把“義”和“勇”相聯繫作為武德的標準。同時,還要求行武之人要“仁”,要慈悲為懷,要有“止戈為武”的氣度與心胸。韓非子在論“勇”時說:“治國之道,所養有二,一曰養德,二曰養力。”由此可見,在古人看來,“德與力”缺一不可,習武之人必須養德,必須把“力”與“德”結合起來,才能治國,才能使“勇”者成為真正的“名高之人”。 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中,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規範著社會發展各個階段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中國傳統的道德思想就是以“仁、義、禮、智、信、勇”為核心內容。而傳統的武德思想由傳統道德思想引申出來,形成了“文以評心”,“武以觀德”,“技德藝統一”的豐富內容。 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武德的內涵不斷豐富和完善,太極拳對武德的要求也越來越廣泛。 太極拳武德要求的內容主要有: (1)尊師重義。 傳統武德最講究尊師重義,“師徒如父子”,“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之說,乃武林之佳話,習武者對師長要尊敬,對親朋以及師兄弟要“仁、義”,對較技者要禮、讓、寬。這些都是武者做人的本分。 (2)要“克己”、“內斂”、“慎獨”。 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荀子講:“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太極拳外煉內修,要崇德揚善。 (3)重義輕利,安貧樂道。 利可養體,義可養心,但是“身養莫重於義”,在武德中“義”字為先。中華民族重氣節,行武之人要“尚武行義”,“重義輕利”,“安貧樂道”,這是行武之人,也是太極拳修煉的最重要內容之一。 (4)“謙和含蓄”、“中定內斂”。 武德講究謙和含蓄,這是行武之人處理人際關係的一種品行修養,也是太極拳者應有的對待人生的態度。“滿招損,謙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師。”爭強好勝,目中無人是大忌。太極拳要求“內斂”、“中和”,心態要平和,為人要謙和。學無止境,永不滿足是太極拳的武德要義。武者沒有天下第一,武之高者,以德為先,真正的武功高超者,必是武德高尚者。 (5)口德與手德。 這是武德修養的外在表露。所謂口德,是說無論何時何地,不要對別人妄加評論,更不能貶低別人,抬高自己。所謂手德,是指同道相遇,要互相學習,互相尊重,要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不可存心打人、傷人,更不能乘人之危,加害別人。 三、繼承發揚傳統武德之精華 中華傳統武術的思想精華是中華武術的“靈魂”,這個靈魂就是武德。但是,應該承認,在幾千年封建社會中逐漸形成的武術思想,不能不帶有封建宗法思想和倫理道德的烙印。而且,傳統武術思想本身就是傳統倫理道德的再現。 幾千年來,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在中國武術中一直被看做是一條紐帶,連結著武術門派和拳系的傳承過程。由此,也形成了武術和拳術的各門各派之爭,形成了許多狹隘的門戶之見,這對武術和太極拳的發展是不利的。由此,在傳統武術思想的傳承中,一定要去除封建宗法思想的糟粕,發揚武德之精華,才能使中國的傳統武術在正確思想的指引下不斷發展和壯大。 我們應該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武德的內涵不斷豐富,武德的要求也不斷更新和完善。在今天,對武德的要求應該順應時代的步法,應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規範,同時要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 太極拳要求習拳者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就要求拳者順應自然規律,順應社會發展的規律,順應人體保健養生的規律來修煉自己,達到外煉內修,淨化心靈,提高品位,涵養德行,廉潔自律,謙遜禮讓,文明進步,做到與天地同體,與時代合拍,以科學發展觀的態度來修煉和傳承太極拳。 學拳就是學做人 人的一生就有兩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做事”。 只有學會做人,才能學會做事。一個人無論先天素質如何,無論出身怎樣,無論地位貴賤高低,首先要學“做好人”,才能“做好事”。學拳就是學做人,太極拳就是修煉人的品德和修為的學問。 一、怎樣做人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翻開中國傳統文化史,領略中國古籍經典論述,許多地方都是教人怎樣做人,做人怎樣修身養性。 孔子“仁”的學說,墨子“兼愛”學說,孟子“義和利”、“性善說”,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至人”、 “神人” 、“聖人”三種不同的理想人格的稱呼和要求等等,都是教人怎樣修身養性,怎樣做人,怎樣做“聖人”和“賢人”,可以說,怎樣做人貫穿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史籍中。在當代社會,怎樣做人,做一個怎樣的人,更是一個大課題。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利於人民的人,這是毛澤東同志對共產黨員的要求。而就做人的一般要求講,做人應該堂堂正正,要品行端正,做個好人,做個正派人。人活在世上,怎樣做人,應該是經常考慮的問題,做人難,做品德高尚的人更難,難在要經常修煉自己的品行,難在要經常反省自己。 學練太極拳的首要問題,就是先學做人。太極拳不僅是武術,是醫術,是藝術,也是做人之術。學練太極拳,不僅僅是學練拳架,學會套路,學會各種招數,最重要的是修煉人的品行,學做好人。太極拳的始祖講:傳授太極拳就要使天下英雄豪傑延年益壽。楊門太極的創始人以一枝花槍走天下,人稱“楊無敵”。他雖在王府傳授拳藝,但對民間拳術的要求有許多戒律,如不許跑碼頭、買醉,不許為富人看家護院,不許好勇鬥狠,不許為非作歹等等,這些戒律在當時就是楊門對學拳之人最起碼的做人要求。學拳就是學做人,要求學練太極拳者,一定要注意修煉自己的品行,不僅外練,重在內修,不僅修身,重在養性。太極拳的功夫必須是從品行修養中才能練出來的。 二、怎樣學拳和學做人同步進行 怎樣在修煉太極拳中學拳做人?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修身養性。太極拳講求以柔克剛,修身養性。 養性十分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情,太極拳養性要求不可暴,不可躁,不可急,不可怒,要製急、制躁。在當代社會,人們的浮躁情緒十分嚴重。有一篇文章講:中國是“急之國”,認為現代的中國人變成了最著急、最不耐煩的地球人。寄信要特快專遞,拍照要立等即取,坐車要高速快速,飛機要直航到達,做事要名利雙收,創業要一夜暴富等等。這些浮躁情緒到處可見,而舒緩慢穩的太極拳就可以製急制躁等不良的情緒。 (2)捨己從人,與人為善。 太極拳講捨己從人,與人為善。這也是怎樣做人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練太極拳要學會吃虧,要學會捨得。在與人交手時,別人來襲擊你,而我不以氣力去抵抗,而是順著對手引進落空。表面上看是吃虧,實際上是化。在生活中,在與人相交往中也要“克己”,也不怕“吃虧”,這也是處人之道。另外,要捨得,能“舍”才能“得”。學會放棄,學會割捨,坦坦蕩盪面對人生和生活。 (3)寬容大度。 做人立於天地之間要寬容大度。“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陳氏太極拳一代宗師陳王廷的《長短句》曰:“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欠官糧早完,要私債即還,驕諂勿用,忍讓為先。”太極拳要求虛懷若谷,胸襟寬闊。“虛”、“靜”才能心無旁騖,得失不計,寵辱不驚,只有這樣才能走進太極之殿堂。若心胸狹隘,斤斤計較,不會進入太極拳的高境界。 (4)謙和厚道.古人講:“滿招損,謙受益。” 學練太極拳必須去掉“滿”字,牢記“謙”字,任何時候都不自滿,都要虛心,學習太極拳是無止境的。另外,要學做傻子,做厚道之人。鄭板橋題詞“難得糊塗”。“大事不可糊塗,小事不可不糊塗。”傻人多糊塗,但“傻有傻福”,這樣可使自己的心保持平靜和淡定。“傻子”之厚道之人表面愚鈍,但實際上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修養。“貴人話語遲”,“遲”在對一個人的評價沉著,聰明的“傻子”,厚道人,吃虧是心知肚明,心存善良,上善若水,這種人是經得起考驗的高尚品行的人。 (5)淡泊名利。 太極拳講松,怎樣松?放下“包袱”才能鬆。人生最大的“包袱”是什麼?就是名利。名利是人們心中“包袱”的代名詞,其實,放下名利這個“包袱”最難,尤其在當代社會,人們把名和利當作奮鬥和追求的目標。在現實生活中,人要衣、食、住、行,哪樣也離不了錢,錢就是去不掉的“包袱”。但是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練拳之人要學會放鬆,就要淡泊名利,要行的端,做的正,不能貪婪,不能慾望太重,不能損人利己。 (6)做人要留有餘地。 留余思想也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容。做事做人都要留有餘地。給別人留餘地也是給自己留餘地,做事不要做絕,得饒人處且饒人。太極拳也講留餘,拳理說:“不丟不頂”,“無過不及,隨曲就伸”。與人交手出拳時,一定要給自己留有餘地。做人做事時也一定要留有餘地,說話也要留餘,不可浮誇、說大話,這也是修煉品行的重要內容之一。 (7)尊師重道。 這是武者必備的武德。也是學拳做人的第一要務。俗話講: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學拳做人,最重要的是尊師重道,不忘師恩。 學練太極拳的過程也是修煉人格的過程。學拳做人就要塑造完美的人格,淨化人的心靈,太極拳必須道技並進,術德兼修。修煉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謙和寬厚的胸懷,清靜淡泊的心態是學好練好太極拳,掌握太極拳真諦的必備條件。淨化人的心靈,涵養人的修為,塑造人的形象,提高人的品位,是太極拳的特殊功能。太極拳重在內修,就是自己修煉自己的本性。 一個人生活在世上,最難做的事就是戰勝自己,管住自己的心,調控自己的七情六欲。要“克己”,要“自勝”,要戰勝自己,就是要用理智來控制自己的行為。這種自控能力,在太極拳的內修中是可以達到的。 老子講:“自勝者強”。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強者。“攻克己心,勝過攻城略地。”太極拳會教你怎樣戰勝自己,怎樣修煉自己的品行,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實現人生價值的人,怎樣做一個能實現夢想的人。 本文摘自 2015-05-29 廣州市白雲區陳氏太極拳推廣中心 |
|
( 興趣嗜好|運動 ) |